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除夕,你想不想冯巩?

每到除夕,你想不想冯巩?

澎湃新闻 内地男星 2016-02-07 20:34:27 41

武束衣|文


从最早接触电视相声到开始形成个人口味的这段时期,冯巩一直是笔者很喜欢的一位演员,他在舞台与银幕上的几十年基本完成了属于个人的一整套性格定位和思维逻辑。以前看春晚,冯巩和陈佩斯的节目总是最期待的。到现在,冯巩坚持成自己演的叫做相声,并且推出了一些学生……


所以,就忽然想这么回顾一下。所以,就这么随便写几笔。

1986年《虎年谈虎》


表演者:刘伟 冯巩


1986年是央视春晚走向成熟的一届,以生肖为主题的应景节目应该是从这期开始的,后来此模式就一发不可收拾。


聊生肖这事本身没剧情,包袱大多硬起硬落,笑点不算太多。


前半段刘伟大包大揽地总结冯巩生活里的“虎元素”,冯巩以虱多不痒的精神照单全收。中段两人开始对出词唱赞歌,时代强音三中全会自然得放在前面大提一番,然后简单说了下中越战争,虽然没正面讲到这个词,但“猫耳洞”出来就够了。况且“猫”这动物本来也跟虎脱不了关系。


刘伟一贯语速很快,冯巩则拖半拍,不少句子看得出他日后“耍冷”的雏形。


那时节目经常是立于观众中演出,歌曲一度也是,都是最后慢慢固定于舞台上,不那么有亲和力,当然跟技术方面也有关系。相声在其后还保持此传统很长时间。演员表演时是就直接看着观众说话,但不做什么互动。

1987年《巧对影联》 


表演者:刘伟 冯巩


承接虎年的话头,这俩人强努着说了半天“兔年谈兔”,结果兔爷确实没几个词好拽。


冯巩生拉硬拽地对了五句以后,立刻主动要求换词,完全没在乎一分钟之前还夸着口“那得分搁谁嘴里……(搁我嘴里)比你虎说得好!”——说反悔就反悔,这个也是日后冯巩表演中制造笑料的一个主要来源。


作者是活跃在南方的董铁良和薛永年,这段子之前先在湖北得过奖,然后上的春晚。文本内硬通货的量很足,特别在那个搜索引擎只有大脑和纸笔的年代,仔细想想写作难度不低。硬邦邦的对仗中也兼顾了趣味,后半段用不同的电影连成一句话,来形成反差,比如
“英俊少年马可波罗”,“少林寺弟子奇袭相思女子客店”。


因为时效性的问题,这段相声的生命力并不能说有多强。很多电影如今的观众甚至可说闻所未闻。但在1980年代文化复苏大环境下,这些风风火火喷薄出来的词汇,漂浮在喜气洋洋的银幕上,对今天反而有了一种字典横截面的价值。里面包括大量1980年代前后的国产电影,时装的戏曲的谍战的抗战的农村的层出不穷,外国片里除常见的印度苏联也还有美国片日本片,甚至法国科教片。


过去了近30年,现在涌现出这么多新的电影,但却没有一个更大、更全面的新版影联作品出来,不知道是我们善于遗忘,还是懒。

1988年《求全责备》 


表演者:刘伟 冯巩 牛振华 李艺 戴志诚 郑健 赵保乐


生肖话题继续,龙年的好话倒是多,但干说龙词走回头路肯定不行。


于是变本加厉,多做一个“艰难的选择”过程,其实冯巩一开始就打算属龙,绕到结尾还是龙,跟《见龙卸甲》里的赵云似的,用尽一生之力,画了一个圈。从这里其实也看得出,语言包袱的巧妙之处在于,无论开始的意图多么没道理,但一旦确立,大家就能很踏实地往下走了。


整个结构十分清晰,冯巩负责非常激动地骑墙,继续巩固他这个轻车熟路的人物个性,刘伟负责左推一把右推一把,先褒后贬。“狗有严重缺点”这段现在反复听都会觉得节奏把握实在好。然后其他人轮番上阵附和说几句,唱两声。


这段相声的涉及内容不算特别新,但话密,分配给每个属相的时间特别少。群口相声的好处是不断有新性格和逻辑来捣乱,所以只要内容没有过于无聊,节奏一波波会很热闹。

1989年《生日祝辞》 


表演者:冯巩 牛群 


冯巩和牛群在春晚的第一次合作,开始了十年的固定搭配,当然之前已开始合作。


从这次配合来看,日后的许多手法差不多已定型。牛群从来都是洋洋得意怡然自得,带着恣意的、不节制的、不顾周围环境、激情万丈地讲述某个故事,而冯巩经常会对他的讲述露出某种无所适从的不适感,并且以斩钉截铁的吐槽将自己的困惑还击回去。


关于“但是”的反复使用,本身没那么好笑。可到第四抖让冯巩带着近乎于崩溃的讽刺并模仿牛群说话“有这样的女婿,您长寿得了吗?”,其实是代替观众做非常合理的释放。

台下的陈道明、朱旭、雷恪生、宋丹丹


《生日祝辞》是讲一个在单位当科长的女婿,带着官腔在丈母娘生日宴上说出各种错位话的事。《我爱我家》中傅明老爷子其实也是这样的路数。官僚主义什么时候都能当靶子,但从来都不会真正被杀到。毕竟这套语言系统,终究是小民仰望的光环。


创意思路跟《巧立名目》里对领导腔调的模仿应该有关系。但比起“领导冒号”这个其实相对生硬、强迫留下记忆点的做法,《生》中女婿的官腔更不动声色,创作起来也更复杂。

1990年《无所适从》 


表演者:牛群 冯巩 


1990年,这一年节目主题是养生。生活是变好了点吗?大家关心的事从温饱往上走了吧。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方法,乃至于更多的三观铺天盖地出现,所以无所适从变成了一种常态?


牛群是一本健康杂志《活得倍儿长》的主编,冯巩是被这本杂志误导得吃尽苦头的读者。所以这一次冯巩变成了事件的主要讲述者。


其中各种夸张情境,已经达到了荒诞、卡通的效果(冯巩牌热得快)。


我一直猜他们的这条路线是日后奇志大兵相声风格的基准线。冯巩对拿自己外貌做包袱从不心软,“想长寿吗?我现在是又长又瘦,我还这么大脑袋,往这一站,人家都怀疑我是给那火柴棍厂做广告的。”


面对读者的愤怒,主编则报以更加滔滔不绝的辩解,实在掰不过去了,就用“这小同志挺好玩嘛”的官腔来糊弄。但基本上,他的话听起来总是多少有几分道理。


其实一直以来,牛群所扮演的人物智商平均总是要高过冯巩的,但冯巩绝不会吃亏太多,有时候也拿“(千年王八万年龟)您平常是不是也一动不动?”来挖坑。


总体比较,他俩台上智商的差距,比一般的捧逗哏要小得多。

1991年《亚运之最》 


表演者:牛群 冯巩 


1990年中国举行了亚运会,这作为当时中国人自强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自然会被反复提。熊猫盼盼小旗很早各处飘扬,《亚洲雄风》之后也传唱了很久(段子里对“高昂的头”和“热血流”做了狠狠颠覆)


总体来说是冯巩问牛群答,部分答案冯巩会补一个意料之外“不太正经”的答案,当然有些牛群一开始就答得“不正经”。而且两个人公开地编排对方做段子,也更争锋相对了,只是效果太容易预计到,并不好笑。合作日趋随心所欲。


要以亚运会这个大背景作为主题,除了把资料性的内容铺开去,歌功颂德总是免不了,但为了避免乏味,其中还是努力放了些特别的趣味,比如拿各色负面成语去形容体育项目,有点《歪批三国》里“三国人物在现代怎么安排工作”那意思。

1992年《办晚会》 


表演者:牛群 冯巩


《办晚会》又是个跳开相声演员身份直接进入情境的作品,讲的是土气蛮横的赞助商和左支右绌的晚会导演之间博弈。


“冯巩和牛群”这俩相声演员在他们的嘴里都变成了其他人。赞助商用尽一切思路往里加驴,导演用各种逻辑来抵挡,生意一边谈着,斗智也不歇着。


牛群的高音喇叭再一次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说起毛驴元素那种喜不自胜的表情,多少抵消了这类“暴发户”颐指气使自然会导致的厌恶感。


说到广告植入,其实算不得原则性问题,所以这么多年无数段子调侃过,标王依然一个个往前冲。其实按照台词里面描述的情况,如此具有拼贴气息和cult元素(大变活驴)的晚会,还真希望能亲眼目睹。


牛群台词里,已经公开讲出“要说现在相声干不过小品呢,就是这个形式太死咧”。从这几年春晚相声,包括下一年的作品《拍卖》看,他们确实都在努力跳出“表演相声”“今晚给您说个啥”的窠臼,这类不断改换外在环境的思路,也确实让他俩在同期电视相声里显得较为特别,在不拼内容的情况下……受到欢迎。

1993年《拍卖》 


表演者:牛群 冯巩 


《拍卖》模拟的是一个拍卖会。


拍卖会拍的四样东西,第一样,帽子代表赵本山,虽然是拿熟人开涮,但那顶土气的帽子似乎也象征着这类角色在晚会史上的一个地位。


第二样居然又是毛驴,上一年赞助的还没用完?毛驴代表着《红高粱》,这部在中国电影史上有严重意义的作品。


第三样头发代表着足球,“文革”后洋教练执教中国足球的序幕是从施拉普纳这里开始。


第四样的冠名权……只是常规性玩冯巩而已……


整个作品总体不是太好玩,只是形式新鲜,并且难以复制。倒是两人对损已经变得越来越猛,开场“冯巩那马掌就是我钉的”到中间的“你不觉得两个人在台上多点?”到结尾“有牛群的百叶吗?”,生命不息战火不止。


1994年《点子公司》 


表演者:牛群 冯巩


 点子公司》的原型来自于风靡一时的“点子大王”何阳,此人在1990年代红极一时,曾经将一个点子卖到数十万元。然后被控诈骗,锒铛入狱。当年被传颂的很多点子,如今看来不过是简单的营销设计,甚至只是宣传手段。


相声内容就比较杂了,里面既有真正关于生活细节的设计(手表,蜡烛,料包,BB机),也有无伤大雅的脑筋急转弯(钱包变厚),甚至还有“怎么让男同胞在运动会上抬起头来”这种为了应景,简直不能称为问题的话头,王朔要听见了,给的答案会更猛(详情见《千万别把我当人》)。

1995年《最差先生》 


表演者:牛群 冯巩 倪萍


此作算是个分水岭。此后冯巩的xiang shen基本不再有太明确的设计,也没有完整故事,进入纯子母哏时期。


一直闹不清这最差先生安到身上以后,到底会有什么不好的事发生。整个设定“评选最不尊重女性”的逻辑,离观众稍远了点。于是牛群冯巩那种忙不迭要脱身的劲头,总归有点假。


以反应堆笑点,堆得过频,会出现一些怪怪的话。按说其中“批评”这个环节,都是要候选人正话反说,以很严厉的态度说女性好话,但除了“你太不像话了,不注意身体”是常规马屁外,确实也不好写,所以莫名其妙出现了“女护士,你们不就是白衣天使,谁一发烧,打一针就退烧吗。我们家那暖壶热,你打回试试。那就不能喝了是吧”这一句不好笑也不能懂的台词。


对了,冯巩日后X名昭彰名扬四方标签式的“我想死你们了”第一次出现了。

1996年《明天会更好》 


表演者:牛群 冯巩 


如果《最差先生》显得像是没创意临时赶出来的,《明天会更好》就更像了,较劲直接搬上台面。


牛:我一直以为大伙也喜欢你呢。呵呵,开玩笑,开玩笑,别看我们俩一上台就在那斗嘴。


冯:哦。 


牛:实际上我们俩在生活当中呀... 


冯:动手。

 
明着争锋相对虽然笑点会弱,但无大碍。不过如果较劲主要内容是用各种阐述证明“今天比昨天好”,然后才是“我比你过得好”,这就有点危险了。歌颂型相声哪里是他们的长项,特别又是一人一小段,说得清蒜苗说不清蒜头。


于是看得到,一个人说完自己的好,得赶紧自己吐槽消解掉。不管是牛群说“中央正抓这事儿呢”,还是冯巩说买到假货是发财致富,他们都明白其中的无力,既非讽刺,也不撕裂。这些观点,谁也代表不了。


如《吹牛》一般,其实你描述的荒诞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荒诞所代表的那个状态。两人说到最后只能是刺刀见红地互捅,但因为彼此的讽刺点“崇洋媚外”实在太弱,所以捅得软趴趴的。

1997年《两个人的世界》 


表演者:牛群 冯巩 


《两个人的世界》主题更为平庸, 内容更乏味。最要命的是,真的不好笑了。


崔砚君团队继续跟冯巩深度合作,基本打理了其后冯巩的大量作品,包括冯巩主演的一些电影。


1998年《坐享其成》 


表演者:牛群 冯巩 


好笑的感觉是回来一点,主题仍然偏弱。没有人可以真正抓着讽刺点了,只好自己现,捎带刨陈佩斯赵本山。至于时代元素也偏向于寡淡,马家军,穆铁柱,来来去去还是这些。


纯是看冯巩在情绪两级来回跳,把刚表的态活活吞回去。“啊,打死也不拉!只要打不死,就拉!”这种明目张胆“抽自己”的美学,大致就是在《坐享其成》完全塑成的,并成为后来冯巩大量小品的主要创作技巧。


“朋友们,我好想你们啊”再次出现,即便这次可能还是无意识,但离完完全全固定下来,只剩下时间问题了。

1999年《瞧这俩爹》 


表演者:牛群 冯巩 


开场“我好想你们啊”再次出现。


这是二人最后一次春晚合作,两人都很卖力。表面讲教育,实际还是对吐。当然,这个主题也不算新鲜,记得之前他们也讲过《我的儿子》。笑果中等,但还是有些挺令人印象深刻的包袱。比如冯巩自己费力挖坑自己跳的这几句。


冯:你可以隔三差五的给他炖条鱼 你甭说买的 就说从邻居家猫嘴里夺的 


牛:我儿子爱吃排骨 


冯:上我那拿去 我省一口全有了 


牛:那我怎么跟儿子说 


冯:你就说从狗嘴里抢的 


其实这并不算一个好的包袱,前期铺垫过于累赘,结尾口无遮拦得有点刻意。但基于冯巩在说错话后能活灵活现演出一种惊讶和羞涩,效果补得上来。其实相声就是这样,除了文学性,更多还是临场语言的艺术,同一个包袱,早几秒晚几秒,高几声低几声效果都不一样。


牛群好像真的很累,以往正常演出他那种兴奋过头的感觉消失了,调门似乎也永远没再达到之前的高度。

2000年《旧曲新唱》 


表演者:冯巩 郭冬临


《办晚会》里的预告局部实现。改革又见新气象,冯巩换了新搭档,连风格一起换了。他以前任何一个段子里都从来没涉及过这么多的柳活,虽以郭冬临表现才艺为主,但毕竟冯巩手上的家伙也一直在换,能给熟悉的观众一种“哟,他们俩都这么多才多艺”的感觉。


背景是中央电视台要推陈出新,这个相声在语言节目跑偏多年后也算新。不过,为什么“新”这个词在演员的嘴里,似乎不再饱含着八十年代作品中令人从肩膀到手肘都紧绷着的那种力量、那种向往。


这一段历年来在很多电台里的重播率都相当高。细究可能除热闹外,文艺形式有干货很重要,再说聊错位的内容总会引起人的兴趣。


时事上抓了WTO和中国女足,形式上用了天津快板、京东大鼓和摇滚。最后崔健这首歌的出现其实是让人略觉欣喜的,从未上过春晚的人,有自己的路径征服本不熟悉他的观众。


此作品也彻底让郭冬临从“春晚小品演员”一跃成为“春晚腕儿”,此后他便一边卖着洗衣粉一边朝自己独立报节目的大路迈进了。

2001年《得寸进尺》 


表演者:冯巩 郭冬临 郭月


新千年开始,冯巩小品时代正式拉开序幕。


除此外,作品里变本加厉抓时事哏的做法也基本锁定。以前对话可能都还要做个起伏,但在小品语境里,设置的身份可能是对立的,没理由给你垫那么多。观众和导演对笑点的要求或许也愈发紧凑,于是大多数热词都是说出便出、不留余地。


实际上,这样常会破坏一些算得上精巧的类比。而更多的“破题”,则连响都不响。比如提及美国总统大选的那两句,观众毫无反应。反而是模仿热门广告词,会比较能引起气氛。这一点其实在当年的“揣着BB机,吃饭就是香”里就证明了。在写作上,“散漫”这个关键词,一往无前。


这一年开场“想死你们了”是郭冬临说的,冯巩要急着拉他上来,丢了一大串词,还说错个字。整个故事定位也很低,只是给机会让冯巩这个最聪明圆滑的人,如何不动声色耍弄没那么聪明的郭冬临以及根本都不在状态的郭月。


郭冬临和牛群的区别,在于他在针对冯巩的态度上,更真实,也更加私人化。牛群损冯巩,那是一种浪漫式的损,并不讲究技巧,似乎是只要把观众拉到他这边就行。而郭冬临却带着一点属于自身的硬气与霸道,也就是说,斗嘴时他往往不会给冯巩太多面子,吐槽也可能会吐出点真怒火……

2002年《台上台下》 


表演者:冯巩 郭冬临 陆明


《台上台下》在内容方面主动复制前年,以唱为主;主题也是,文艺同行拆台。进步的方面,在于分出了前后台,两人站得远一点,这样交互起来可肆无忌惮说更过分的话,吐槽更紧密,而不用担心破坏社交关系。有点弹幕的意思。


奥运召开定板,世界杯男足出线。总归是让人开心的事,郭冬临高唱“甭管巴西土耳其,还有哥斯达黎加,咱们都不服他,场场踢他们三比零,大家说好吗!”联系后来的实际结果,不算笑话,但也好笑。


当然至少,这一场也还是相声。

2003年《马路情歌》 


表演者:冯巩 周涛 


这个小品内容像是从公安部晚会直接穿越过来的。


女警跟司机的互动算生动,俏皮话一套套,产量上瞬间反超黄宏赵本山。但熟悉冯巩的人知道,不过是他拉回了1990年代最驾轻就熟的人物上身。无论是电影电视还是小品,冯巩和一大堆女青年都合作过这类戏码。狡黠的,嘴欠的,但带着真诚去跟姑娘套近乎的大龄男,不气馁不妥协,知道什么时候哭什么时候闹,也知道拉谁当垫背。应该是由于这个节目的实际完成度还不弱,导致了后来冯巩的春晚节目大量出现被他苏格兰调情的女性角色……


这个节目之后终于奠定了一件事,无论是不是在春晚的舞台上,冯巩的节目,是因为冯巩才好看。甚至是因为说着俏皮话自嘲和毒舌群开的冯巩,才存在。“冯巩”这个舞台形象终于被完整定位了,不知道,这到底算怎么样的一种进化。与赵本山在春晚舞台后期竭力的“去赵本山”化对比,显得很有意思。

2004年《让一让,生活真美好》 


表演者:刘金山 冯巩 李志强 周涛 朱军 


承接去年马路主题,交通段子继续。


五个演员之间关系很复杂,纯看人物矛盾的设置,差不多可以做成三个小品。但时间有限,必然导致很多地方挖不到点就得撤。这也是如今大量小品作品最被人诟病的地方,明明可以聊下去,但偏偏为了耍贫嘴,为了留金句,就不愿多去表现人物合理心态。哪怕是荒诞的情境下,有些属于这个情境的“正常台词”会很有笑点,但这些话貌似不利于传播,对明星没好处。

2005年《笑谈人生》 


表演者:冯巩 朱军 


《昨天今天明天》开创了一个模式,主持人以真实身份来做一个节目,通过节目形式快速确定背景,也玩一些自产自销哏。到《不差钱》(幕后寻选手)算是较好的收宫,其余没有特别成功的。《笑谈人生》是借《艺术人生》的皮,对“恶意煽情弄哭嘉宾”这个在普通观众间已盖棺定论的认知,做一次并不高明的自嘲。


破天荒的,这个节目的长度达到了近20分钟。也许同时有导演组对这位“劳模”的一次慰问情份在里面,里面提及的部分故事,该也是真的。


“扮猪吃老虎”是观众历来钟情的百试不爽的戏码。节目开场就做好设定,冯巩明白朱军要弄哭自己,甚至连套路都一清二楚,但朱军并不知道,还老老实实按照流程走。所以冯巩除了随口乱调侃,更要不动声色勾朱军掉进自己的陷阱里。这本来应该是好看的,即便冯巩比哪回都要端着,弃掉了他最有价值的那份真诚。


可关键是,朱军在节目上哭这件事的意义究竟又有多大呢?似乎也还好吧。


可笑之人定有“可说呢”之事……但可怜之人遍地皆是,不管冯巩台词里怎么损朱军,原则上还是不能鄙视,所以说来说去总是给手绢策划组辩解,“我们做这个节目是佛心来的”。成功者总有打拼不易的阶段,每个笑盈盈的谐星家中也都有殷切切的亲人。谁都知道,实在不用拿这访谈多强调一次。

2006年《跟着媳妇当保姆》 


表演者:牛莉 冯巩 朱军


牛莉要出去当保姆,冯巩不放心非要跟着,看她去什么样的人家干活,随机对朱军横挑鼻子竖挑眼……总之丈夫一旦对自己老婆不放心,又不能挑明了骂,就必须阴阳怪气。言语中带着醋意能翻出的花,足够让塔克拉玛干变绿洲。


想想这类小品,翘楚似乎还是赵本山的《演员的烦恼》。“亲爱的你生气了吗?你真的生气了吗?哦!”也是很单纯做反应的。


冯巩扮演的该是农民工,他一直筒着手弓着背,吐槽完之后缩下脖子,试图要多表现点人物身份。但他又穿着一套明显价格不菲的西装,在雇主前居然还有种无来由的优越感。观众都明白,这种优越感来自于冯巩这个演员,而不是角色。于是在假定性上就产生了隔阂。


这也历来是明星作品自带的一个问题。大腕们上来习惯性都还是要问好拜年,暖一下场。但这些行为未必每次都能和剧情里的状态衬得上。冯巩玩“想死你们了”乐此不疲,自然不可能轻易放弃这个入场口。春晚节目为了热乎劲儿,台上台下互动无可厚非,但走到这几年步,演员似乎已经不想入场了。角色像一个空壳似的,在远处静静地等着。

2007年《咱村这点事》 


表演者:冯巩、李志强 


《咱村这点事》表面是《吃面条》的变种,实际结构还是《坐享其成》。观众乐滋滋看一个人由于身体被折磨而丑态百出是个经典模板,但好板子要对准好ASS,实际上没有任何理由说明李志强必须这么做。他看不起这个出村赚钱的?他鄙视这个爱吹牛的?以前有仇?他要代表所有观众和月亮惩罚冯巩?


所以区别是,陈佩斯被打卤面撑着乃他自找的,小人物占便宜的算计在一次次的NG后不得不自食苦果,而李志强每一次向冯巩端起那碗水,都是用非常生硬的理由推进。到最后,我依然不明白李志强想干什么。

2008年《公交协奏曲》 


表演者:冯巩、阎学晶、王宝强、潘斌龙 


原小说《多投了四块钱》很短,提供了“在车门号称要请客,上来的一群农民工人数比他投进去的钱多”这个核心桥段。其余,冯巩和阎学晶的前史,农民工老婆难产要送钱,以及招商银行卡连密码都不说就给人家之类的剧情都是新编的。


舞台上得有女滴,冯巩习惯性地泡妞。阎学晶变成了“差点就成了”的“准前女友”,冯巩看见她就开始贫。“越长越像冯巩”也变成固定骂人话了。

2009年《暖冬》 


表演者:冯巩 金玉婷


这次是“亏欠我的前女友”回归,在搂进怀里之前,往死里损吧,千万别给刘姥姥留情。


男女的斗心思就是大容器,什么都能往里装,即便周而复始车轱辘话满天也让节目好看了不少。多少要承认有些分是金玉婷加的,虽然这位心思就是“我知道你一定没忘记我,我也不承认错,干脆从头开始”的傲娇小姐不太令人喜欢,但金玉婷能把一娇一悍给稳住。


台词安排技巧比多年前冯巩王澜的《暖》要更自如些,但各种心思没有一点变化,这些故事里的假想敌永远是外国连襟,外国姐夫(郭冬临的),外国舅舅(常贵田的相声)。


外国经济危机,中国感情危机,要这么比,好像还是我们赢了。


“您穿着我的立领衫,站那儿就是易中天! 您穿着我中山装 ,马上就变冯小刚!您穿着我的皮夹克, 短跑冠军博尔特! 穿着我的黑马甲,美国总统奥巴马!”


回首一看,小品十几年,大家也是不说定场诗就不会说话了吧。

2010年《不能让他走》 


表演者:冯巩 杨松,邵峰,阎学晶,韩雪


这一年塞网络词汇的量,快接近“丧心病狂”的地步。

2011年《还钱》 


表演者:冯巩 牛莉 刘金山 宋佳


两对夫妻对卖萌,一对富有一对穷。硬把和谐当任务,砸得小段变长虫。

2012年《爱的代驾》 


表演者:冯巩 牛莉 闫学晶


近几年比较好看的一部。


其实讲的这件事比哪个都小,但观众实在理解无障碍。老婆吃醋的压力一来,即便冯巩巧舌如簧,轻易也扛不住。这么一来,戏就活了点。一个男人在两个女人之间应付,多少经典电影都这么拍。这两年的故事里,都有贫贱夫妻小温暖的细节,这从来都适合冯巩。


被攻击的还是国外经济危机。

2013年《搭把手不孤独》


表演者:冯巩 郭冬临 闫学晶


冯巩明显露出了老态,头发也显出了略微稀疏。对着观众说出那句无数人开始变得尤为期待的“我想死你们啦”之前,居然神情中隐约有了点恍惚。和郭冬临初搭话的那几句,都出现了互相在等对方反应的情形,转身也特别慢。


特别让我注意的是,郭冬临说完自己脑袋“夜明珠”之后,忽然自己笑了,还乐呵呵地双手轻轻推了一下冯巩的胳膊,这个莫名其妙的反应,也许属于郭冬临本人。有人说,冯巩是在天津陪母亲吃完晚饭再一路赶回直播室,那么这一切也许就说得通了。


我们看着一个人就这样衰老起来,走过如此天翻地覆的28年,从释放蕴含着的热情到开始挤压身体里的激情,从常规相貌被开玩笑到把马脸变成自己特色笑点,这个身体瘦长、笑容独特、嗓音高直的天津青年慢慢弓起了背,眼睛再瞪也瞪不出更多的光。


这不再是好不好笑的事,这只是一场跟随者逐渐落后的马拉松。

2014年《我就这么个人》


表演者:冯巩 曹随峰 蒋诗萌


本以为前几年质量已经足够敷衍,未料这一年还能再往底线之下探索个几层楼。整个节目的喜剧情景依然是之前最擅长的“反复打脸”式窘态,但无比单调,无比生硬。


冯巩扮演的某编剧想给主编送礼,但是一听说主编可能已经不管事,就试图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把礼拿走。总之小保姆的不断补充给了冯巩大约三四个翻,这就是整个事件的全部主体。其他时间,冯巩跟自己徒弟曹随风逗逗闷子。不停拿名人逗乐,不停抓网络热词,但可以从反打的观众席反应看,大家没什么很乐的意图,有个姑娘好像老在看手机。反而是冯巩标志性大喊那些并不好笑的台词时,观众根据设定应和几声好。


赶工痕迹非常重,甚至到了完全罔顾人物智商的地步。之前《坐享其成》的同样效果,是因为牛群带着恶趣味在整冯巩,所以反复调整事件细节,让冯巩出丑。但谁也不明白为什么小保姆每次说完一部分台词,就呆呆站在一边,等着冯巩虚虚地把逻辑拧回来,就仿佛失忆一般自顾自接着说。


到底是没智商,还是没态度呢?如此干瘪的玩闹,最终让冯巩扮演的这个人,连虚伪的话,都说不下去,也造不出包袱。谁能想到,一个春晚小品的最后一句话,居然可以是毫无意义的“回见!”。

2015年 《小棉袄》


表演者:冯巩 高晓攀 尤宪超 张小斐


30周年。冯巩第一次在舞台上,扮演一个活人的,父亲。再确切点说,一位空巢独身父亲,这以前可是赵本山的专利。这是不是彻底宣告他,认可自己,可以老了。


横向来比,《小棉袄》的剧本肯定算是个回暖,首先冯巩不是那么在演冯巩了,然后居然是靠情境错位在制造笑料,这可是多少年难得一见。


节目总体质量依然不高,“鸡同鸭讲”的干货非常短,反而塞入了大量无关的地域笑料和父女斗嘴类的段落。最终为了升华所谓的亲情伦理,长时间让冯巩独自用表演去推情绪。仿佛子女的原罪就是成家,但这问题本身就是伪命题。你再怎么渲染老人的伤感,也不能为他抵抗女婿上门奠定正义性。但反观年轻演员表现感情时,抓住机会用浮夸表演做笑料,似乎还觉得父亲不一定有错……


总之,当你老了,头发白了,总比当你没老,头发就白了,要好。


(本文原发表于作者武束衣的豆瓣日记,经授权转载,内容有删节。)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