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没完没了
关于《功夫》的艺术技巧我不想再过多的陈述。在我贫乏的观影史中没有一部电影能够比《功夫》做得更好。片头的蝴蝶伏笔、包租公的功夫伏笔、主人公是天才的伏笔等等叙事技巧,把一个一个好笑的梗子合理地契合在叙事之中,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合理的背影折射等等等,《功夫》在技艺上已经做到了完美,完美到跳不出一点点小毛病。
我在这里想要说的是关于影片主题的一点点探索。看完这部电影我心里面涌上来的是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我不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影片开头第一部分讲想表达的就是这一句话,这一句苍白无力的话。这句话隐藏在主人公周星驰的内心深处。整个社会都是黑暗的,就连挂着“罪恶克星”四个字牌匾的警察厅都被黑帮暴打,把”罪恶克星“打成了”罪星“。这个世界上没有正义了,有的是对邪恶的畏惧与退让。主人公小时候是很善良的一个小男孩,但是在这样的社会下他能够感受到的只有耻笑和羞辱。他发现这个社会是这么的可怕,可怕到自己伸出手来想要帮助别人时都会受到莫名的伤害,哪怕是自己好端端走在路上也可能被邪恶的人心一斧子砍断腿。真个影片开头讲的就是:”我不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这句潜台词。因为没有应者,有的是嘲笑,有的是避而远之。
在这种背景下主人公自然地选择了随波逐流。因为逆流而上是不可能的。你可以逆流而上从下游游到上游,但是你不可能逆流而上从瀑布下游到瀑布上。
善良的人选择了退让,推到一个贫穷的,连邪恶势力都不愿意招惹的地盘上。但是邪恶势力是不会放过任何一点点伤害善良的机会的。故事当中好像是主人公的一个炮仗扎到了斧头帮的一个老大头顶,才引发的斧头帮和武林高手的争端,实际上不是这样的。为什么斧头帮的老大会在贫民窟出现?因为邪恶势力在霸占城市之后,在城市的繁华中已经赶到了空虚。邪恶势力的乐趣就是迫害善良,即便是没有一点点利益他也会自动找上躲着它的善良。邪恶之所以为邪恶而不叫座自私,就是因为自私仅仅是损人利己,而邪恶是损人不利己。即便是没有主人公的一根炮仗,斧头帮早晚也会找到贫民窟的。
然后主人公就见证了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见证了世界上残存的善良的愤怒。这个时候他发现他不是孤单的。任何感情都会有感染力,悲伤可以,欢笑可以,慷慨就义的情绪可以,除恶扬善更可以。所以在包租公夫妇和火云邪神大战的时候,主人公勇敢地站在了正义的这一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感受到一点点温暖,正义就会放出万丈光芒。然后主人公就死了,这是一种现实写照。
我最喜欢的就是主人公死时画棒棒糖他一个梗。包租公让主人公留下遗愿,主人公画出了一个棒棒糖,那个小时周自己最天真善良的心的遗憾。但是包租公说到:”大哥,写中文吧,看不懂啊。“这句话里我觉得包含着一种正义的偶然性。每个人都有可能慷慨赴死,每个人都有可能围着心中的坚持,为着心中的信仰奉献出自己的生命。但是当我们回忆他之所以愿意牺牲的原因时,往往是一个极小的感动瞬间。别人不可能感悟的一件小事,可能就是自己彻悟的瞬间。
影片最后主人公破茧成蝶,这是周星驰的浪漫主义幻想。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情况是主人公就那么平英勇地死了,带着遗憾,带着愤怒,留给生者无穷无尽的精神力量。
面对社会会悲剧,理想、新年、正义感、崇高感支撑着我们。”我们相信自己在精神上无比地优越于那迫害乃至毁灭我们的恶势力,因此我们可以含笑受难,慷慨赴死。我们是舞台上的英雄,哪怕眼前这个剧场的观众全都浑浑噩噩,是非颠倒,我们仍有勇气吧戏演下去,演给我们心目中绝对清醒公正的观众看,我们称这观众为历史、上帝或良心。“这句话是周国平在《直面苦难》中写的,我觉得很有道理。但是这些句子还不够完整。
当我们在心中看到有清醒的观众,有历史存在的时候,我们才会觉得自己的牺牲有意义,自己才有牺牲的必要。我们不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那是因为观众们浑浑噩噩,胆小懦弱。当我们看到有勇敢的人存在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自己的意义,自己的勇气不在为着混沌迷茫而埋没,反而在温暖中升华,成为普照人间的光芒。
《功夫》和《大话西游》我觉得是内涵极为复杂的电影。我一直想写点东西写出自己的感悟,但是总不知道从何处下手。今天把这两部电影中较为简单的一部感慨了一下,得出的是直面苦难的结论。这种直面苦难的个人英雄主义情怀单方面看是伟大崇高的,但是当我们在里面加入个人的情感呢?加入爱情呢?加入舍去呢?加入不甘心呢?我觉得加入这些东西之后,《功夫》就变成了《仙履奇缘》。
原题:直面苦难的时候
关注腾讯影评官号“腾讯第7团 ”
了解相关福利,参与精彩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