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语音听听书法好声音
喜欢电影的朋友们,一定看过《三国之见龙卸甲》吧, 豪华的阵容,演技一流的演员相结合让我们确实感觉到电影文化的魅力。我们暂且抛弃电影欣赏的视角,单从这些电影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来说,我觉得好像并不是很让人满意,也可能是剧情的需要,必须以夸张的表现手法来“颠覆”历史文化,总之,这些电影在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历史内涵上应该是有所欠缺的。
豪华的阵容,演技一流的演员相结合让我们确实感觉到电影文化的魅力。我们暂且抛弃电影欣赏的视角,单从这些电影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来说,我觉得好像并不是很让人满意,也可能是剧情的需要,必须以夸张的表现手法来“颠覆”历史文化,总之,这些电影在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历史内涵上应该是有所欠缺的。
我观看了这部电影之后,从书法文化的内涵上考虑到,这部电影似乎确实很让人不可思议。
首先我们来看,《三国之龙卸甲》一开始就出现了下面这个画面。
画面中出现一面大旗,旗帜中写有“韩德”二字,这两字为隶书字体,这倒是符合中国书法史的发展。但是我们仔细观察这两字时始终觉得不是很舒服,为什么呢?大家想一想,我们临写的三国时期的书法碑刻中有这么方方正正的隶书字体吗?显然是不可能的。我们不会犹豫地就知道电影中这两字完全是电脑打印字体。
熟悉书法的朋友都知道,从东汉末期,三国时期的隶书应该还是走东汉程式化隶书的模式。这里面原因很多,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三国时期连年战乱,文化无从发展,字体的完善和进步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以至于形成隶书字体因循守旧的传统。
刚才说到,电影中的书法不符合三国时期隶书风格,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下,真正的三国隶书风格是什么样的。
张迁碑
礼器碑
这些都是当时典型的官方隶书碑刻。
我们就以以上这几种碑刻来说,看这几种风格哪个如电影中两字这样规整?
显然单从风格上来讲 ,与中国书法史中三国时期书法风格相迥异的 。
我们再来看下面这张画面。这是诸葛亮给罗平安讲解进攻策略是画的草图。在画面上,我们看到诸葛亮信笔写下了“青龙、白虎”二字。
我们能够看出来是用行书笔意书写的。我们想一下,三国时期会出现这种风格的行书吗?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三国时期的书法到底是什么样的吧!
谈到三国时期,我们总是习惯于把晋连带起来一起讲。
平复帖
三国、两晋时期留存到今天的墨迹大都是写经、简牍和残纸。流传有绪的书法家墨迹,是西晋陆机写的《平复帖》。《平复帖》的字体属于章草,它和出土的汉晋简牍章草很相似,虽然纸质疲敝,字有伤缺,但仍能看见用笔的挺健和朴拙的风格。西晋著名的写本有新疆出土的两种《三国志》写本残卷,书法在隶楷之间,捺笔滞重,有朴拙的风格。此外如元康六年(296)《诸佛要集经》残卷,书写风格和《三国志》残卷相似。新疆罗布泊古楼兰遗址曾发现一批墨书的残纸和木简,残纸中有西晋永嘉元年(307)和永嘉四年的年号,这批残纸当是西晋至十六国的遗物,其内容除公文文书外,还有私人的信札和信札的草稿,书体除介乎隶楷之间的楷书外,还有行书和草书,这些残纸是研究魏、晋、十六国书法的宝贵资料。罗布泊出土的木简中,年号最早为魏景元四年(263),最晚为建兴十八年(330);木简 有楷书、草书、章草、行书等,是研究魏晋书法的重要资料。
我们应该知道三国时期,行书在当时是不可能不可能应用于官方字体的。诸葛亮作为蜀国的谋臣,怎么可能书写行书呢?显然有点不可思议。
这幅图是出现在某女为赵云打的灯笼上面书写的文字。我们再仔细观察,似乎就觉得有些荒诞了。我看到这个画面时想到,难道三国时期的楷书字体发展这么成熟吗?
这几个字显然是颇有几分明清“馆阁体”味道,这么成熟的楷书如果在三国时期出现的话,恐怕书法史真应该重新演绎了。
三国时期的楷书笔意应该是在篆隶之间,是极其不成熟的书体,《谷朗碑》便是这一时期楷书的代表作,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谷朗碑
我们来看《 谷朗碑》,体式完全没有摆脱篆籀、隶书的局限,笔法也不是很成熟。
这样我们对电影中出现的这几个字作何感想呢?
如果但有几位还尚且关心历史、尊重历史的人活跃在文化传播领域的话,估计也不至于会出现这种毫无文化价值的电影。正是现在很多方面的原因,让我们伟大的民族传统文化在一步步地沦陷,而文化的沦陷势必会殃及国家。我觉得这是颇让人深省的。文化的歪曲改变,历史的歪曲演绎,势必会给下一代孩子造成文化上的缺陷。也许现在以至于后来的孩子都知道孙悟空和观音菩萨谈上了恋爱,汉武帝与杨贵妃有暧昧关系。像这种毫无历史观念的电影为什么还在活跃呢?确实让人揪心。
今天我只是从书法的角度谈,希望该小文能够引起大家对历史文化的思考!
原创作者:贺进
版权说明:文章源于签约作家或网络,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原创作者可联系我们予以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