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京又被骂惨了…《攀登者》未上映就获上千恶评,喷子你们够了!

吴京又被骂惨了…《攀登者》未上映就获上千恶评,喷子你们够了!

北美留学生日报 内地男星 2019-09-26 22:57:20 795

9月30日,一边被骂一边被赞的“战狼”吴京又推出了新作品《攀登者》,讲述新中国建立10年,为了国家利益攀登珠穆朗玛峰的中国人。


50年代,中国和尼泊尔之间对于珠穆朗玛峰的归属问题政治不断,尼方一句:


“中国人连珠穆朗玛峰都没有登上,凭什么分一半?


一句话呛得中方代表哑口无言。


(图源:豆瓣)


8848米,人类所能触及的极限;


2000名成功者,用死亡换来的一次胜利;


300具尸体,后继者永远的“路标”。


“战狼”吴京主演的《战狼2》、《流浪地球》都掀起了中国的票房高潮,这部《攀登者》作为新中国70周年的献礼,如果能还真实还原历史,势必将再一次引爆。


但在豆瓣却出现了另一番景象。


(图源:豆瓣)


有些评论也十分清奇:


“珠峰污染问题现在全世界都在关注,这时候上映一部攀登珠峰的电影是何居心?珠峰水源污染将直接影响十亿亚洲人民,电影上映后想必众多战狼粉对珠峰将蜂拥而至,真正爱国是不要打扰珠峰,让其永远保持圣洁,而不是爬上去获得自我的满足。”


就连知乎上也有人说吴京又要吃“爱国饭”,导演李仁港拍摄水准不及格。


(图源:知乎)


网上对于吴京的质疑集中在三点——


1.吴京是否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号,宣扬个人英雄主义,有圈钱之嫌?


2.导演李仁港上一部作品是《盗墓笔记》评分极低,拍摄水准是否及格?


3.最大的问题还是,吴京主演的这部电影能否真正的还原1960年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攀登者》的拍摄的背景是1960年,一段充满争议和动荡的历史时期,能否还原当时的历史背景,的确是这部电影面临的一个考验。


在珠峰海拔8000多米的地带,环境极其恶劣,空气中的含氧量只有平时的四分之一,变换莫测的气候,严峻的山势地貌,稍有不慎就是万丈深渊。


(历年珠峰遇难者高度)


而珠峰也被攀登爱好者称之为“坟场”,300多具尸体无法被运到山下,成为后来者的路标。


1960年新中国建国后攀登珠峰的初衷,并不像这些爱好者一样,对未知和自我极限的突破,这次行动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它本身。


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被称为“世界屋脊”,山上最高的山峰叫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境。



1960年,中国人首次登顶珠峰举世瞩目,但大家有所不知的是,登上珠峰的每一步都是“被逼迫”的。


当时尼泊尔不同意中国划分一半珠峰的建议,毕竟有一部分是在尼泊尔境内,于是才有了中国政府派遣人员登顶珠峰的事件。


60年代的攀登设备和今天相比可真的是天壤之别,不要说现代化的登山设备,中国当时就连登山服都要从外国进口。


(中英探险队)


外国的设备虽然比中国强,但英国探险家也向世界宣布——


“从喜马拉雅山的北坡根本无法登上珠穆朗玛峰!”


珠穆朗玛峰的北坡也就是中国境内的这一边,而后来英国探险家从尼泊尔入境才顺利登顶,可见中国所属的北坡环境有多么恶劣。


当时尼泊尔还从属于印度,印度政府认为:“中国没有资格拥有珠穆朗玛峰,中国人没有权力攀爬吗,也爬不上去。”


经过深思熟虑后,我国领导人决定:登!必须不惜一切代价登顶!而且要从最难登上去的北坡出发。


这可是在做整个人类都没有挑战成功的事情,难于登天。



就在这时,苏联向中国抛出了合作计划,计划让两国的登山队员合作登顶珠穆朗玛峰。


上世纪50年代的苏联,已经拥有了训练有素的登山运动员,苦于苏联境内没有什么高山且都被攀登成功,于是他们盯上了中国的珠峰。


那时候中苏关系还未破裂,两国计划于1960年攀登珠峰,从1955年开始中国正式筛选登山人员。




但最先遇到的问题就是,从哪里挑选像苏联一样训练有素的登山运动员。


翁庆章原本是鞍钢医院的医生,因为平时爱好游山玩水,再加上身体素质较好,于是报名参加了全国总工会的选拔,没成想这次报名让他成为了一名登山队员。


像是翁庆章一样从全国招募来的40名队员被国家安排进北京西郊八大处某地进行进一步的选拔和训练。


(图源:豆瓣电影,《攀登者》)


训练完毕后,中苏双方也明确了负责内容,中方负责登山队员物资运输,从北京到喜马拉雅山北坡山脚,以及低海拔的装备;苏方负责高山食品和装备。


从最简单的装备来说,50年代,登山装备对于物资奇缺的中国是极难的事情。


由于珠峰海拔8000多米,需要优质的鸭绒和尼龙丝,这在当时都是军队的特供物资,需要经过国家计委和经委的层层审批。


解放军部队还要提供能够适应高原的快熟米,航空部门需要提供能够适应高原低气压的燃油以便做饭生火。


(图源:豆瓣电影,《攀登者》)


当然,这都是物资问题,并未接触到真正的技术难题。


从北京到西藏喜马拉雅的运输公路才是真正的难题,中苏双方的登山队一共需要40吨重的登山物资,从北京到日喀,再到珠峰脚下。


50年代,西藏公路不发达,从拉萨向西的公路只通到日喀则,而从日喀则到珠峰脚下还需要300多公里。



这300多公里全是山路,山势复杂崎岖,如果不修公路的话,40吨重的物资根本无法顺利运到山脚下。


当时,西藏地区尚不发达,全国的基础建设也方兴未艾,饶是这样,中央还是批复了几百万的经费,用于修建公路,也是为了以后西藏地区的发展。


公路的问题算是解决了,可是50年代的西藏还存在更大的安全隐患,由于社会不稳定,西藏经常闹土匪,当时解放军还未进驻西藏,登山队遇到了阻碍。



解放军派了一整个连护送中国登山队员进山,还有火炮弹药,除了克服地理环境还要防止杀人不眨眼的土匪。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登山队进驻之前,解放军军医先行抵达,由于没有防备,16名军医全部被土匪杀害。


可谁曾想,1959年中苏关系恶化,只是尚未公开化。



苏联单方面撤回驻中国大部分科学家,甚至撕毁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拒绝向我国提供原子弹模型。


攀登计划,苏联也拒绝参加。


公路修了,物资准备齐全,牺牲了16位医护人员生命,难道登山计划就这样付之东流了吗?


(图源:豆瓣电影,《攀登者》)


苏联的撤退对我方最大的影响就在于我们没有高海拔设备,需要花大价钱从国外购买,这样又需要一笔经费。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登山队挺进喜马拉雅,展开了世界上第一次从北坡进山的“奇迹”。


中国人为什么能在这样的条件下创造出这样“奇迹”?


(图源:豆瓣电影,《攀登者》)


创造“奇迹”的代价太大太惨痛,周恩来总理当时下到一条死命令——


“不惜一切登顶。”


中国登山队全员上山,但最后真正登顶的只有三人。


其余的队员要么被冻伤,要么身体出现了严重不良反应,甚至有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图源:豆瓣电影,《攀登者》)


来自兰州大学从事水文研究的青年队员汪矶发生严重缺氧反应,最终抢救无效牺牲在6400米营地。


来自北京大学的气象专业队员邵子庆也牺牲在了7300米的高度。


最终,三名队员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中国人创造了从北坡登顶的奇迹。


他们是——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



屈银华为了方便攀爬脱掉了登山靴,导致脚趾全部被冻掉,连脚后跟的肉都被冻掉。



不得不承认的一点——人类从未征服过自然,也没有征服自然的能力


但人类依然选择了“攀登”,选择了一场用威胁生命才能换来的胜利,因为这从来就不是一次道德上的选择。


《攀登者》所呈现的并非是登山爱好者,而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背负国家使命的一队人,他们就像是战场上最后的一支队伍。



医学进步是用什么换来的?


是无数病人的死亡,无数临床案例的失败,无数科学家为探索边界而牺牲的代价换来的。


即便如此,人类拼尽全力所能攻克的疾病依然少之又少,未知的人体细胞,未知的病毒结构,不可控的疾病,不可逆的衰老...



纵使这样,“攀登者“依然选择了攀登,科学家依然选择了研究,“因为山就在那里”——这或许是“攀登者”的答案。


但却不是电影《攀登者》的答案。


《攀登者》答案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在瞬息万变的局势中,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



中国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峰这段历史,充满了政治意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电影的拍摄到底能否真正的还原历史,留给影迷判断的“空白”?


要么神作,要么骂死,这或许就是《攀登者》的宿命吧。



上一次吴京被这样恶评,还是在二月份的《流浪地球》。


那一次对他的恶意更狠。


回复“流浪地球”给你看一篇文章


新闻|故事|留学生
编辑|商日葵
排版|商日葵
校对|商日葵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