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来·啦·
想必很多家长朋友在9月开学第一周都异常繁忙和紧张。
而央视一档面向全国中小学生的电视公开课《开学第一课》也在9月1日晚如期而至,主持人董卿凭借她端庄大方的气质冲上热搜榜。
观众们大赞董卿气质碾压一众小花,连撒贝宁都成了她的陪衬。
每次在电视节目上看董卿,都会不由自主地被她这张“国泰民安”的脸吸引。
她高雅谈吐和仪态万千,完美诠释了“腹有诗书气自华”。
曾有人问董卿:一个女人永葆青春的秘诀是什么?
董卿回答道:“女人外表的美都是短暂的,唯有用知识和涵养修饰自己才能美丽一生。
我始终相信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总会在未来某一个天发挥作用,使我变得更出色。”
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
那些读过的书成就了与众不同的她。
她的气质,是不经意间的妙语连珠,是节目上的口若悬河,是举手投足间散发的自信满满。
看过董卿主持的《朗读者》的朋友,相信和我一样会被她的出口成章、金句频出折服,每一句话都堪称经典写作素材。
董卿一张口,字字珠玑,句句深刻,每一句都让观众读一遍就受益匪浅。
“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里学会慈悲;
母亲这个身份没有职业之别、没有年龄的鸿沟,不管是作家、主持人还是世界小姐,初为人母的心境,大抵相同。
在《中国诗词大会》上的董卿同样让人赞叹不已,她对不同诗词反应之快,金句迭出让观众由衷佩服。
民警袁文杰想送岳母一首诗,可是一时紧张,不记得“爱子心无尽”的下一句.
董卿立刻反应,秒救场,准确地接了下一句: “归家喜及辰。”
“年轻时候的爱情鲜艳欲滴,年老时候的爱情朴素无华。
这句话没有一个字看不懂,没有一句听不懂,
但是能在短时间内说出来则需要长时间沉淀的文化底蕴和共情能力厚积薄发,
让千万人感叹董卿不愧是“才女”。
董卿身上这种用知识和文化浇灌出的有涵养、有底蕴的美才是世间最动人的美。
父亲的严苛,成就今天的她
董卿有如今的成就并非一朝一夕努力所得,她曾说过:
“我一直坚信一句话,性格即命运。你的性格有很大一部分是天生的。而在你的成长当中最初的耳濡目染的榜样,就是你的父母。”
到底是什么样的家教培养出了董卿这样脱俗的才女呢?
提到董卿的家教,不得不提她的父亲。
董卿虽是家中的独生女,却从来没享受过“小公主”的待遇。
从小父亲就对她十分严苛,她曾说:“他很少有满意的时候。”
董卿的父亲对自己要求非常高,自然不会松懈对女儿的教育。
父亲每次看到董卿照镜子便不悦,他认为女孩子不能在打扮上花太多精力,马铃薯再怎么打扮,也还是土豆。
为了阻止董卿在爱美上分散精力,父亲甚至不让母亲给董卿做新衣服。
在她的记忆里,自己还没上学就开始被要求每天抄成语并要大声读出来。
上小学时,每天抄诗并背诵,再长大一些,抄古文并背诵。
“并背诵”这三个字曾是多少人学生时代的噩梦,但在董卿的生活中,却是稀松平常的事。
如果她做不到,父亲便会发脾气。她的文学功底、诗词功底便是在父亲的严苛教育下一点一点累积起来的。
在父亲的严格教育下,董卿小学四年级就直接跳级上初中,在同学眼里是“神童”一般的存在。
却没有人知道,“神童”的背后都是怎样的血与泪。
父亲不仅要求她学习要好,还要求她锻炼身体,每天早上都要带她去操场跑一千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在董卿15岁时,每次放暑假,别的同学都可以享受假期的愉快,而她却在父亲的安排下去打零工。
宾馆的清洁员、超市售货员、广播站的广播员她都做过。
她曾感慨那时候才知道原来在宾馆当清洁员是那么的累。
一只手抬着很重的席梦思床垫,另一只手把床单塞进去,折出一个平整的90度角。
每天10个房间,20张床要清理,十分辛苦。
刚开始上班的前两天,她一个上午的时间,只够打扫两个房间,整理四张床她就已经要累得半死。
而董卿的忍耐力和刻苦精神正是这样的教育方式下潜移默化地培养出来了。
到工作后,董卿才发现,自己确实很能吃苦,面对批评的声音心态也比别人积极。
董卿在有孩子之前曾说过:
“现在回想,父亲让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对。我甚至想,等我有了孩子,我可能也会用那样的方式去教育他。
因为我认同我父亲的教育方式,虽然我当时受了很多委屈,
但我现在回想起来,没什么不好,他让我成为一个内心很强大的孩子。”
直到现在40多岁,在很多同龄人都逐渐在事业上放慢脚步,回归家庭时。
董卿依然凭借强大的拼搏精神在工作中熠熠生辉。
在制作《朗读者》这档节目时,她就像打了鸡血一样。
每天只睡4个小时,四点睡,八点起,比年轻人还能拼。
即使在这样的工作强度下,董卿依然雷打不动地保持着睡前安静阅读一小时的习惯。
看到这里,我想没有谁再敢说自己缺少阅读是因为忙了吧。
人生如耕耘,需静候
《朗读者》这档节目是董卿以制作人的新身份向自己职业生涯交上的一份满意的答卷,是她事业的又一次腾飞。
无论是《朗读者》还是《中国诗词大会》,这两个高质量节目的诞生与成功与董卿对自我的精益求精密切相关。
董卿对自己的挑战,从来没有停下过。
2014年,在她坐稳央视一姐的宝座时,毅然决然选择暂时离开,出国深造。这个决定存在的风险,她不是不知道。
被问及原因,她说:“这一两年来,发现自己主持节目的形式上有一些雷同,没有太大的突破,
而电视媒体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真的需要认真学习,好好充电了。
暂别话筒一年,换来的却是更开阔的视野,更别具一格的思路。
有了留学的经验,会让自己的内心更加充盈,相信未来自己会以更好的姿态重回话筒的舞台。”
于是,董卿跟随内心的呼唤,以学者的身份,到美国南加州大学深造。
有时,人生如同耕耘,需静候,再静候。
一个人的格局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再优秀的人,也需要继续充电,来实现再一次破茧成蝶。
每个人离“更好”之间都有一段距离,就看你敢不敢去突破它。
如果没有那次深造,也许我们就看不到现在46岁让事业再一次大放异彩的董卿。
山本耀司曾说:“我从来不相信什么懒洋洋的自由,
我向往的自由是通过勤奋和努力实现的更广阔的人生,那样的自由才是珍贵的、有价值的;
我从来不相信天上掉馅饼的灵感和坐等的成就。
做一个自由又自律的人,靠势必实现的决心认真地活着。”
董卿用自己的拼搏和努力来实现了她想要的更广阔的人生。
祝我们心中的“央视一姐”一直发光发热、向人生的新高度迈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