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三十而已》临近结局,热度却达到了顶点,林有有的扮演者被网友骂得关掉了微博评论,编剧跳出来救火却引火烧身,被网友骂上了热搜。
这部剧原本江疏影是女一号,因为顾佳这条线太火了,最近的宣传中,顾佳的扮演者童瑶已经站上了C位。
你看看,作品虽然被骂,但主创心里都乐开了花,因为互联网时代的思维就是:不怕别人骂你,就怕别人忘了你。
同期上线的另一部剧就证明了这一点——这就是柳云龙的新作《胜算》。
相比《三十而已》的红红火火,《胜算》可以用愁云惨雾来形容了。
“谍战剧教父新作”“被禁五年”“AI换脸”“戏骨云集”....
在播出前,这部剧因为这些标签被赋予了厚望,可惜一切的期许都无法拯救剧集的羸弱,7月16日上线后,《胜算》的热度迎来了断崖式的下跌,先是收视率输给了《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随后整整一个礼拜,豆瓣评分竟然因为打分人数过少显示不出分数,最后定格在了6.8分。而柳云龙上一部《风筝》的评分是8.8分。
简单上个对比图,就看出差距了。
不过相比口碑的下滑,更可怕的是这部剧没有一点讨论的热度,甚至连柳云龙自己都没有发一条微博宣传一下,柳云龙的铁杆粉丝都发出“廉颇老矣”的慨叹。
老去的不仅是柳云龙,还有谍战剧这个题材。
看看今年谍战剧的表现就明白了,《秋蝉》评分6.1,《局中人》评分5.4,《胜算》6.8。
连柳云龙都带不动,谍战剧真的过时了。
番茄君不仅怀念起十年前那个谍战片风起云涌的时代,《潜伏》《黎明之前》《风声》《悬崖》,每一部都让观众为之倾倒。
而说起谍战剧的鼻祖,一切还要从2006年柳云龙那部《暗算》说起。
在《暗算》之前,国产电视剧是没有“谍战剧”这个概念的,那时谍战剧的前身还是伟光正的“反特剧”,这类剧一般讲述的是建国初期我党对国民党特务的反谍报工作,整体比较平:一、是涉及到的谍报手段甚少,二、是没有后来大家喜闻乐见的“揪内鬼”环节,因此不温不火。
可2006年,《暗算》一出现,颇有一些“开宗立派”的味道,观众第一次在电视中了解到了地下革命党真实的工作状态,体会到了敌我双方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这种“猫鼠游戏”带来的刺激感与以往抗战剧里刺刀见红的表达完全不同。
而诸如摩斯密码、代号XX计划、秘密情报、秘密碰头、暗语这些被后来的谍战剧玩滥的东西,最早就出现在《暗算》里。
后来出现的《潜伏》也好,《黎明之前》也罢,都是站在《暗算》这个巨人肩膀上将谍战剧发扬光大的。
所以说要论谍战剧的巅峰,《暗算》或许排不上号,但若论那部剧是谍战剧的发轫之作,谁是谍战剧的鼻祖——柳云龙和他的《暗算》是唯一的答案。
作为柳云龙导演的第一部剧,《暗算》展现了他极其深厚的艺术功力,即使抛开它里程碑式的意义,单单从一个普通电视剧的角度看,这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无论是镜头的调度,光影的调节,还是片段的剪裁,剧情节奏的把控,甚至是剧中的配乐都呈现出一种“作者电视剧”的特质,让人久久回味。
《暗算》这部剧改编自作家麦家的同名小说,这部小说当年获得了中国小说的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因为无论是诺贝尔文学奖还是茅盾文学奖,都热衷于有着宏篇叙事的作品,比如《百年孤独》《白鹿原》《平凡的世界》《尘埃落定》等,而《暗算》与这些作品放在一起显得有些成色不足。
最大的原因就在于《暗算》是一部通俗小说,作者写作带有商业目的,更多满足了读者的猎奇心理,社会功能比较弱,缺少了“文以载道”的思想。
柳云龙在拿到这部小说的拍摄权后,不是简单拍了小说里曲折的情节,而是给这个小说注入了更多的人文情怀,补足了原版小说最大的短板。
这部剧分为三个子单元:《听风》、《看风》和《捕风》。
《听风》讲述的是瞎子阿炳的故事。
建国初期,国家局势不稳,国民党特务遍布,国安局701的负责人安在天找到了拥有特殊听觉能力的瞎子阿炳。
阿炳很快找到了国民党108电台信号,成了701英雄,他迎娶了一名护士,但婚后却英雄迟暮,因为性格和身体的原因,落得一个触电自杀的悲惨下场。
瞎子阿炳由王宝强饰演,这个角色看似傻憨,实际骨头很硬,他从残疾人被捧为英雄,又从英雄堕入凡尘,包办的婚姻、愚昧的思想、宿命般的死亡、人性中的桎梏在其中都有深刻体验,王宝强也用这个角色说明自己是有演技的,他饰演的傻子傻而不尬,这一点科班出身的演员都很难做到。
而《看风》的故事发在上世纪60年代,又是701室的安在天面临了新的棘手难题:破解苏联专家设计的高难度密码——光复一号。这份密码被美国方劫取,最后到了国民党手里。
安在天找到了归国学者黄依依,他是冯·诺依曼的助手,被领导钦点过的科学家。
在破解密码过程中,安在天和黄依依产生了感情,可惜最后出于好心帮助张国庆一家,却被张国庆的妻子搞成了植物人,再也感受不到安在天的温存,安在天隐忍了好多年,最后面对生不如死的爱人,抑制不住的咆哮看哭了许多观众。
前两个故事,看似相似,却截然不同,形成互补。
两个故事的主人公,一个是疯子,一个是天才;一个木讷口拙,一个吐气如兰。
但天才和疯子往往就是一线之隔, 两者的结局也充满讽刺。
阿炳全身而退,收获了荣誉,却丢掉了爱情与人格。
黄依依落得终身残疾,爱人虽在,但她的爱情之花还未绽放就提前凋零。
第三个故事叫《捕风》,时间已经来到了2005年,安在天已经垂垂老矣,他深情的目光看过去,满眼都是自己年轻时候的影子——在1930年代,四·一二政变后,白色恐怖席卷全国,上海地下党组织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安在天的父亲钱之江潜伏在敌人内部,和南京特派的少将代主任斗智斗勇,最后用生命送出了情报,这份情报关系到地下党组织的生死存亡。
第三个故事是前两个故事的升华,直接展现了柳云龙的艺术追求,一部又红又专的谍战剧,因为这个故事变成了莎士比亚宿命论的悲剧。
在这个故事中,主角钱之江毫无主角光环,相比后来的《潜伏》《黎明之前》,他显得如此拙劣:情报怎么也送不出去,潜伏的同志或叛变或牺牲,表面故作镇定,内心无比惊慌,在夹缝中生存,在钢丝绳上游走。
细数过去十多年的谍战剧,有哪一部谍战剧剧中的敌人有如此强大的压迫感,让主角无能为力,让观众压抑的喘不过气来,钱之江最后虽然完成了任务,但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么拍追求的就是一个真实,为了达到这种“天然去雕琢”的效果,导演柳云龙和编剧麦家需要花费更大的精力去雕琢。
《暗算》这部剧放在今天是绝对过不了审的,整部剧跨度如此之长,涉及到很多敏感话题,处处踩雷。而三个故事的主角结局如此之惨,直戳人性的软肋,不太正能量,与主旋律不符。
但正是它的敢于表达,让我们从一开始就领略了谍战剧的思想最高度,别的谍战剧只能从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上做文章,但在思想层面上远远被《暗算》甩在身后,直到2017年柳云龙《风筝》出现,柳云龙在思想层面上也做了新的突破,但也耗尽了最后一丝才情。
《风筝》之后,柳云龙已经把谍战剧拍到了完美,按理说他应该转型了,可是他还要硬啃谍战剧这块骨头,能突破的点没有了,就强行为突破而突破——在新剧《胜算》里,他把主角变成了结巴,把谍战剧加入了喜剧元素,客观来说这种创新有些刻意了。
《胜算》的折戟在番茄君看来不全是坏事,它能让柳云龙看到:一个题材是有上限和周期的,柳云龙大可不必纠结于如何拍出新的谍战剧,倒不如换换思路拍拍别的题材,或许会迎来事业第二春。
无论如何,谍战剧始兴起柳云龙,没落于柳云龙,有始有终,对于这位帅大叔而言也是一件功德圆满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