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资讯|《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2025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近现代史研究动态 日韩男星 2025-09-01 07:07:29 42 创作不易,用心坚持,欢迎请BaGua喝几杯爱心咖啡!打赏并支持本文 打赏并删除本文 摘 要中国历史“大变局”中的“西方”:16—19世纪中期的西欧四国及其与中国的关系李伯重(点击即可查看全文)【摘 要】在 16—19 世纪中期,中国和“西方”之间有了直接的联系,而且这种联系不断加强,成为中国历史“大变局”的主要外因。然而,这个“西方”到底是什么? 它对中国的影响始于何时? 通过何种方式? 具有何特点? 这些问题对于中西关系研究都有重要意义,需要进行探讨。【关 键 词】16—19 世纪中期;中国历史“大变局”;西方;中西关系【作者简介】李伯重,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历史学系教授(北京 100871)。【原文出处】《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3.153~170汉藏金桥与明清之际的民族交融杨红伟 赵巾帅(点击即可查看全文)【摘 要】明清之际诞生的“汉藏金桥”概念,最初是指西藏经由青海地区北上蒙古草原及连结北京的交通网络与政教关系。随其概念流行,内涵逐渐扩大,泛指沟通西藏地方与祖国内地的历史通道及在沟通藏族与兄弟民族关系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的人、事、物等。“汉藏金桥”的主干道,沿农牧交错地带分布,可追溯至石器时代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是中华民族自然凝聚的表征,但其畅通与否,常受政治局势与农牧关系的影响。明朝初年,在农牧交错地带设九边重镇,防御北元势力,以河西走廊为限,遮断了“汉藏金桥”。明朝中后期,在蒙古诸部为解决生存压力、藏传佛教格鲁派为寻求外部助力以及沿线诸民族互通有无内在需求等多方合力推动下,“汉藏金桥”得以重建。其影响所及,促进了沿线各民族的社会流动,增强了区域与民族间经济与文化交流,提升了各民族间的政治互信与边疆地区对中央政府的政治认同,推进了各民族间的交相融合。【关 键 词】汉藏金桥;中华民族凝聚;民族交融【作者简介】杨红伟,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赵巾帅,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兰州 730020)。【原文出处】《民族研究》(京),2025.2.120~133【基金项目】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规划项目“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甘肃卷”(2023ZDWT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周礼》与明代政治——以明初重大政治事件、中后期礼制改革为中心赵克生(点击即可查看全文)【摘 要】《周礼》是一部以君权为中心、以国家治理为要务、礼法融合的制度之书,是礼制文化的经典,标示了王道政治的理想模式,对后世有着广泛影响。就明朝而言,《周礼》为明初国家体制与基层教化体系的建立、建文改制和永乐迁都、明朝中后期的礼制改革等提供了传统的智慧。明朝君臣以稽古定制或托古改制的形式把现实政治与历史经验相结合,《周礼》与明代政治之间产生关联呼应。明朝君臣效仿《周礼》的同时,也被赋予了《周礼》作为一种王道政治典范而具有的权威,这种权威可以为明朝君臣的政治行为提供合理性。【关 键 词】《周礼》;明代;政治【作者简介】赵克生,海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海南 海口 571158)。【原文出处】《学术研究》(广州),2025.5.143~152【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2022年度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礼制文化与国家治理研究”(22VLS004)的阶段性成果。“大清国”与清朝外交实践中的自我表述张凌霄【摘 要】18—19 世纪,清朝在外交文书中除了自称“中国”以外,还经常使用 amba daicing gurun(大清国)表述,这实际是清朝统治者在外交实践中对国际环境和地缘政治变动的一种因应,以及对中国认同的一种灵活表达。 本文通过满、蒙、汉、俄文档案和文献,研究了这种外交实践的缘起及演变过程。 18 世纪前期,清朝面对新的环境和挑战,开始确立和使用 amba daicing gurun 这一表述,但此时这一话语尚未普及。 19 世纪中叶以后,作为弱者的清朝开始在外交文书中普遍在国号前添加 amba 一词,但很快外国亦被赋予“大”国之称。 清朝的这种外交实践既反映了中外关系的演变,也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关 键 词】清朝;中外关系;外交实践;大清国【作者简介】张凌霄(1993— ),男,山东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济南 250100)。【原文出处】《清史研究》(京),2025. 1. 148 ~ 16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朝鲜与明清王朝情报交涉研究”(22CSS017)阶段性成果。明代环南海地区货币体系演变李 庆(点击即可查看全文)【摘 要】明代环南海地区贸易与货币体系历经结构性变革,从明初呈现货币白银化与铜钱铅化双重趋势,到明中叶区域内货币白银化进程加速,再到隆万以降,逐步整合原有多元货币体系,白银发展为亚欧美通行的“世界货币”。此一变革是多重贸易网络叠加共融的结果,但其背后是殖民扩张与资本积累的暴力重构。南海贸易圈与其他区域市场共同构建了近代早期全球白银货币体系,然而其内部的多元货币格局,实是对殖民主义单一货币体系的抵抗。【关 键 词】明代;东南亚;早期全球化;货币体系;货币白银化【作者简介】李庆,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暨明史研究中心副教授。【原文出处】《历史研究》(京),2025.3.76~100【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近代早期环南海地区的货币与衡史料整理与研究” (23ASS009)阶段性成果。李煦与两淮盐政的有限市场化黄国信(点击即可查看全文)【摘 要】李煦经营两淮盐政八年,在清王朝的食盐管制框架内,努力建构两淮盐区食盐贸易的市场化制度,实现了湖北、湖南、江西的食盐一体通融销售制度,以及与其配合的食盐价格随时涨落制度。但是,李煦建立的食盐贸易市场化制度必须接受朝廷及其官员管制。在此制度下,盐商依附于权力,不可能形成独立人格,这就决定了清前期的两淮食盐贸易市场化,只能是有限的市场化。【关 键 词】李煦;两淮盐政;一体通销;有限市场化【作者简介】黄国信(1964— ),男,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暨历史学系教授。【原文出处】《盐业史研究》(自贡),2025.1.4~16清代天津关与内务府关系研究倪玉平 小 胖(点击即可查看全文)【摘 要】天津关是清代较为特殊的税关,其与内务府的关系密切。自康熙朝至雍正十二年,天津关税或由户部统摄,或归地方官监收。雍正十二年,清廷将天津关交予长芦盐政兼管。乾隆年间,清廷又议定在更换兼管天津关之长芦盐政时,无须都察院铨选即可简放。自乾隆朝至咸丰十年,出任天津关监督者几乎皆为内务府包衣。内务府通过长芦盐政将天津关纳入其管辖范围。梳理有清一代天津关额外盈余流入内务府之具体情况,可以发现其并未随内务府包衣不再担任天津关监督而发生改变。【关 键 词】内务府;天津关;差官;额外盈余【作者简介】倪玉平,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小胖,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原文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京),2025.3.36~4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明清时期中国经济重心东移研究”(24VRC040)的阶段性成果。为何是枣强:论明代卫所、山东宗族建构与枣强移民传说的关系赵世瑜【摘 要】祖先自枣强迁来的“枣强移民传说”是山东各地比较流行的移民传说之一,以往的研究对该传说背后的移民史存在多种解释。依据现存史料,枣强向山东的移民自金元之际、元明之际到明中后期均有发生,尤与明代卫所、军人轮班戍守和京操制度,以及明中叶枣强地区的社会动荡有关。该传说大量进入墓志、碑记乃至族谱,其重要动力是明中叶以降山东宗族的建构。清代文献与口述传统中枣强迁来的时间普遍被定在洪武二年(1369)或永乐二年(1404),则是以明初北伐和“靖难之役”这两个重要事件为背景,为宗族建构提供统一的祖源标识、由此提升认同的产物。【关 键 词】枣强移民传说;明代卫所;山东宗族建构【作者简介】赵世瑜,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北京 100871)。【原文出处】《民俗研究》(济南),2025.3.145~156清代乡治组织的制度设计与实践困境——以半正式组织的嬗变为中心陈仁鹏(点击即可查看全文)【摘 要】清代乡治组织可分为正式的佐杂分防组织、半正式的职役组织及非正式的民间自组织三类。其中,半正式的职役组织是沟通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中介,是官僚集团、佐助团体与底层代理人交往最频繁的场域,其生成路径、人员构成、形态嬗变最能体现“王朝国家—乡村社会” 及“官—绅—民” 之间的互动。较典型的半正式组织有负责征发赋役的里甲组织、稽查匪盗的保甲组织、教化民众的乡约组织和寓兵于农的团练组织。原初状态的里甲、保甲、乡约、团练并行不悖,分别具有认证—汲取、规管、濡化和强制能力。雍乾以降,“约保”“族正”“团局公约”的大规模出现,体现出各类组织趋同、叠合的趋势。这种畸变与乡村分利秩序的形成如影随形,终使乡治组织陷入内卷,削弱了国家能力。清末变法时,清政府冀图通过地方自治破除组织内卷化,其所进行的超前立法使绅董进入官制授权系统,打破了固有格局。但新的权力制衡关系迟迟未能形成,迭起的民变表明乡村社会处于失范状态,自治组织也在汲取资源、推行新政的过程中进退维谷。【关 键 词】清代乡治;组织变迁;国家能力;法律表达;内卷化【作者简介】陈仁鹏,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讲师。【原文出处】《社会科学》(沪),2025.4.51~6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重大项目“中国古代地方治理的理论与实践及借鉴”(项目编号:LSYZD21006)的阶段性成果。明清易代信息的境外传播与舆论景象祁德胜【作者简介】祁德胜,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原文出处】《形象史学》(京),2025 年春之卷,299~320全球化时代的知识旅行——以马戛尔尼使团测算的清代疆域面积为例陈 兴(点击即可查看全文)【摘 要】古代国家习惯使用纵横里程表示疆域范围,很少采用具体的面积数据。启蒙运动时期,随着欧洲科学技术发展、行政能力改进,测算区域面积逐渐成为习惯做法。同时,由来华耶稣会士绘制的《皇舆全览图》在欧洲流传。马戛尔尼使团在访华期间,利用该图计算出中国长城以内各省的面积。此后一百多年里,这组面积数据在欧美世界广泛传播,并不断得到修正。鸦片战争以后,很多中国和日本学者也采用它们,并进行本土化的单位换算。民国时期,甚至有零星换算后的数据被编入《清史稿·地理志》。上述曲折辗转的流传过程,是近代西方建立世界殖民体系,近代中国参与国际竞争、构建民族国家的缩影,也生动展现了这一全球化时代跨国知识交流的面貌。【关 键 词】疆域面积;《皇舆全览图》;马戛尔尼使团;全球化;知识流动【作者简介】陈兴,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2)。【原文出处】《史林》(沪),2025.2.43~55,216 创作不易,用心坚持,欢迎请BaGua喝几杯爱心咖啡!打赏并支持本文 打赏并删除本文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文章地址:用户邮箱:打赏金额:USDT 请输入数字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中西保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