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巧合?又或许是注定。
近期最火的国产剧——《北京女子图鉴》,和最火的院线电影——《后来的我们》,讲述的是同一个主题:北漂。
两部作品中还出现了一个相似情节:
女主为在北京有个稳定的家,决定嫁给本地有车有房有“铁饭碗”的人。
有些荒唐,又有点扎心。
电影里,年轻的方小晓有一种天真的坚定。
她不断更换男友,博士、公务员、公司高管……外形年龄千差万别,共同点是都在北京有房子。
她戴着男友喜欢的长假发,跟见清炫耀自己收到的新手机。
那时她以为自己只要住进大房子就能一直快乐。
她当然错了。
《北京女子图鉴》里,陈可的情况不太一样——
在经历几任男友后,29岁的陈可也想要结婚稳定下来。
眼前有两个选择:
何志,北京人,在税务局工作,看起来老实稳重。
闺蜜的表哥魏奇,高大帅气,独自在北京创业,没车没房。
权衡之下,陈可在30岁那年嫁给了北京户口的何志。
同事都说她命好能力强,可结婚之后,她才发现自己对这个男人了解甚少。
原以为的老实,变成了好吃懒做沉迷游戏的“妈宝”。
长这么大,连苹果都不会削。
他甚至常叫来一帮哥们在家里通宵打麻将赌钱,弄得房子和人心都乌烟瘴气。
恶习、过于依赖父母、房子署名的问题,都成为压倒婚姻的稻草。
最新预告中,你能看到陈可的心一点点冷下去。
以她的性格,离婚在所难免。
方小晓与陈可的遭遇,看似相近,又极为不同。
小晓向来有一种不在乎结果的生猛。
她的欲望很容易得到满足。
她想要房子,就寻思找有房子的人嫁了;她想要爱情,又可以窝在隔断房里安于现状。
陈可则从根本上更独立,更享受掌握主动权。
她留在北京,最大的理想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是嫁给一个什么样的人。
她也想要房子,但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买房子。
虽然顶多在通州看看小户型,心里却敢畅想大别墅。
她也想走捷径,并且通过前男友或者其他贵人朋友切实走过捷径。
但往往,关系发展到最后,她又为走捷径付出了代价。
比如一段鲜血淋漓的婚姻。
吃过这一堑,她的人生务必活得更清醒。
与电影相比,剧集的长度显然更便于刻画人物的成长。
虽然院长之前忍不住吐槽,北京那么多好看男孩怎么都被陈可遇到了……
但最近几集看她生病、学车、遇渣男,还遭遇“撞见闺蜜的老公出轨,到底要不要告诉她”的世纪难题,又觉得这个角色过的生活有时候还挺“人间真实”。
昨天刚说过周冬雨的表演。
她把一个缺点很明显的北漂女孩演出了灵动、耿直、可爱,在某种程度上美化了生活。
戚薇的表演也极有生活感,但她最打动人之处往往是在最狼狈的时刻。
比如几场哭戏——
陈可初来北京,被朋友骚扰,被异地分手,深夜里无家可归。
饥肠辘辘,却连买一根玉米的钱都没有。
在克服内心的窘迫不安之后,她鼓足勇气花一块钱买了半根玉米。
灰头土脸坐在路边狂啃,饿的是胃,痛的是心。
吃着吃着,她终于忍不住嚎啕大哭。
这场戏,戚薇只拍了一条就过了。
导演那边已经结束,她还坐在那里泣不成声。
也许,那个有点蠢又有点惨的女孩也曾在她心里住过。
还有一个人在医院打点滴的情境。
陈可自己举着吊瓶,分不开手去解裤子纽扣,只能无奈地向别人求助。
一时间,羞涩、尴尬、委屈全部涌到眼眶里,却还是要硬撑着,不停说“谢谢”。
最戳人的是有一次,妈妈来北京看她。
富二代男友没有出现,只派了司机接送她们。
车上,妈妈说给她包了100个饺子,不想做饭就热着吃。
陈可一时说不出话,怔怔地看着妈妈,满心要说的郁闷和委屈终究只能化作泪光一闪。
长大的第一件事,是学会报喜不报忧。
我挺喜欢看剧里陈可和妈妈的互动。
一场洗澡戏,完全不见传说中的香艳场面,只看到她眯着眼,不时刮掉鼻子上的水,手脚麻利。
洗到半截,洗发水没了。
口朝下在掌心倒几下,还是没有,只能选择……兑水。
最有趣的是,劣质洗发水不起沫,她还皱着眉头跟老妈喊。
这一系列操作,不就是我们的生活日常吗!
其实,这个剧最日常的片段都藏在每集结束的番外小剧场里。
有一集,陈可和留在老家的闺蜜李晓芸一起去做美甲。
被店员小妹质疑苹果手机是假的,她又觉得搞笑又无奈,不耐烦地跟闺蜜解释:
“苹果手机到哪都是一个摄像头,哪有两个的嘛。”
动作和表情都绝了。
没一会,店员的山寨机响起来电铃声。
陈可抓住证据,“只有山寨手机的铃声才会这么大声。”
连翻几个大白眼,配合手势,姐妹间带着亲昵的嫌弃真实到炸裂!
我真是忍不住把这段连看几遍,笑出猪叫。
坦白说,看《北京女子图鉴》之前,我对戚薇的演技没什么概念,看之后才不断发现惊喜。
2008年初出大学校园的陈可,毫无气场可言,看向北京的目光有憧憬,有好奇,更有忐忑不安。
工作后,受到领导夸奖,谦虚中有点小得意,那时她已经开始蜕变。
交了富二代男友,化上红唇,她对买打折内衣的老板流露一丝轻蔑。
蜕变中必经的膨胀,过来人一眼可辨。
再到后来,她买LV,涂各色口红,留长卷发或者梳起高马尾……
外形、心态、气质都有了明显变化。
最漂亮的姿态是,被别人质疑时,拥有回击的底气。
北京似乎总能加速人的成长。
用陈可的朋友王佳佳的话说就是:
“别占着茅坑不拉屎,你得赶紧让自己优秀起来。”
在北京,优秀的人太多了。
你没背景,没运气,要是还不优秀,连跟别人竞争的资格都没有。
所以呢?
是更努力,更拼命,在焦虑中不断往梦想进发?
还是干脆就放弃吧,克制自己的欲望随遇而安?
两种选择都可能死得很惨。
这就是现实。
因为现实,才显得极其扎心;因为扎心,观众才忍不住想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或挑剔一番,或大哭一场。
正是切合这样的心理,北漂题材才在当下重新火爆起来。
我们都想看看别人是怎么从苦日子里挣脱,达到欲望和现实的平衡,从中吸取点教训或经验。
毕竟,我们自己的人生也必将经历,或者,曾经历过这些苦和难。
《后来的我们》中,北漂的日子看起来总是很丧——
住狭窄的隔断间,顿顿吃面配辣酱。
小晓没学历,做的最多的工作是销售。平时午饭都是在电瓶车上吃盒饭。
初期,她想靠找对象来获得在北京的稳定;在与见清相爱后,她又抛却那些念头,一心陪他奋斗。
只可惜,爱情败给了不理解,败给了生活里一桩桩看似无关痛痒的小事。
两人再次相遇,依然都在“北漂”。
见清已然是成功人士,而小晓看起来还是那样一个状态。
猜不透她到底想要什么,又或者,她自己也不清楚。
看她的衣着、居所,总感觉她过的不是很好,甚至会让人失去北漂的勇气。
《北京女子图鉴》则走了一个相反的路子——
我一边想吐槽陈可的开挂,一边又不得不佩服她留在北京的坚定决心。
蠢过,丑过,被欺负过,做错了选择伤透心过……
但她从始至终没有过离开北京的念头。
她就是不甘于现状,就是想把欲望明晃晃地摆在眼前,然后去追赶去实现。
来北京的第一个男朋友张超曾说过:
“有欲望的女人,男人不喜欢。”
只这一句话,就注定两人不是一条船上的人。
用戚薇的话说,陈可和她,“都属于要奔跑的人”,而张超不是那种跑得起来的性格。
人生就是不断做选择的过程。
和选择爱情的小晓不同,陈可选择了事业,选择了野心,选择能突破天花板的生活。
某种层面上,她这人其实骨子里就很清醒,关键时刻的选择从不掉链子。
陪老板出差时,人家作出暗示,让她半夜送烟。
她巧妙地避开了。
可另一个同事姚梅则通过潜规则上位,还沾沾自喜。
最终,姚梅在老板老婆的教训中成了笑话,陈可又被间接上了一课。
这些心机,这些悔恨,这些反面教材,这些欲望交织的时刻,才是《北京女子图鉴》最值得看的地方,也是最燃的内核。
你必须知道,普通人真没女主那么好命,总能遇到霸道总裁或者温柔男二。
你要关注的是她吃的那些亏,犯的那些错,然后才坚定下来的信念:
别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想要水晶鞋,就自己挣钱买一双。
找准方向。
别再迷茫地“漂”,而是,永不停步地“奔”。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一个zan=被戚薇的演技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