2025年10月,一场被网友称为“内娱最强塌房”的事件正在上演。中央戏剧学院学生李禹熹的连续爆料,不仅曝光了一段持续400天的隐秘恋情,更指控了令人震惊的私密照胁迫、经济纠纷与暴力冲突,引发了全网对偶像人设、情感暴力与法律边界的广泛讨论。
一、事件全貌:从亲密关系到对簿公堂
这场风波的起点,是李禹熹于2025年10月15日起在社交媒体上的连续发文。她以大量聊天记录、转账截图和伤情鉴定,描绘了一段从亲密到破裂的情感关系。
情感关系与私密照指控
根据李禹熹的说法,她与荣梓杉于2024年8月确立恋爱关系,并提供了包含“老公/老婆”昵称的聊天记录作为证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指控是——2024年9月,当她因冷暴力拒绝联系时,荣梓杉将她的私密照设为微信头像,以逼迫她回复信息。
聊天截图中多次出现的“他拿我私密照当头像逼我回vx”的表述,若属实,这不仅关乎道德问题,更可能触犯法律。律师@草莓大棚徐律在评论中指出,这一行为涉嫌违反《民法典》隐私权条款,若主动传播可能面临行政处罚。
经济纠纷与语言暴力
除了私密照争议,李禹熹还曝光了经济纠纷细节:2024年8月26日,荣梓杉要求她垫付学校附近酒店费用372元,而在她多次恳求报销后,得到的却是“没事,就死”“你人还怪好嘞”等回应。这一细节被网友调侃,创造了“一荣=372元”的网络新计量单位。
聊天记录中频繁出现的“衮”“死吧”“你他妈”等侮辱性词汇,以及“不联系拉黑”等威胁,与她口中那个屏幕前阳光开朗的偶像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暴力冲突与司法进展
事件在2025年10月8日升级。李禹熹称因情感纠纷前往荣梓杉住处后,遭其“拎摔、踹踢”,并出示了“头部挫伤+肩锁关节错位”的伤情鉴定书及报警回执。
随后,双方均向警方报案——李禹熹控诉殴打,荣梓杉方则反诉其“骚扰跟踪”。值得注意的是,警方初步否认了工作室关于“私闯民宅”的说法。
10月17日凌晨4:30,两人被拍到分别离开派出所,荣梓杉捂脸回避狗仔追问,未回应私密照、恋爱真实性等关键问题。
双方主张与证据博弈
面对指控,荣梓杉工作室发表声明,全面否认恋爱关系,称女方系“长期跟踪骚扰的私生粉”。工作室反控女方“偷拍视频胁迫承认恋爱”“恶意报警”,但却未能合理解释聊天记录中的亲密称呼及报销矛盾。
李禹熹则提供了更多证据:含亲密昵称的聊天记录、酒店转账截图、共同出行目击证据(如2025年1月羽毛球馆偶遇)。她还指控荣梓杉的冷暴力致其抑郁,并声称掌握其出轨证据,指其同时与3人保持暧昧关系,隐瞒了这段持续400天的“火花”关系。
二、舆论场:从偶像崇拜到道德审判
网络舆论的分化与争议
事件曝光后,网络舆论迅速分化。一方坚决支持李禹熹,谴责荣梓杉“学艺先学德”,另一方则质疑证据真实性,认为这可能是精心策划的炒作。
网友@她说6487评论道:“将性羞辱武器化,折射出的是权力控制欲,这已远超情感纠纷的范畴。”而@扒圈圈2325则指出:“工作室称‘艺人从未使用QQ’,但童星时期使用QQ符合常理,这一否认反而引发更多疑问。”
业内口碑与人设崩塌
随着事件发酵,荣梓杉的公众形象遭受重创。在《花少6》中曾被批评的“生活巨婴”表现——行李靠母亲收拾、逃避导游责任——被重新翻出,与聊天记录中呈现的“暴戾控制狂”形象形成互文。
业内口碑也被重新审视。合作演员陈好曾指其“心性不成熟”,艺考期间被曝套取情报、背叛原公司等黑历史再度被提及。这些过往言行与当前指控相互交织,加剧了公众对其人设的质疑。
商业影响与行业警示
商业层面,事件已产生实质影响。待播剧《咸鱼飞升》《沙海之门》传出换角风声,综艺《花少6》遭到观众抵制。若家暴或隐私侵害指控坐实,荣梓杉可能成为内娱首位塌房的“00后顶流”,这也给整个行业敲响警钟。
法律视角的审慎声音
在法律层面,专业人士保持了更多审慎。律师们指出,目前核心事实——暴力责任、私密照胁迫——尚无司法定论,公众应避免“网络定罪”,以警方通报为准。
证据真实性也存在讨论点:部分聊天记录截图被指存在篡改可能,而冲突现场缺乏直接监控,责任认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伤情鉴定与证人证言。
三、反思与启示:超越八卦的社会议题
情感关系中的权力与边界
这场纠纷已远超娱乐八卦范畴,折射出多个社会议题。其中最核心的是情感关系中的权力与边界问题。私密照胁迫的本质是“以隐私为枷锁”的权力操控,凸显出亲密关系教育的缺位。
在数字时代,私密照泄露已成为情感暴力的常见形式。这一案例警示年轻人,在亲密关系中保持边界意识、警惕以爱为名的操控何等必要。无论是要求拍摄还是发送私密照,都可能埋下隐患,对双方造成伤害。
童星教育的身心失衡
荣梓杉的成长轨迹也引发对童星教育模式的反思。报道中提及的母亲对其学业身高的过度管控(每日1升牛奶),与情绪管理、人格培养的忽视形成对比。
这种重技能轻品德、重外表轻内心的教育方式,可能导致孩子成年后的行为失范。艺德的培养不应让步于专业技能的打磨,这对所有艺考家庭都是重要警示。
娱乐圈生态与监督机制
更重要的是,此事暴露出娱乐圈监督机制的失灵。声明公关化、危机应对重于事实澄清、艺德培训形式化等问题值得行业深思。
“演技打磨”与“三观塑造” 需要平衡,经纪公司不能仅将艺人视为产品,而忽视其作为社会榜样的责任担当。建立更有效的艺人行为规范与监督机制,已是当务之急。
理性看待与法律底线
对于公众而言,这一事件也考验着我们对待网络爆料的理性态度。在司法结论未明前,避免被单方证据带偏,拒绝网络暴力,保持基于事实的审慎判断,是每个理性网民的责任。
无论最终结果如何,此事件都已成为一个社会学习的契机:关于情感中的尊重与边界,关于偶像崇拜的理性态度,关于网络言论的责任底线。
荣梓杉与李禹熹的纠纷,最终需要法律给出公正答案。但在此过程中暴露出的大众心理、行业生态与社会问题,已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在追求明星光环的同时,我们是否忽视了艺德的重要性?在投入情感关系时,我们是否保持了足够的边界意识?在参与网络讨论时,我们是否秉持了理性与公正?
这一事件终将过去,但它留下的思考,应长久留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