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优:别太拿自己当回事儿

葛优:别太拿自己当回事儿

河马电影 内地男星 2019-10-15 14:25:37 698

 今年的国庆档堪称史上最强。


《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三驾马车,足足斩获了50亿的票房。


这其中,《我和我的祖国》算得上是最大的赢家。


七位导演,七个故事,每位观众出了电影院,都要交流评选一番自己喜欢的故事。


虽然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葛优主演的《北京你好》绝对是大多数人眼中的top3。


忍不住感慨:你大爷还是你大爷。

《北京你好》这个故事,不过20来分钟。


体量小,导演自然很难构建出什么精妙绝伦,内涵丰富的故事来。


片子能不能成功,很大一部分就在于演员能不能把它给撑起来,能不能在细微处演出戏来。


宁浩把宝押在了葛优身上。



葛优呢,当真不负众望。


从他出场开始,影院里的笑声就没停过。


边开出租边瞎贫,拿着门票四处显摆,丢门票后的笑料百出,送门票后深藏功与名的那副小模样。


一个嘚瑟没正行儿但又善良的老北京生动又形象,让你相信身边儿真的就有张北京这号人。



不得不佩服葛优,真的演什么像什么。


有着最本真的亲切感和超强感染力。


试问,张北京在鸟巢外大喊的那三声“北京,加油”,谁能不为之激动呢?



站在他成功了的现在,我们会说他“天生是吃这碗饭的”。


但是回望这条路的起点,众人都笑他“和演员八竿子都打不着边”。


众所周知,葛优的父亲葛存壮,是位老演员。


于是,我们理所当然的认为,这种背景下的葛优进入演艺圈会是顺风顺水的。


但是,父亲的演艺事业对葛优更多的是熏陶,而不是在人脉事业上的助力。


甚至于,他选择这条路的时候,父亲恰恰是最反对的那一个。



葛优是早产出生,从小身体弱。


性格内向,胆小,别人打他一拳他蹦不出一个字儿。


葛优自己都说自己:我最大的特点是两个字,一是蔫,一是缩。



青春期正值社会动荡的那几年,父母被下放。


12岁的葛优和妹妹一起寄住在邻居家,受了欺负挨了训斥,既不哭也不闹,就木木的贴着墙根站着。



所谓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葛优这种性格,搁哪儿都不是受宠的那一挂。


中学毕业去插队当知青,二十多个人,独独派他去喂猪。


他倒好,依旧不吭不哈的,喂猪一喂就喂快三年。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


同龄人都忙着参加高考,父母也开始担忧他的出路,他这才说出了想当演员的想法。


这一说不得了,父亲最先“炸”了,止不住的反对。


原因有二。


第一,外形不行。


当演员要么又帅又精神,自家儿子呢?


葛存壮直言不讳:


“你的脸型不上镜头,太圆,跟一毛钱一个的面包似的。



第二,性格不行。


当演员得能放开自己,最起码得不怯场。


葛优呢,一有事儿就往人群里钻,还没让他发言他自己倒先紧张出一脑门汗。



父亲反对的很强烈,葛优的态度也很坚决。


在此之前,他没怎么硬气过,但是这一次,“想在戏里体验别样人生”的想法让他无比坚决。

“其实我从小就羡慕院儿里的叔叔阿姨,因为觉得他们当演员实在太幸福了,平时大家都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可一到片场就可以变一个人,那种身份的转换我想试试。



在父亲的反对声中,他去考试了。


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央实验话剧院、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他都被pass了。

一个接一个的失败,父亲都看不下去了。

中华全国总工会文工团是他的最后一个机会,这次,父亲终于下场指导了。


“长这么大,你觉得自己经历过的最开心、最难过或者最难忘的一件事是什么?”


葛优愣了愣,说了俩字儿:“养猪”。


ok,那就演养猪。


在父亲的指导下,葛优排了个小品。


“假装拌好猪食,拎着猪食过来,倒进槽子里,又去猪圈那儿开门,猪在那儿吃呢,拿脚踢它一下,还给猪打针”。

之前养猪的经历终于派上了用场,葛优靠着这个小品,终于考到了文工团。



其实,此前葛存壮反对他走这条路,还是担心儿子吃苦受累。


葛存壮当了一辈子的配角,比谁都清楚这条路的艰难,他怕的就是儿子跑了一辈子的龙套,又苦又累,还被生生磨没了演员梦。


越担心什么越是来什么,进入文工团后,葛优真的跑了十年的龙套。


十年,足足十年。

从21岁到31岁,人生中最宝贵的十年,葛优是在默默无闻中度过的。

这期间,陈佩斯在春晚上火了,一段《吃面条》火遍大江南北。

葛存壮和陈佩斯的父亲陈强都是相熟的老演员,不由得指着自家儿子叹气:

“你看人家陈强的儿子,看看人家的艺术感觉,你连表演的门儿都还没找着呢。”


这十年,没人清楚葛优是怎么度过的。


有没有想过放弃?有没有想过另谋出路?这其中的暗淡与心酸,只有葛优自己最清楚。


终于,1988年,王朔小说改编的《顽主》找到了他。


他在里边儿出演一个面冷心热,自带幽默感的小人物。


这一演,成了!从此星运亨通。



这之后,张艺谋的《代号美洲豹》也找到了他。


这部戏结束,张艺谋评价他:“绝了,葛优这小子,天生的反派!”


冯小刚一看,也惊呆了,“卧槽,这个人从哪儿冒出来的,这么贫。”


于是,照着葛优的写了部《编辑部的故事》,还专程拉着王硕去请葛优出演。



葛优火了。


父亲担忧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


但是,葛优还是之前那个葛优,老实厚道的让人想笑。



陈凯歌请他去演《霸王别姬》。


他最开始是犹豫的,原因很简单,钱不多。


那么为什么又去了呢?因为他考虑袁四爷这个角色还是蛮重要的,连张国荣和张丰毅都得看他脸色。



同年,他出演《活着》,斩获戛纳最佳男主角。


这奖项的分量,沉甸甸的,许多人都盘算着葛优是要往国际发展啊。


但是,《纽约时报》想来采访他,葛优却说:


“我到海外发展什么去呀?我英语都不会,把中国观众伺候好就成了。你就让他们省了这份心吧。”



这番话,透着股真。


这份儿真,让你会心一笑,也让你在笑过之后忍不住竖起个大拇指。


葛大爷,不愧是葛大爷。



现在形容对一位艺人的喜爱,特别流行一句话。


“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

不开玩笑,这话放葛优身上,同样适用。



对于自己的成功,葛优曾归结于自己的颜值。


在他的观念里,正是因为自己长相寒碜,是个其貌不扬的小人物,所以才能接到这么多的好戏。


“20世纪90年代,大家忽然发现,不是只有那些长得好看的、说得好听的人才重要,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连葛优都能上屏幕,谁不能呢?”



对于演戏,他有天赋,有追求,自己也努力,怀有敬畏心。


出演《活着》中的福贵,他费了一番心思,表示能出演这么一个饱满丰富的角色,自己做一回演员已经值了。


做演员,重人物塑造,轻利益得失。


至于《活着》得奖,他倒显得很是平常心。


“人的一生都是偶然。演《霸王别姬》我没得奖,演完《活着》,天时地利人和都该我得了,就得了。如果当时有什么别的戏出彩,也就没我了”。


葛优红的全国人民都知道,但葛优自己却依旧是小老百姓的那股劲儿,用他的话说就是“演员,在生活中没有理由不像人。


有的人火了,人五人六的不知姓甚名谁。


葛优不管火没火,都是那个小老百姓葛优。



他说:


“演员吧,往好里说,人说你是表演艺术家;但往最不好里说,人说你是戏子。


我是这么想:如果你给自己定成艺术家,那么有人说你是戏子的时候,你得扛得住,心里能承受就成。


我呢,给自己定一个标准,就是戏子,当有人说我是艺术家的时候,我也别晕了。这很重要。”


这么通透的人,娱乐圈里还真没几个。



但是,他不拿自己当回事儿,却挺把身边的人当回事儿。


陈佩斯火的那会儿,葛优还在跑龙套。


俩人都是走喜剧路线,父亲又是老相识,自然被拿来处处比较。


后来,陈佩斯和央视闹翻了,自己个儿在外演话剧,正是危难之时,葛优雪中送炭前去捧场。


记者故意挑事儿:陈佩斯说演电影比演话剧容易多了,你怎么看?


葛优轻松应对:最好的演员是话剧演员,佩斯是舞台上摔打出来的,我没想到佩斯扮演的富婆这么精彩,我笑得眼泪都快出来了。



对所谓“劲敌”如此。


对素不相识的媒体朋友,他同样如此。


去拍杂志,他在对方不知情的情况下又特地换了一套衣服,怕的就是两家杂志衣服一样,别人不好交差。


接受采访,他会为自己话少而向媒体朋友致歉,担心对方素材不够,不好写稿子。



冯小刚曾经说他:“葛爷只有亲人,没有仇人。


这话,后来得到了印证。


还记得崔永元炮轰冯小刚事件吗?


因为一部《手机2》,崔永元把导演冯小刚,编剧刘震云,演员范冰冰从头到脚骂了一个遍。


但是,他独独没有去骂男一号,葛优。


为什么呢?


崔永元说:“他是一个挺好的人”。



在熙熙攘攘,纸醉金迷的娱乐圈,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的大有人在。

但是葛优,数十年如一日,依旧是那个最接地气儿的葛大爷。


他啊,明明站在娱乐圈的顶端,但又好像一直置身事外。

“比起一些偶像明星,我觉得特坦然。我不怕年华老去,不用和狗仔队打游击,不用为了曝光率没事找事。


我一是不想当老百姓的对立面,二是我也当不上,三是当上的代价太大,活着该有多累!”



越是没把自己当回事儿,越是成了大气候。


而越是太把自己当回事儿,越是什么都落不着。


不争不抢,不慌不忙,这样的葛大爷,才是真的牛掰格拉斯!


喜欢葛大爷的点个“好看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