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钧甯“被台独”事件并不单纯,值得深究

张钧甯“被台独”事件并不单纯,值得深究

环球时报 港台女星 2021-09-07 21:00:57 469

近日,活跃在大陆的台湾演员张钧甯被扒出,在十几年前的一篇论文将台湾称为“我国”,因此部分网民质疑张钧甯是“台独艺人”。张钧甯一方迅速出面澄清称,她没有“台独”立场,并且一直坚定地认同自己的中国人身份。随后,张钧甯转发该声明并再次强调“我不是台独”。这一风波在台海两岸制造出不小的舆论效应。联系到之前台湾艺人徐熙娣(小S)在社交媒体称奥运会中国台北队选手为“国手”引起的类似争议,这类现象并不单纯,值得深究。


张钧甯工作室发表声明澄清


随着两岸交流往来扩大与深化,特别是信息技术和媒体传播力的发展,岛内一些在大陆发展的公众人物关于两岸关系的立场、观点越来越受到大陆社会和网民的关注。这是一种自然的现象,特别是在2016年民进党再度执政以后不断挑衅大陆、升高两岸对抗的背景下,大陆网民对“台独”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大陆的立场十分明确,欢迎广大台湾同胞在大陆投资兴业,但绝对不允许任何人一边在大陆赚钱,一边支持“台独”和破坏两岸关系。逻辑很简单,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不管遭遇多少干扰阻碍,两岸同胞交流合作不能停、不能断、不能少;但“台独”是历史逆流,是绝路,广大台湾同胞都要认清“台独”只会给台湾带来深重祸害。


类似张钧甯风波的屡屡发生,显示在两岸对立不断上升的形势当中,“台独”所引发的舆论场及其背后的较量日益复杂。


自从“台独”分裂运动在台湾岛内滋生、发展以来,伴随民进党两度上台执政,台湾社会出现各式各样的“台独”思潮、主张,其核心是反对“台湾是中国一部分”,拒绝“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激进的则声称要“修宪”将“国家正常化”或“建立台湾国”。这些“台独”谬论是祖国统一的障碍,民进党、“时代力量”和“急独”组织团体和人士是其代表。它们是大陆“反独”“遏独”的主要对象。


在台湾执政当局长期“去中国化”教育和施政过程中,岛内年轻世代“台湾主体意识”增强,部分人身份认同上“台湾化”。长期跟踪研究岛内民众“台湾人/中国人认同趋势”的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今年7月的民调显示,63.3%的受访者自认为是“台湾人”,31.4%的受访者自认为“既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上述民调还包括,受访者中倾向“独立”的比例为27.5%,主张“尽快独立”的比例为5.7%,加在一起为33.2%。这是台湾民众特别年轻群体的成长环境,也是两岸交流认知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从中可以看出,“台湾人”认同并不能简单等同于“台独”。一些在台湾出生成长、在大陆就业发展的艺人,应该尊重大陆同胞“反对台独、追求统一”的民意,在涉及到民族尊严、祖国统一和两岸关系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谨言慎行。大陆网民对台湾艺人的评断应基于长期实事求是的观察,注意将台湾艺人“爱乡爱土”的“台湾意识”与那些分裂祖国的“台独意识”区分开来,注意将台湾艺人一时一刻的语言表述与长期一贯的立场表现区分起来,精准辨识出形形色色的“台独”及其代理人,对他们形成强大震慑的民意压力。


面对舆论旋涡,小S表明“我不是‘台独’”,张钧甯表示“无‘台独’立场,坚定地认同自己的中国人身份”,无疑是其对两岸关系立场的一种表达和澄清。引人思考的问题是,两起事件为何引发巨大的舆论场甚至是政治效应。从结构上看,真正的始作俑者是,民进党执政以来以“谋独拒统”掀动两岸民意尖锐对抗,使得复杂多样的涉两岸关系言论更容易在网络空间上一触即发,蔓延形成两岸舆情事态。从事件上看也不单纯,不能排除民进党和“台独”势力在网络空间蓄意制造事端,升高两岸民众对立,恶化两岸关系,谋取“台独”利益。张钧甯事件发生后,岛内“台独”势力、绿媒、网军快速出来渲染和围攻,把张的声明贴上“亲中”、“投共”标签。其目的是拉升大陆与台湾民众相互怀疑乃至仇视,在岛内打击“两岸族”,为其自身的“台独”政策寻找借口。从这个角度看,大陆网友出征“遏独”也要有警惕之心,分清事件态势,更精准地辨识和打击“台独”活动,避免扩大化,决不能被对手带乱节奏。



作者:汪曙申/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

了解《环球时报》的三观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or回到文章顶部,点击环球时报 (微信公众号ID:hqsbwx)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