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由于众所周知的一些原因,很多企业上市的目的不是作为二次创业新的开始,更多立足于套现圈钱,偏离了最基本的游戏规则。私募投资、风险投资以及天使投资,总体来说都是偏金融资本。直白点讲,这些资本投进来不是钟情于行业项目,是以盈利为目的。对于一些企业不想上市,就老老实实做产业。没办法,资本是急功近利,如果引进很多股东多元化推进资本市场, 它会促使你企业很多技术动作战略规划会变形。
假如我是一个艺人,我接拍一部电影,有100w的片酬,我不要了,变成公司增加100w的利润,在证券市场上可能会放大十倍,甚至二十倍,甚至更多。这样变成我干一年的活可以赚十年甚至几十年的钱,何乐而不为之。艺人把自己的收入通过利润对接证券市场实现资产证券化,这也变成一种盈利模式。华谊公司上市之后,很多影视圈娱乐圈的人都变成资本运作的高手了,有点儿这个趋势。比如说徐峥的《港囧》、周星驰的《美人鱼》,其实都是这么玩的。
道上混总是要还的,几家欢乐几家愁,可能有人在这个事情上就玩大了,比如说前段时间这个《叶问3》,有些报道大家可能注意到了,这件事情玩的有点过,拍了太多的幽灵票房,据我所知,票房冲到10个亿,是能保本的,但是最终因为各种原因,最后只有8个亿,这个就变成了一个多输的局面了。
总的来说,明星网红把资产证券化,不管从资本市场怎么去解读,我们更多的需要实实在在的收益。如果把一些利用游戏规则,说白了这是一个虚拟经济,我们并没有创造实实在在的增量的时候,只是用一些杠杆和种种游戏规则的改变,获得更翻倍的收益,这是一种0和1的博弈。
在证券市场上套现了,实际上我们玩的是大妈的钱,并没有真正的创造价值。其实好的投资行为,可持续,就是1+1>2,我们不断地积分增量,而不是在存量中,你兜里的钱变成我兜里的钱,总这样玩,是不可持续的。
艺人公司被收购是种盈利模式,这种盈利模式,实际上是在玩一个财务游戏。近年来,艺人的公司被收购"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吴奇隆与刘诗诗的婚礼中也涉及到资本运营热词"对赌"(暴风科技花了近55亿新台币(约人民币10.8亿元)买下吴奇隆稻草熊影业60%的股权,身为大股东的刘诗诗进帐约10亿新台币(约人民币2亿元),被指是吴奇隆给爱妻的大聘礼;但这份收购合约中要求稻草熊影业2016年至2018年的利润累积不能低于4.36亿人民币,若不能达标,承诺方就得优先从这次交易获得的股份中进行"承担补偿义务")。
艺人的公司背后被收购,有人说目前娱乐产业已经全面进入了一个明星驱动的IP时代,很多艺人他愿意自己注册一个影视公司,这个影视公司可能在他出演一些电影的时候,原来要付给他一个片酬,把自己应得的报酬变成股份,电影拍好之后,走向证券市场。这个实际上是一个盈利模式,但这种盈利模式,是在玩一个财务游戏,作为电影公司来说,原来给艺人的费用不用出了,直接为公司省了一笔支出, 甚至变成一笔利润,就是成本变成了利润。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财务报表是玩了一个很好的技巧。如果再把将来的票房收入卖给一个证券公司或者投资机构,把收入利润在证券市场上用市盈率加以放大。
在投融资市场上,“私募投资”、“风险投资”、“天使投资”、“产业投资者”、“财务投资者”等概念众多,很多菜鸟对他们是“傻傻分不清”,很多概念是人为确定,当然有些是深入浅出,有些概念偏学术化了。一个企业从创业开始到取得阶段性的成功,成为公众企业,上市,那就像烧一锅水一样。水刚烧的时候,除了创业之外,投资就是天使投资。在40度-60度是风险投资,80度-90度,加一把柴火就烧开了,那就偏后期了,这就是私募投资。
相对来说,私募投资、风险投资以及天使投资,总体来说都是偏金融资本。直白点讲,这些资本投进来不是钟情于行业项目,是以盈利为目的,如果赚钱了,就像徐志摩的诗一样,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我跟你说拜拜,我投你企业的时候,没有很长的耐心等你,最好3-5年,我能看到上市的曙光。一旦上市之后,先熟期一过,那我就把股票抛掉了。入股的时候从刚谈恋爱就想着怎么离婚,这就是偏金融资本的属性。
相对来说, 产业资本更多着眼于,我追求你的时候,入股的时候,看重这个产业或者团队,我是要做这个行业的,更多的是聚焦这个产业,称为产业投资者。比如,联想收购IBM,,吉利收购沃尔沃,国内最近的滴滴快的,去哪儿携程。这种合资并购行为更多着眼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至少说这是一个可持续的发展项目,用发展的眼光去看30年、50年之后,更多的是偏产业的行为。
产业投资一般比金融类的资本更有耐心,赚钱的时候我要做,行业不好的时候,这是我主力业务,我依然会坚守下去,等待下一个春天,可能我会想30年、50年甚至更远的事情。这就是产业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