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渤放弃4800万片酬去“养老”,戳中千万人的痛点……

黄渤放弃4800万片酬去“养老”,戳中千万人的痛点……

视觉志 内地男星 2019-05-27 21:04:13 587

作者 | 张先森


新一季《极限挑战》开播后,没有黄渤。


评论区都炸了:黄渤去哪儿了?


一个多月后,答案揭晓:他去录制新的综艺《忘不了餐厅》


究竟是一档什么样的节目,让黄渤放弃《极限挑战》的4800万片酬,甘愿去当一个配角呢?


黄渤是《忘不了餐厅》的店长,但主角不是他,而是五位老人。


他们从1500多位老人中被挑选出来,代表一个庞大又容易被忽略的群体——阿尔茨海默症。


换一种更通俗的说法,就是老年痴呆症


黄渤陪老人们做“忘不了”爱心操


数据显示,中国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有1000多万,居世界之首。


该病的症状,除了健忘、失忆、认知障碍,还有情绪失控、性情大变等。


爆款电视剧《都挺好》里的苏大强,患的就是这种病,“胡闹”到让子女崩溃大哭。



或许正因为如此,黄渤才决定以配角的身份录制这档公益节目,让更多人关注到认知障碍和痴呆症的群体,也向观众传达一个信息:家人陪伴才是最好的治疗方式。


有人评价这档节目说,冲着笑黄渤去,最后哭着打五星


但我们今天主要想聊的,不是黄渤,不是《忘不了餐厅》,也不是老年痴呆症,而是隐藏在背后更深刻的话题:


外出打拼还是陪伴父母?

 

01

 

随着《忘不了餐厅》走红,#外出拼搏还是陪伴父母#悄悄上了热搜榜。


有网友在话题下评论说:


其实我们这一代人处在一个很尴尬的位置,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容易两难。


一句话戳中无数80、90后的痛点。



这一届年轻人,其实从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那天起,就算是背井离乡了。


站在事业的十字路口,我们又面临一个问题:远方还是故乡,六便士还是月光? 


大城市意味着更好的资源,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因为想给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但这也意味着可能远离家人。


回到家乡工作,可能现实装不下梦想,可能不甘和委屈,但能够陪伴在父母身边,至少离他们近一点。


总有人要离巢,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不闯荡一番终究欲壑难平。


父母虽然万般不舍,但他们还是努力说服自己,因为他们也希望孩子有一番作为,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他们能做的就是手放开,让鱼儿独自游,让鸟儿出去飞。


于是骨肉被分隔两地,世界越来越大,家庭却越来越小;信息越来越多,陪伴家人的时间却越来越少。



想接父母到身边,可现实却很残酷。


带老人一起生活,首先要有足够大的房子,也将承担更多压力。


追求自己的生活,多少都会牺牲父母的情感和生活质量。


当然,也有父母不愿跟子女一起生活的,因为怕拖累了孩子。


这也是这代独生子女父母尴尬的地方,既要照顾好上面的老人,也不想成为孩子的负担。

 

02

 

年轻人选择在大城市打拼,也很难。


不得不居住在逼仄的空间里,忍受漫长、忙碌而压抑的通勤过程。在现实的重压下,亲情被不断挤压。


偶尔也会渴望家的温暖,摸到的却是现实冰冷的床。


朋友圈发美食和笑脸的背后,也并不是没有悲伤,房价高高在上,职场竞争激烈,只好拼命追赶,不作出一番成绩感觉自己都没脸见父母。


看似光鲜、潇洒的生活,背后其实很矛盾,也很脆弱。


父母一般也不愿打扰我们的生活,总是报以笑声,却从不说“常回家看看”。


可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总是很容易忽视了父母正在快速老去的现实,总觉得不用着急,来日方长。



可是,真的来日方长吗?


有人做过“那个瞬间突然觉得父母老了?”的街头调查,得到的答案让人心酸:


大概是我妈不会用微信,教了很久也不会的时候吧;


高冷的爸爸,跟我视频的频率越来越高,其实只是简单的聊聊天;


第一次帮我妈染头发,才发现发根有很多白的;


跟父母搭地铁时,有年轻人给他们让座,心里却突然不是个滋味;


爸爸做了很多年的饭,有天突然一个菜放了两次盐,一个菜没放盐;


很长时间没回家,有次回到家发现,茶几上满满都是药品。



有时候忽然觉得,父母不是慢慢变老的,而是一瞬间变老的。


爸妈年纪渐长身体日渐衰弱,如果哪天他们不在了怎么办?


很多人不愿去想,也不敢去想。

 

03


不管敢不敢想,现实已经摆在那。


网上流传的一张名为《独生子》的照片,击中了很多人。


这是一张细思极恐的照片,让人突然意识到,父母的养老问题,不远了。


《独生子》


有网友分享他的“北漂”经历:


在大城市的这些年,每次家里主动来电就心慌,害怕是坏消息,害怕听到父母病了,受伤了,然后无人照料……


那么我就得抛下工作,回到千里之外的家带他们住院,照顾他们。


可是,我又不想面对小县城那些人世和规则,还有医疗条件也跟不上,想想就心慌……


其实这段心情的背后,还有关于钱的问题。


记得柳岩曾在一档综艺节目中,提到父亲病重时情绪崩溃。


但当说到自己有足够的经济能力,为父亲提供最好的医疗时,她又充满坚定,感到欣慰。


后来父亲去世,她发了一条微博,可见心里已经没有遗憾,因为她尽责尽孝了。



柳岩曾说:“如果亲人健在,有什么都给他们吧。”


想必这也是子女最大的安慰,就是亲尚在,子能养。


经常看到这样的新闻,病重的老人为了不拖累子女,死活拒绝治疗,甚至离家出走,不知所踪。


想想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那得有多遗憾、多悲哀啊。


年轻人为什么要努力赚钱?


因为金钱的重要性,总是在亲人生病时才放到最大化。


我们拼尽全力,就是不想对父母无能为力。



可是话说回来,我们总是为计划和梦想忙碌,而忽略了家中的“空巢老人”。


忙到没时间打电话,更没时间回家,为了工作也不敢、不舍得回家。


山西省曾公布过一份“意见”, 其中父母住院子女可享每年最多15天的照料假。


对此,有人双手鼓掌,有人则心有忧虑:有些人请假超过三天,就要担心饭碗,没了饭碗又怎么陪伴父母呢?


于是又对自己说,来日方长,等赚够了钱吧……


04


很多子女就这样坚信着来日方长,肆无忌惮的消耗着有限的亲情。


心里总想着,爸妈总在那儿,以后有的是机会陪伴相处。


然而,那些只有逢年过节才回家的人,还能陪在父母身边多久?


我偷偷算了一笔账:


假如一年里只有10天回家陪伴父母,一天能相处11个小时;


假如父母今年60岁,假设设活到85岁;


那么算下来,我们能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其实只有2750个小时,也就是114天


这是一个细思极恐的算法,这不到4个月的时间,就是所谓的“来日方长”。


这不是贩卖焦虑,是很现实的问题。


虽然这种算法得出的答案不是人人适用,也未必准确,但现实情况依然很真实,那就是我们陪伴父母的时间,真不多了。



美国作家威尔在《生命最后的读书会》里写到一句话:如果陪伴父母与追求人生不能两全,你会如何选择?


这本书是作者与母亲的亲身经历,威尔处于事业晋升期,母亲却查出了癌症晚期,他最终选择了放弃事业,陪伴母亲走完最后的时光。


书的最后,那位热爱阅读的母亲,还颇有洞见地说了一个道理:


我们看到的每一本书,都可能是最后一本,每一次对话,都可能是最后一次。


“最后一次”的道理我们听了很多遍,可发生时仍揪心不已。


今年春节,我一位上海的朋友接父母到城里一起过年。全家人还在看春晚,老家来电说姥姥病危。


一小时后他们赶到了浦东机场,再过五个小时他们回到了南方的小城,可还是没能看姥姥最后一眼……


父母责怪自己离开老家,朋友却在心里想,当父母老去时,我能陪在左右吗?


没人想看到父母老去,然而谁都阻止不了这天的到来。


亲情在倒计时,永别有时候说来就来。

 

05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往往忽略了时间的残酷。


等到我们意识到的时候,或许已经来不及了。


从电视新闻上的一幕幕,我们也看到了“空巢老人”的困境。


2015年3月,延安市一位独居老人在家因卧床吸烟引发火灾,不幸遇难;


2015年11月,长沙市一名95岁的抗战老兵,因忍受不了孤独,从3楼跳下身亡;


2016年11月,西安城南一小区里,一名70多岁的老人离世半个月后才被发现……



很多人都曾许下“孝敬父母”的心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必有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是也有很多人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那年,季羡林接到老母亲病危的消息,日夜兼程回到家,等待他的却是冰冷的棺材。


这时候邻居告诉他,他母亲曾说“羡林出去了就不回来,真后悔当年让他出去”。


季羡林听了,扶在母亲的棺材上痛哭昏迷。


后来他曾在文章里忏悔:


看到母亲的棺材,看到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如今,华为撑起国货半边天,但被称为“狠人”“铁人”的任正非,心里也有软肋。


当初在接到母亲被车撞的消息后,任正非马上从国外赶回来,可回到时母亲已经不行了……


后来每每提到母亲,任正非总是悔恨不已:


“我真后悔没有在伊朗给妈妈打一个电话……”


“我心想伊朗条件这么差,我一打电话她又唠叨,反正过不了几天就见面了,就没有打……”


“如果我真打了,拖延她一两分钟出门,也许她就躲过了这场劫难……”

 

06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趁他们还健在,如果有条件守在他们身边,就给他们最好的吧。


至亲之情确实不应该是看着彼此渐行渐远的背影,而应该是“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可毕竟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养儿防老,儿却远在千里之外”,多数时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或许有时也可以跟父母说一句:


 “爸妈对不起,放下工作养不起家,拿起工作又陪不了你们。”


我想父母是理解的,若不是生活所迫,谁又愿意骨肉分离,到千里之外去奔波呢?


如果没有条件守在他们身边,有空就常回家看看吧,日常多打几个问候电话。


就像宋祖儿对话题#外出拼搏还是陪伴父母#的理解,他们需要的更多的是那份挂念。


孔子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后半句是说,如果子女要远游,也该要有一个明确的、让父母放心的去处。


在今天看来,这个“方”更应该理解为,如果不能经常陪伴父母,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努力赚钱是必须的,但愿你的成长速度,赶得上父母老去的速度。


子女还要正确的看待、了解衰老,机能的衰退、没有子女的陪伴,都会影响到父母的身体和精神状态。


就像前文提到的老年痴呆症,我们最需要经常关注的,是父母的身体状况,给老人多一些理解、包容和关怀。


另外,教他们上网,带他们旅游,接触新鲜事物,考虑他们真正的精神需求等,正在成为更多人的选择。


不论是何种情况,好好待父母,珍惜每一段陪伴的时光吧。


但愿我们的亲情,都不留下遗憾。



看更多走心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扫码关注

视 觉 志

时光时光慢些吧,

不要再让你变老了,

我愿用一切,换你岁月长留。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