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张雨生的遗作,在沉寂21年后,如今点燃亿万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这首张雨生的遗作,在沉寂21年后,如今点燃亿万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央视新闻 港台男星 2018-03-10 17:00:43 698

本文来源:CCTV《经典咏流传》

“我是中国的母亲,我是中国的生命,我是中国永远的经脉!”这首饱含着对中国土地和母亲河挚爱的《黄河长江》,创造者是已故台湾音乐人张雨生。张雨生生前留下了许多没来得及发表的遗作,而这首歌就是张雨生的遗作之一。

21年之后,杨培安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再度唱响经典,将张雨生未完成的遗作《黄河长江》和王之涣的《凉州词》,几乎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既唱出了张雨生心中华夏子孙的骄傲,也唱出了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写意。

△视频《经典咏流传》:杨培安献唱《黄河长江》

《凉州词·其一》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以第一人称的形式 书写《黄河长江》赞歌

这首歌中,张雨生以第一人称的形式,站在黄河长江两条母亲河的角度,表达了对这片土地的深爱。这首歌3分钟长度,却没有一句重复的歌词,用最有力的语句道来哺育着华夏千年母亲河的赞歌。

流我蜿蜒身躯,为寂寞行旅”,其实有很多跟张雨生一样的华夏人民,对生长的脚下踏着的这片土地,都有着一份特别深厚的情感。而蜿蜒在这片土地上的母亲河黄河长江,它孕育了数千年的文化,也继续传承着世世代代炎黄子孙,就好像你我的血液里一直不断沸腾的那份热情。

歌曲及诗词在创作上 均突出“情绪”的表达

张雨生所创作的《黄河长江》,讲的是祖国河川与情感的有机连接;而王之涣在创作《凉州词》时,也特别突出了“情绪”的表达。王之涣一生当中流传至今的只有六首诗,大部分的作品可能已经失散了,但是这六首诗却句句经典打动人心。

如今,杨培安又将王之涣的经典带了回来,正如《凉州词》中提到的“黄河入海流”。在凉州,诗人其实是看不到黄河的,所以从意境来讲,诗人用诗情把现实和自己的胸怀联系在了一起。

中华民族文化绵延至今 仍有强大生命力

黄河长江的疾呼,也是张雨生的疾呼,两岸血脉不会被一湾浅浅的海峡隔断。因此,尽管张雨生没有来得及唱《黄河长江》这首歌,但是通过杨培安,让全国,甚至让全世界的人们都知道,中国的黄河长江是如此的磅礴有力,这就是身为经典传唱人贯彻始终的使命。

鉴赏团成员康震提到“血脉不断”一词,对于中华文明有着特别的含义:“它的发源可能不是最早的,但它的生命力是最强的。它绵延至今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骄傲所在。”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更多新闻


监制/刘东华 主编/张天宇

编辑/洪硕

©央视新



觉得不错请点赞!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