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道明被誉为“帝王”专业户,国家一级演员,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理事,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委员。他塑造的“帝王”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沉静、儒雅、有涵养……是很多观众对陈道明的印象。
前段时间,陈道明在北京卫视《传承者》节目现场,颇为严厉地教育了几位年轻人:“你们好大的胆子啊!你们看过多少鼓?你们看过吗,你们做过功课吗?你们就根据这一个鼓,就否定了中国的鼓文化!”
但这种气质也并非一朝一夕养成的,陈道明自己也谈道,自己在天津人艺之初,曾经有有七年,在台上一句台词没有,这一场演匪兵,下场演伪军,再下场演特务,再下一场演八路。在他看来,人在各种职业当中,要有一种甘于寂寞的精神准备,因为凡事都应该有个过程,急不来的。
在陈道明眼中,现在这个社会太浮躁。
那么,对人对事,陈道明究竟秉持着一种什么态度?在他心里,现在的孩子应该具有怎样的品质?
功利的社会下人心越来越浮躁
现在的演员,接受了太多以竞争为主、甚至强调“你死我活”的教育,心理整个就跟着急功近利了。不光演员,现在整个社会都得了“有用强迫症”,崇尚一切都以“有用”为标尺,有用学之,无用弃之。许多技能和它们原本提升自我、怡情悦性的初衷越行越远,于是社会变得越来越功利,人心变得越来越浮躁。
我生在天津一个中医世家,父亲是燕京大学毕业生,后在天津医科大学教英文。受家庭影响,我少年时期的理想是当律师、外交官、医生,人生规划里完全没有“演员”。但高中时为了躲避上山下乡,有个正经的城里饭碗,不得已报考了天津人艺话剧团。进剧团后也没有一鸣惊人,多数时间都在舞台上跑龙套,一跑就是六七年。
那时候演艺界都是吃大锅饭,主角和配角的收入相差不大,加上自我感觉“入错了行”,对出人头地没有什么奢望。人生起步阶段没有经历什么急功近利的熏陶,很自然地便学会了将很多东西看淡。
人在各种职业当中,要有一种甘于寂寞的精神准备
有人说了,拿出这么多时间学这些传统文化,将来有没有用。但文化也需要接力,需要一个接力的过程。
在天津人艺,我有七年的时间,在台上一句台词没有,这一场演匪兵,下场演伪军,再下场演特务,再下一场演八路。我在想,人在各种职业当中,要有一种甘于寂寞的精神准备,因为凡事都应该有个过程,急不来的。尽管我跑了7年的龙套,但是我非常感谢天津人艺对我的培养,以及老师和我的同学们在这7年中一直陪伴着我。
在很多综艺节目里头有很多舞蹈队,很多群众演员,没人注意他们,我注意他们了,因为他们跟我有同样的年龄的、时代的那种对于出名或者呈现的那种尴尬。每一张脸怎么会是一样的呢?是你没有看见他们每一张脸的样子!
世界上没有这么多主角,大部分人一辈子可能要甘于寂寞,甘于平庸,但是并不要打击他们的努力——他们不是群众演员,他们是我们文化的一个基本的基础。我们的文化需要他们的传承,他们可能一辈子都只能默默无闻,但他们却不断以老带新,传承着传统的文化,滋养着着我们的生活。如果没有这些作为基础,那些精彩多样的文化基因从哪里来?没有这些传统文化作为基础,一个国家的文化就是缺乏根基的,缺乏支撑的,就是不会有生命力的。
享受无用之物带来的美好
这世界上许多美妙都是由无用之物带来的,一场猝不及防的春雨或许无用,却给人沁人心脾之感;刺绣和手工或许无用,却带给我们美感和惊喜;诗词歌赋或许无用,但它可以说中你的心声,抚慰你的哀伤,就像老子在《道德经》里也讲“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人的生命包含肉体和精神,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升华。与其一味追求有用之物,不如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无用之物带来的静谧和美好。
我从小弹得一手好钢琴,喜欢到钟爱。只要在家,我每天要弹上两三个小时,兴致高时会弹四五个小时。我有一台珍藏版电子钢琴,无论去哪儿都会带着,在外拍戏间隙就会用它来代替钢琴,有时碰巧剧组有设备,也会弹弹手风琴、吹吹萨克斯。钢琴对我来说是绝对私密的朋友,混迹于社会,难免有郁结之事,无用的钢琴练习便成了我排解心中不平的利器。
进入中年后,我迷上了画画,没有门派,不讲章法。磨好墨汁,铺好宣纸,手握画笔,然后打开地图,回想多年来拍戏到过的地方,然后挥笔泼墨画山水。画好后贴在书房的墙上,一遍遍观赏、对比,直到自觉不错了,这幅方才作罢。又有言书画不分家,后来我又觉得书法很精妙,慢慢也迷上了,我现在最喜欢用毛笔抄写《道德经》之类的古籍,一边抄写,一边默读,入脑入心,很有意思。
偶尔,我也会做点手工。我家里有一个很大的房间专门用来放置糖人、面人,木工、裁缝所用的工具,这几项手工活我都还算拿手。女儿常年在国外,想她的时候就会浇个糖人,捏个面人,或者干脆穿针引线给她裁剪一身衣裳,聊解相思之苦,也算自我宽慰吧。当然,我更乐意干的是为妻子缝制各种皮质包包。我妻子4年前退休了,喜欢弄点十字绣之类的,有时我们夫妻俩就同坐窗下,她绣她的花草,我裁我的皮包,窗外落叶无声,屋内时光静好,很有一种让人心动的美感。
给自己的心灵安一个家
其实我最大的梦想是写杂文。在现当代作家里我最喜欢鲁迅的杂文,《鲁迅全集》我全部读过。在阴雨天,我愿意一个人写东西。但写杂文一直没有尝试过,觉得很难,要有一个环境和心境,先要把心洗干净,无杂念,看着窗外的飘雪,身上披着棉袄,身后一盏纸糊灯罩的灯,一支烟燃着,但不吸,手里一支沉甸甸的笔,写一句,思三思,踱五步,方可出杂文。
有人说工作那么忙,时间那么紧,去哪儿找闲情逸致?其实还是鲁迅的那句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是有的。”我这个人不沾烟、酒、牌,不喜欢应酬,从不光顾酒吧、歌舞厅之类的娱乐场所,很少参加饭局,即使参加,一般也不超过半小时。工作之外,剩下的便只是读书、练字、弹琴、下棋,为女儿做衣服,为妻子裁皮包了。
这些或许都是“奇技淫巧以悦妇孺”的事儿,但人活着,需要给自己的心灵安一个家,让自己保持自我、本我、真我。无用方得从容,洁净如初的心灵及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才能成就百毒不侵的自己,心没病,身体自然安康。
内容来源 | 本文整合自陈道明对教育的言论及《陈道明: 让孩子学点无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