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小强(ID: yyxq66 )——每天精选一首绝好音乐!只提供让人耳目一新的音乐!关注“音乐小强”,每天都有好心情!
23号又是一年一度音乐圈已经不那么关注的《金曲奖》要开始了,不过这是我们宝岛台湾依然坚挺的颁奖礼,回想当年,那是港台的颁奖礼那是一个接一个,不过现在能够引起全民关注的颁奖礼已经残存无几。不禁让人无限缅怀香港乐坛曾经的万丈光芒。
陈奕迅和容祖儿早已跻身天王天后之列,按照不成文的规矩,两人早该功成身退,宣布不再参加“比赛性质颁奖礼”。如果把巨星级歌手,活跃在的舞台黄金时期定为10年,那么到期之后,他们几乎都会选择在颁奖礼上“金盆洗手”,之后再出席这种场合无非就是为新人颁颁奖、站站台。
就连一向被视为“劳模”的刘天王,打2005年《再说一次我爱你》推出之后,也逐渐淡出颁奖礼。从1992年册封四大天王起,满打满算在颁奖礼上坚持了13年,还被人诟病成和后辈抢饭。如今陈奕迅、容祖儿两人走红毯的资历都已经熬过了刘天王,但仍迟迟未宣布从颁奖礼上“退出”,此为哪般?时也势也!
这事儿真不能怪他俩赖着不走,说起来还挺尴尬。因为这两人是香港乐坛的最后一块遮羞布,揭开了,就真的颜面无存了。
90年代四大天王横空出世,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他们缔造乐坛传奇的同时,也湮灭了太多的可能性。新世纪天王天后们开始一个个退出乐坛,黄霑、罗文、张国荣、梅艳芳、林振强,这些粤语歌坛上尤如“擎天柱”式的名字,永远离开。香港乐坛也就陷入了一蹶不振的局面,持续到今日。
如果作为香港男歌手代表的陈奕迅退出颁奖,那么接下来谁还能扛得动大旗、撑得住门面呢?
答案是没有人!
荣膺“四大天王终结者”的谢霆锋,如今“不务正业”的谈谈恋爱、做做厨子,偶尔出来争影帝。
郑中基、古巨基也都是出类拔萃的好苗子,可惜拿着唱歌当玩票
最能看得到未来的张敬轩,根基未稳,难以服众。。。
如今看来,港乐二字简直就是大写加粗的“尴尬”。遥想70年代歌神许冠杰和粤语教父顾嘉辉联手开创粤语流行歌坛之先河,经过几代音乐人的呕心运筹,终于让香港歌坛走向辉煌巅峰。盛极必衰的道理人人都懂,如今大势已去,这场落幕来得让人有些措手不及。
作为见证香港乐坛兴衰的四大颁奖礼,起初都是抱着“以推动粤语歌坛发展为己任”的宗旨创办。论资排辈,顺序依次为:十大中文金曲颁奖典礼、十大劲歌金曲颁奖典礼、叱咤乐坛流行榜颁奖典礼、新城劲爆颁奖典礼。
接下来,小强就先细数一下四大音乐颁奖礼典礼的历史沿革和沉疴积弊,从中探究一下港乐的光环是如何消退的。
新城劲爆颁奖礼
新城劲爆颁奖礼创办于2000年,基本上是以新城电台每周的“新城劲爆流行榜”中,各首上榜歌曲的流行程度作为依据,颁奖礼则是一年一度的总结。
有人戏言新城劲爆颁奖礼的主题是“皆大欢喜”,从最初的53个奖项暴增到如今接近200个的奖项,有时一个奖项还要摊派给多位歌手,奖杯数量远远超过获奖歌手人数。一度以“香港格莱美”自居的新城劲爆颁奖礼,如今沦为笑柄,成了音乐圈里人人皆知的猪肉奖项。
叱咤乐坛流行榜颁奖礼
叱咤乐坛流行榜颁礼由香港商业电台创办于1988年,叱咤每年会颁出大约30-40个奖项,通过电台歌曲播放率评选出的“专业推介”,和乐迷投票选出的“我最喜爱”两大单元组成。
叱咤乐坛流行榜颁礼评审准则的透明度相对比较高,在四大颁奖礼中相对比较“良心”。叱咤还一直秉承着让每位获奖歌手,都完整演唱一首代表作的传统,以示对音乐人的尊重,这一点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由于叱咤立足年轻听众,音乐口味偏好独特,所以也被部分乐迷视为“小圈子游戏”。再者,由于商台高层和环球唱片关系密切,香港“环球帮”艺人横扫叱咤奖项的情况也屡见不鲜,不免让人疑心两大势力“暗通曲款”。
十大劲歌金曲颁奖礼
劲歌金曲颁奖典礼由TVB创办于1983年,八九十年代在劲歌金曲颁奖礼上拿走最受欢迎男女歌星奖的歌手,都会被视为香港乐坛的天王天后,十首金曲也被视为当年的流行指标,由此可见劲歌金曲颁奖礼的地位。
TVB实力雄厚、树大根深,曾经把劲歌颁奖打造成万人空巷的娱乐盛典,但因为评选机制的不透明,也屡遭诟病。80年代乐坛两大顶级争霸现象,TVB都有“拉偏架”的嫌疑:
1989年陈慧娴挑战梅艳芳的天后霸主地位的“千夕之争”中,陈慧娴的《千千阙歌》和梅艳芳的《夕阳之歌》展开对决,但因为梅艳芳是TVB“自家人”,最终胜出。这也导致两大天后不久之后相继退出乐坛。
新世纪过后,老牌天王天后们纷纷退出颁奖礼之后,TVB一度和四大唱片公司(环球、华纳、Sony、EMI),因为歌曲版税问题展开“撕逼大战”,双方互相封杀。如今的劲歌颁奖礼更像是一部TVB“自产自销”的台庆晚会。
十大中文金曲颁奖礼
1978年开始举行的十大中文金曲,是香港历史最悠久最具影响力的乐坛颁奖礼。奖项由歌迷和专业音乐团体投票产生,除了得奖歌手外,每首十大中文金曲的作曲、填词人均有份得奖,这是十大中文金曲的特色。
港乐教父顾嘉辉曾经说过,“十大中文金曲评选具有真正的领导乐坛的地位”。所以这个奖项的评选结果往往趋于严肃保守、不会有太大惊喜,领奖的歌手多数成名较久、声名已盛。
随着港乐“寒潮”的到来,十大中文金曲开始引入内地及台湾歌手,把10首金曲扩展为12首,意在宣示“有容乃大”的器量,但十大中文金曲却做了一件最没有“器量”的事情。
十大中文金曲颁发的最高荣誉大奖“金针奖”,堪称香港流行乐坛的至尊荣誉,殿堂级的流行歌手许冠杰、罗文、谭咏麟、梅艳芳、张国荣都拿到了金针奖,四大天王中目前只有歌神张学友1人获此殊荣。
环境因素
诚然,在2000年之后的互联网大潮,把整个华语乐坛的唱片产业冲击到几近崩盘,但艺人的经济市场直到今天都保持繁盛,一如春天,可见港乐衰退并不能简单的归咎于大环境。
任何的衰败和腐烂都是先从里面开始的,那我们就先在粤语歌坛的内部找找原因。最显而易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今的粤语歌,没有以前那么打动人了,很难再唱到人心里去了。
深究一下,就是现在香港的音乐产业,在词曲精度、唱片制作、歌手定位上,都缺乏深度的提高,尤其是如今歌迷和听众的耳朵都变“刁”了,但是这个产业却拿着流水线下来的东西“喂”给听众。
所以说港乐衰退,不是单单体现在几个歌手的音乐素养上,而是整个产业链都掉了链子!
对于香港这个位置和地位都极为复杂的岛城,大环境的影响又不得不提。套用一句老得掉牙,但又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黄霑曾经在他那篇著名的博士论文中归结到:
“香港流行音乐能在海峡两岸畅销,最大原因拜香港的自由之赐。80年代之前,香港是两岸三地最开放的,台湾不及,中国内陆更不及。然后随着台湾开放,大陆开放,三地自由差距,越来越少,香港歌曲的吃香程度便相应减少”
香港乐坛作为文化、娱乐产业中的一面旗帜,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之高的的成就,当然是仰仗香港经济的腾飞。上个世纪50年代起,各个行业的大批落难人才聚拢到这里,倚靠便捷的地缘优势和兼容并蓄的政策,稳稳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码头经济和金融业支撑起了“亚洲四小龙”的称号。
一定程度上,传承千年的中国文化,得以在这片曾被称为“文化荒漠”的弹丸之地短暂续命。但是随着内地开放政策的加深,香港赖以支撑的优势也逐渐凸显短板。直到97回归、北京入世,早前积累的优势如今荡然无存,根基不稳,高高在上的“上层建筑”代表——香港歌坛,同时还面临着互联网凛冽寒风的冲击,陷入风雨飘摇也就成了必然之势。
各位觉得呢?
小强欢迎大家在文章下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