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性的见证者”不想再拍人

当“人性的见证者”不想再拍人

豆瓣电影 内地女星 2017-08-03 18:05:13 688

《如是》是豆瓣出品的首档文化寻访节目,我们将通过12期节目,与沈星一起,探访多位对于生命有领悟的行者、智者、禅者,找寻当下时代迷失的信仰,找到观照自我内心的修行方式。这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用心对话”。


《如是》第八期丨22′03″




黑色背包、墨镜、草帽,是阮义忠外出的标配物件,必带的还有背包里的徕卡相机,但是跟拍的几天里,极少见到他掏出相机。阮义忠的摄影作品给人留下最鲜明记忆的,是台湾田埂乡路上的那些孩童、老人、女性,不少形象已成为上个世纪台湾乡土社会的符号。当沈星问他,这些年为什么不再按快门了,阮义忠的解释是:“我还按,可是我不想拍人了。”



在台北的工作室里,我们看到了最新版本的《当代摄影大师——二十位人性见证者》,“这本书在大陆已经出了五个版本了,”阮义忠自信地说,“我相信再过个三十年它也不会被淘汰。”三十多年前,阮义忠所写的那几本关于当代摄影的书籍,打开了世界摄影文化的大门,他自办了十年的《摄影家》杂志,启蒙了两岸几代摄影人,为此陈丹青把他称为“世界摄影之于中国的启蒙者与传道者”,更有摄影界的人尊称他为“摄影教父”


《二十位人性见证者:当代摄影大师》


杂志《摄影家》


第一天拍摄,正赶上第一届“阮义忠摄影人文奖”作品在北京的展出,创办这个奖的初衷,阮义忠说,现今摄影强调观念,而他试图恢复、肯定正在逐渐被忽视的人文传统,评委除了他自己,还有陈丹青,大陆著名摄影师吕楠等。此次第一名得主是台湾牧师冯君蓝,阮义忠对他的评价是“让卑微如尘土的人,也能由凡转化为不凡”。而这其实也是阮义忠自身一直秉持的摄影理念。


第一届“阮义忠摄影人文奖”


跟随他回到老家宜兰头城镇时,阮义忠指着老街尽头的那棵老榕树说,小时候他和伙伴们喜欢往树上扔石子,经常会砸到一名老妇人,那个人的形象到现在都很鲜明:“我在猜啊,这个女人会一个人孤独的生活,可能就是被遗弃的吧,也许年轻的时候她也谈过恋爱,然后有没有结婚我不知道,她总是孤苦伶仃的一个人,她可能是我成长经验当中唯一知道的,一个身体跟灵魂分开的人,她的身体永远在寻找灵魂。”关于头城的乡亲,阮义忠记得最深的都是一些不幸的人,比如挨家挨户给人算命的盲人,糊冥纸的跛脚老人,这些记忆在他后来的摄影中留下了很深的痕迹,他热衷于拍摄这些生活很苦但自食其力的人:“因为他们跟我们是一样重要,而不是卑微的。” 


阮义忠作品《北埔》之一


在拍这些人时,他要求自己不只拍出他们原来的好,还要拍出他们可能有的更好,因为在他看来,按下快门就是一种肯定。而这也是他不再拍人的原因。阮义忠说:“人要真正焕发出那种光辉的时候,那是要在某一个年代才会有,现在不太容易,因为现在所有的人都被很多东西给压着,人没有那种平和的表情的话说实在就很难捕捉,就像是一面被灰尘遮盖的镜子,我以前拍的照片的确有一种无染的特质,人的本真显现出来。初心很重要,现在大家的初心不太容易找回来了。”


在阮义忠的眼里,乡土社会是人类的童年,历史在被压缩的,童年在消逝,他则要给台湾的乡土社会留下最后深情的一瞥,那就是做人的本分、做事的态度,清楚人在天地之间该有的位置,在苦难当中依旧保有的尊严。


阮义忠作品《八尺门》之一


在遇见摄影之前,阮义忠的第一个信仰是绘画,19岁开始为当时台湾的重要文化刊物《幼狮文艺》画插画,以新锐画风“一夜成名”,如果后来没有从事摄影的话,他相信自己通过插画、写作也能闯出名堂。但是70年代机缘巧合下他成了《汉声》杂志的摄影师,他的镜头不知不觉被土地、稻田、劳动的人们所吸引,那些没有读过书的人反而让他意外,他发现自己读了再多书,却未必有这些普通人心胸宽大:“那个时候我会稍微退回来,书读那么多不要自满,那些很平凡的事物还有一些道理你没有参透,拍照给我一个教育的机会,真的是给我一个教育的机会。


阮义忠插画作品,1972年


每个人都是一部经,他有很多故事,表情、动作、他的所作所为,他都是在传达一个信息,你读他,仔细地观察,就好像是一篇短篇小说一样。”通过取景器,他说自己的童年、艰苦岁月、自卑和夸大都回来了。阮义忠出身于头城镇的一个木匠家庭,年少时他只想逃离农村,成为一个都市人和知识分子。摄影让他找到了对土地的认同感,他的作品展现人在土地上的生老病死,成长、信仰和归宿,就像是对故乡的忏悔。


阮义忠作品《人与土地》之一


逃离所对应的另一个词是回归,去年年底,阮义忠在头城镇的海边买下了一间小公寓,从阳台就可以看到海平面上的龟山岛——他的祖母、外祖母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这将是他下一个摄影主题。所有宜兰人都把龟山岛当成心里的故乡,阮义忠说:“宜兰有一句话,看到没有岛的海好奇怪,真的,我们已经看怪了,海就是应该有一个龟山岛在。”龟山岛的第一批移民来自唐山,清朝年间随商船漂洋过海至此。岛上没有淡水,从地底深处打出来的水咸淡参半,人们却在这里繁衍生息了一百三十多年。阮义忠说,他的血液里也有这种半咸半淡的水分。


阮义忠作品《失落的优雅》之一


阮义忠作品《失落的优雅》之一


阮义忠还记得,小时候入睡前,能听到最后一班列车驶离头城的声音,那会总梦想着哪天要坐着火车离开这个乏味的小镇。“现在年纪大了,以前逃避的,现在仿佛变成了你需要的,所以我相信任何人都一样,任何人的成长过程都是逃离家乡,然后终于又回到故乡。大概所有人故事都差不多的”,停顿了一会后他却说,“问题是我们还有没有故乡可以回。”  



撰稿:龙艾

编辑:张小果




豆瓣首档文化寻访节目《如是》,6月12日起,每周一,在豆瓣App及各大在线视频平台同步播出。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