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时候,下午的第一节课开始前,常常有一个环节是全班起立合唱一首励志歌曲。目的是让大家从午睡的状态彻底醒过来。其中有一首歌是gala乐队的《追梦赤子心》,教室的多媒体播放的是这首歌的MV,如果你看过这个MV你就会知道,整个MV是一些著名电影的混剪,比如《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香草天空》等。当然,其中还有一些不那么著名的电影,比如《GO!大暴走》。
一开始吸引我的,是被剪入MV的影片开头,洼冢洋介饰演的杉原在进行一种名为“烂命一条死亡游戏”的挑战——即当地铁进站的时候跳下轨道,然后跑赢入站的地铁。赢了,没有奖励,而输了就是死。这种荒诞的挑战已经预示了电影的存在主义底色。实际上电影的议题是一群特殊的人群:留日朝鲜人/韩国人在日本的处境。而在表现的形式上,正如杉原一再强调“这是我的恋爱故事”,为了避免氛围过于严肃,影片又穿上青春片的外衣。这部电影的每一个层次对于彼时还在读高中的我来说杀伤力还是比较大的。
看到洼冢洋介在影片里各种全力奔跑的镜头,总是有一种自己也要飞奔起来的冲动。可能青春期就是比较容易被煽动的年纪,洼冢洋介饰演的杉原外号“疯牛”,在教室里接受学校里各种各样不良少年的挑战,如《热血高校》般替我挥洒了荷尔蒙。但比《热血高校》好的一点是,《GO!大暴走》回应了我在看《热血高校》时的困惑,那就是“他们就打算这么打到老吗?”。
影片中,洼冢洋介打了黑帮大佬的儿子之后,被黑帮大佬请到家中,虽然在大佬儿子的劝说下免去断手指之苦,但也见识到了在真正的暴力面前,校园械斗和小孩过家家没有区别。
杉原本人是不喜欢暴力的,但他秉持着打人好过挨打的原则应战,又因为他父亲曾是日本第七的拳击手,他家传的武艺助他打败了一个又一个挑战者。挑战他失败的人越多,前来挑战的人也就越多。但一开始暴力找上他其实是因为他身份特殊,他是在日韩国人。
这里面涉及到一个比较复杂的历史背景,历史上日本曾短期地殖民过朝鲜半岛,期间大量朝鲜半岛的人来到日本谋生。后来日本战败,大韩民国建国,在日的朝鲜半岛人虽有大部分返回了自己的家乡,但遗留的群体依然不在少数。这些在日朝鲜半岛人可以选择自己的国籍为日本或者韩国(日本不承认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虽然杉原小的时候一直接受的是朝鲜民族学校的教育(家族自我认同倾向于朝鲜),但中学时杉原的父亲因为想去夏威夷旅游便将自己的国籍改为韩国国籍,杉原也因此改为了韩国国籍,并且转入了日本高中进行学习。而日本民族主义严重,杉原因为在日韩人的身份被视为“外国人”、异族,各种麻烦接连找上来。
民族身份带来的问题只是个开始,在以杉原的青春恋爱故事为主线的影片中,杉原恋爱的对象樱井春出生自最为保守的日本家庭,这成了这场恋爱的最大阻碍。杉原的好朋友正一遭遇的暴力事件也是因不忍看朝鲜同胞被日本学生骚扰。除了来自日本方面的轻视,还有来自民族学校的拖累,影片中展示了在民族学校中进行的依然是来自朝鲜的民族主义教育。
民族学校里的老师热爱批斗,让同学们相互举报有谁在学校里说了日语(只能说朝鲜语),而老师惩戒学生的方式依然是暴力。影片用一种相对轻松的基调结构了民族主义,在批斗大会,元秀称自己说日语是因为“我想拉屎”用日语说更有气势。而日本方面呢,当杉原第一次到女友樱井家吃饭时,樱井父亲直接就问他是否热爱日本这个国家,却在杉原反问的“日本为何名为日本”的问题中找不到答案。
民族身份的自我认同在本片中只是个引子,韩国人、朝鲜人、日本人都只是人为规定和划分的说法,当日本殖民朝鲜半岛的时候半岛上所有人都是日本人,日本无条件投降签字的那一刻,半岛上数以万计的人又瞬间失去了日本国籍。而在李承晚建立韩国之前,都没有韩国这个国籍。正如影片中援引莎士比亚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句子:“名字有什么用?玫瑰就算不叫玫瑰,花的香味也不会改变”。
杉原所遇到的危机不仅仅是简单的民族身份认同问题,否则他也不必在地铁赌上生命进行“烂命一条死亡游戏”,奔跑是无法追回民族血脉的。杉原不仅表达了“我既不是日本人,也不是韩国人,我是无根草”,也表达了“不会去打工……打工永无出头之日,简直是噩梦”,并且一再说要走出“不一样的人生”。杉原面对的更多是对大多数年轻人对“意义”的缺失,父辈们创造的秩序和标签压在年轻一代的身上已经造成了困惑,最终杉原选择删掉所有的标签,甚至舍弃“我”的概念,用行动去生活,去塑造意义,这是存在主义的生活方式。
这也是我对洼冢洋介的初印象,在中学时看了这部电影,他青春、叛逆又无所畏惧的脸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惜他的事业重心不在电影上,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查到他后来投身雷鬼音乐去了。直到前段时间在B站首页刷到了《乒乓》,当然我是先看的《乒乓》的动漫,才会兴奋又带着狐疑点进去看这部同名电影,结果发现洼冢洋介在这里面竟然扮演西瓜头小子peco。
实际上《乒乓》上映于2002年,只比《GO大暴走》晚了一年,距离高中生活结束十年后,我再一次见到了20岁出头的洼冢洋介。如果你没有看过松本大洋的漫画原著,或者汤浅政明指导的动漫版本,你才有可能会喜欢上这部电影。相比起漫画和动漫的极具张力的画面表现以及充足的篇幅,影版《乒乓》有一些相形见绌。但我还是很喜欢两个主角相互追逐相互救赎的故事结构,颇有一种“是为了要拯救自己却成为了别人的天使”的意味。
洼冢洋介塑造了一个与《GO大暴走》中一头爆炸头、暴躁易怒的杉原截然不同的形象,在《乒乓》中,他是顶着西瓜头,懒散又认真,自负又脆弱,喜怒嬉笑都挂在脸上的正太peco。而他的好朋友则是不善言辞,情绪如机器人般稳定,外表冷漠的smile。这样没头脑和不开心的经典组合,在一次次残酷体育竞技中更加认识对方,认识自己。
作为一部运动题材的电影,竞技体育的残酷和热血是绕不开的话题。《乒乓》尤其刻画了那种因为天赋/训练水平碾压带来的残酷感:peco从小就可以轻易战胜很多同龄甚至是年长的对手,其中就有从小一起练球的Akuma,但是面对来自中国上海队的孔文革,直接被打到一分也拿不到。竞技体育总是不乏那些一个人就能宰制一个项目的情况,无论挑战他的人在之前的比赛如何顺风顺水,如和博尔特生在同一时代的短跑运动员一样,面对这样的天才也只能感叹既生瑜何生亮。但是让peco更加难以接受的是小时候一直是自己手下败将的akuma竟然在努力地训练之后,将自己击败。这当然也很显而易见,天赋也是可以被浪费的,“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三天不练对手知道,一周不练全世界都知道”。
这还没完,akuma以为战胜了peco就能获得队长风间龙一的赏识,但是风间龙一的眼中只有胜利,所以他想招募的人是人狠话不多的smile。风间龙一的理由很简单,因为smile有天赋,而akuma没有。在随后akuma私下挑战smile并且快速败北之后也印证了这一点。smile拥有着很多人“不是想拥有就能拥有”的天赋,但他打球却只是为了“打发时间”。他明确表示,不喜欢像孔文革那样“把人生赌在乒乓球上”。而这种缺乏好胜心在竞技体育中却是大忌,这也是前期smile成绩一直不亮眼的原因。体育精神、热爱、天赋、努力,都是参与竞技体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如此残酷的竞争是否就是体育的全部呢, akuma在退出乒乓运动之后说自己看到了“脱离了竞争关系才能看到的风景”。这么说来可能俗套,《乒乓》表面上讲的是体育,实际上表现的是不同角色面对人生的态度。
有的人为了荣誉而打球,有的人为了打发时间而打球,有的人为了不被淘汰而打球,有的人因为不能输而打球,也有人只是因为喜欢打球而打球。相比起球桌上方寸之间的比拼和胜负,想明白“为什么而打球”才是围绕整部电影的究极问题。当这个问题解决的时候,也是最终peco在最终决赛面对smile的时候正如这部电影的插曲《rise》——我为了遇见你我必须崛起,当两人最终在顶峰相见,观众也会因两人的友谊而感动、因peco的生命活力而感到热血。
这两部电影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题材上都可以归为青春片的范畴,都是青春成长过程的伤痛和顿悟。都有着很明显的插叙和倒叙的叙事风格(这是因为两部电影的编剧都是宫藤官九郎),当然也都有很明显的缺点。《GO!大暴走》的结尾毫无铺垫,转折生硬,当然这可能是碍于篇幅没办法扩展说明。另外就是它表现在日朝鲜人的困境完全是日本视角,可能会有些不客观之处,而且最终以抛弃一切标签的口号来解答这些问题未免有些小儿科,就像给一个吃不饱饭的人出主意要过精神饱满的生活一样不现实。而《乒乓》则是制作上的粗糙和表现力上的平淡,在看了动画版的《乒乓》后这种落差感极大,并且李灿森扮演来自上海的孔文革一开口是粤语也挺出戏的。
即使是这样,我还是时常想起这两部电影的画面,想起洼冢洋介那张倔强的脸,想起自己16、7岁时候总是动不动就生气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