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的“下只角”讲起)
这个地方,叫下只角(wu zi gao),准确地对应到今天的道路上,这里是现在的苏州河以北,闸北和杨浦、普陀等等一大片地方,画面里你看到的是一大群逃难而来到这里的江北和淮北的流民。
在上海话里管苏北地区人的歧视说法叫“刚波宁”,叫苏北狗。管安徽人叫他们“wuhui宁”,有些地方的歧视性说法叫他们“侉子”,后来电脑输入法兴起了,管他们打出来写作“白完”,白完,合在一起是安徽省的简称:皖。
这些是船民,他们的吃喝拉撒都在船上,在这个年代,他们是没有正式身份、没有住所,也没有财产的流民。
这里是陕西西安,画面中这一片叫道北,当然,这是电视剧《道北人》中的画面,但拍摄确实是在当地。道北,指的是陇海线火车道以北,是河南逃难来的移民的聚居地。
西安有一个对河南人比较歧视的词,河南蛋。一般人把这个蛋字写作鸡蛋的蛋。稍微上了一点年纪的人,把这个字写作扁担的担。顾名思义,一群挑着扁担从河南来的穷光蛋。
我想许多人小时候对苏北人,苏北话的第一印象是这个,(电视剧《上错花轿嫁对郎》第二集),在看《上错花轿嫁对郎》的时候我是一点没想到口音问题背后其实是这样一回事,
说到歧视,大家都会想到地图炮,都会想到一系列的迷惑新闻。比方说过去的2023年,我们就见识了好几个迷惑新闻。比方说某地某个音乐节上的大规模盗窃,某个地方堂而皇之偷玉米那事儿,比方说有人说XXX是井盖大省。甚至于还有一些我们看上去仿佛突然回到了原始社会中的事件,比如说众所周知的把女人捆到墙上生娃的事,我们在这一系列事情之中本不想去多想所谓的地域歧视,但是有些时候发生的新闻又往往不得不令人侧目,这是因为什么呢?
实话实说,这一切都和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有关。历朝历代以来,黄河和淮河流域的泛滥作为一个国家治国理政的头等考验,影响了多年以来封建王朝的国家决策和国力。
长久以来呢,中国的政治中心在陕西,河南,杭州,南京和北京这样地图上的一个三角范围内波动,而为了政治中心的需要,这个国家发展这个国家去发展经济的经济中心也会跟着进行调整它的侧重点。于是我们会发现,这样造就了许多地方它地方本身的地方,政治经济利益和国家的核心利益,这二者之间有着不一致的地方,通常来说政治中心会要求地方经济发展服从于整个国家的利益,因为只有整个国家的利益得到了保证,它才能够让地方得到更好的发展。但是在某些地方上,在某些时间上,这对于地方来说不一定有利。
大家好,我是猫猫,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淮北。
(淮北:一个复杂的活标本)
说起淮北,我们不得不提起一本书,这是一本历史地理著作,《被牺牲的局部: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研究,1680~1949.》他是南京大学历史系的马俊亚老师,给我们留下的一份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献。在这里他给我们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地方社会在中央政府基于政治权力的实际运作之下,是怎么从一个鱼米之乡变成了个穷乡僻壤的地方。而封建王朝之中,所谓顾全大局思维制定下的政策又会对一个地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怎么样的影响?
淮北乃至于整个黄泛区从明清两代以来,受到的上述这样的影响特别巨大,而他所受到的灾祸往往是明清以来400年间一系列大局政策导致的局部牺牲。而这是皇权塑造下的人祸。
作者开篇就说世界上没有哪条大河像淮河那样,被一条更大的河流蹂躏了近千年,最后竟被拦腰截去了整个下游;中国没有哪个地方像淮北那样,被最高决策者作为“局部利益”,为顾全“大局”而牺牲了数百年;历史上没有哪个群体像淮北人那样,从慷慨悲歌、问鼎逐鹿的社稷栋梁,沦为被人贬讥为“啙窳偷生”“泼妇刁民”之辈!
那么它的变化是怎样的呢?我们首先要看的是明清时期淮北发生了怎样的地理变化。明清时期的淮北包含苏皖鲁豫4个省所辖八府40多个县,是政治中心北京和经济中心江浙之间的这样一个边缘的地带。这一片广义上来说都处于黄河的冲积扇平原上。甚至于几乎整个东部平原都是由黄河的三角洲冲积扇一步一步冲击出来的。所以这样一条易于泛滥的黄河从这里流过去,也就让淮北担上了沉重的自然包袱。而先秦两汉时期根本不存在的,京杭大运河后来也流过了这里。京杭大运河这是一条沟通了南北两大政治中心的运河,让我们刚才说到的黄河的泛滥,给农民们带来的压力直接变成了灾难。
为什么呢?第1点因为要保漕运。保证大运河的漕运和保护经济地区,也就是整个海河流域的安全。从近代开始,中央政府就开始有意识地加固,加高黄河北岸的堤坝一旦黄河发生了决堤事件,尽量让决堤的洪水流向南岸。同时又因为淮南的地方,也就是整个的江浙一带是整个国家财税赋税的重中之重。所以家在这二者之间的淮北,就成了理所当然的黄泛区。甚至于可以说“河南、徐、邳、海、沭地区的水患是朝廷有意加强的”
横向来看黄河的水泛灾害,形成的是有如横条状的三片区域。而竖向贯穿其中的则是京杭大运河。明清两代都把京杭大运河的漕运,也就是它的通航作为治国理政的重中之重。所以为了维护运河的正常通行,为了让江南的财米能够不断运送到北京,保证运河正常通行就成了沿途水土治理的首要目标。
这两代朝廷需要的是什么呢?需要的是从南方源源不断地榨取供应整个封建王朝中心所用的财富,而这一切并不是为了发展当地以及沿途的经济。在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高家堰的修筑和洪泽湖的不断蓄水。
关于洪泽湖b站上的视频已经有很多了。我这里主要聊一聊高家堰。
(高家堰:一边水乡泽国 一边安然无恙?)
宋绍熙五年也就是公元1194年黄河在河南新乡阳武这个地方决口了。阳武,提到这个地方大家不熟悉,我再提一个名字,博浪沙,对了,就是当年张良拿着大铁锤准备刺杀秦始皇的地方。而这个决口就有如当年张良刺杀秦始皇一样,阴差阳错地造就了后来的历史。
决口之后的黄河在梁山坡分成了南北两支,南边这一道直接灌入了淮河,而这就是以后历朝历代的黄河改道这样一个重大灾难的源头,史称黄河夺淮。因为黄河的水比淮河的水的水位是要高的,于是黄河的水进入了淮河之后,他就把淮河的河道彻底地充盈了。而这一段淮河的流速会放低,流量会增加,水位会抬高。甚至会倒流。最终大家在地图上看到的这一片大小胡哨的洼地连成了一片,汇聚了这么一个沼泽一样的湖泊。
问题在于这个过程之中,这一片的大地上始终是有大量的人在聚居的。尤其在于更东边的京杭大运河担负了南北之间经济的动脉的重任。
在地图上大家可以看到,一旦他从淮河的决口洪水溢出去之后,就即将面对的是京杭大运河。而一旦这一片发了洪水,那么你的漕运会停你南北之间的经济通路会停,北方的皇帝吃不到粮食,那就是天大的事情。所以封建王朝一定得保证京杭大运河的正常运行。如何保证呢?那么就是把这样一个有可能发生的风险和经济命脉之间用一堵人为的墙隔开,这就是高家堰。
高家堰又称洪泽湖大堤,大家在地图上可以看到它在整个京杭大运河的西边。将洪泽湖和运河分割成截然不同的两方面。这个地方呢,北起江苏淮安市淮阴区马头镇里运口,南到盱眙县大张庄。全长67.25千米。
明万历6年,1578年,当时的河道总督潘季驯担负起了治理黄河和大运河的重任,他为了保证漕运的畅通,于是实施“蓄清、刷黄、济运”的治河方略。他主张与其让这样自由泛滥,不如把它管起来,干脆,直接将它和运河隔开。
你不是经常在这积水吗?你不是经常在这造成大片大片的水灾吗?你不是在这个地方经常危害我京杭大运河的运行吗?我拿堵墙把你堵住嘛。墙的西边水乡泽国,墙的东边安然无恙。
而这堵墙就是我们今天提到的高家堰大堤。筑起了这个大堤之后,水位提升了,保证了运河的安全,顺带还能够借助提升的水位,将黄河里的泥沙进行冲刷。这在当下看来其实是一个非常不错,一举多得的办法也很科学。于是聚集起来的这一大片水域,就是现在的洪泽湖。
但他没有想到的问题在于。黄河流经了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区域,所以它携带了大量的泥沙,这些泥沙就冲进了洪泽湖里。于是洪泽湖的水位不断抬高。人们怕他溢出啊,所以在附近的堤坝是越修越高,最终洪泽湖形成了一个比地面还要高的悬湖。而这一片进入洪泽湖的主要河道是多如牛毛。
就拿现在来说,主要河道就有淮河、漴潼河、濉(sui)河、安河和维桥河,次要一点的还有怀洪新河、池河、新汴河、徐洪河、老汴河、团结河和张福河。这个地方的注水量是很大的。于是我们刚刚说的安然无恙的高家宴以东,时时刻刻都担心了,这个比自己脑袋还高的湖,会发洪水,淹没了他们的庄稼,淹没了他们的土地。
你会发现,淮北这样一个自然环境下形成的绵密纷杂的水网聚集在这里,变成了一个巨大无比的洪水地雷。
大禹治水的故事,我们都知道洪水是要去疏导的,而不能去堵。一旦堵了代价是什么呢?水文环境会被你人为地破坏。今天不是这里涝灾了,明天就是那里决口了。而这些原本流淌在小河小溪和相对较大的河流之中的丰富的水资源,被这样聚集到一块成了地雷以后,它的水资源是没法好好利用的。当地原本的水稻种植,于是变成了旱地的种植。所以古语有云江淮熟,天下足,这事情在淮北成为历史。
淮北地区在唐代以前稻米种植也是非常发达的,但是因为这样水利设施的破坏淹没和背离了当地自然环境的建设。让农民从靠自己劳苦耕作吃饭变成了靠老天爷的脸色呀。冬天春天洪水少,降水也少,而是一到夏天秋天就经常会泛滥,所以农民经常只能种一季度的越冬的旱植作物。就比方说小麦。于是淮北的稻田是越来越少,我们今天看到了淮河以北是旱田,淮河以南是水田,这样一个看似是个天然分界线的印象,实际上来由并不久。
这里头还有一点特别搞笑。在明代的时候,为了保护泗州的明代祖陵,也就是朱元璋家族他们的祖坟,实际上是个衣冠冢,放任了洪水对于周边地区的淹没。当时的论调是“祖陵水患为第一义,次之运道,又次之民生”。好么?治水是这么治水的,为了保护衣冠冢,代价是国计民生。普通老百姓的生命,在这些皇族眼里成了危害他们利益的绊脚石。而这是皇冢附近几百里的百万民众所为了大局付出的代价。
然而别以为这样就完了,这种所谓的牺牲,不仅仅是当时所有,后世还延续了很长的时间。
(低端市场:牺牲的代价是什么呢?)
中国进入近代以来。漕运废弛。淮北这片地方刚刚脱离了保漕运这么一个重大的历史帽子。结果却发现自己被别的地方抛下了好几千年。为什么呢?因为江浙地区的农业比淮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早都不知道高了多少个数量级。长三角地区已经开始进入工业化进程了。而对于淮北这样一个刚刚复苏,农业发展处于一个很低的阶段的地方。你第一时间就会沦为江南地区的原材料资金和低端劳动力的市场。而这样的负面影响延续至今。
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一开始提到的上海的下只角,闸北杨浦普陀。这些地方清代以来的移民正是来源于淮北的灾民和逃荒者。而更有甚者,是1938年的花园口决堤。这个更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对局部的牺牲,为了保护所谓的抗战全局,就是要淹你。黄泛区淮北再一次成为国家政策和军事战略的牺牲品。西安的道北是怎么来的?不就是因为这件事情大量的黄河以南的受灾群众沿着陇海线一步一步走到西安来的吗?
看到这里。我想也能够回答我一开始的那个问题了。地域歧视,地图炮是怎么来的。来源往往在于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它被规划为被牺牲的局部。就拿明清两朝保漕保运来说。淮北地区的水利工程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当地民生和当地的经济发展,而是为了更好地榨取地方的利益。所以,在淮北兴建水利工程,越是要保证大运河沿线的畅通无阻,越是要保证大运河不受到黄河泛滥的影响。
这样的水利工程对于当地的百姓来说不是福音,而是长达数个世纪的灾难。而这样的灾难是由一道道圣旨一道道地方官员的命令颁布下来的。行政命令统治了整个社会的后果在于所有社会上的大大小小的力量。都会朝着行政权力大幅度地迈进。于是到了这里就变成了谁拳头大听谁的。最终打破的是当地原有的自然发展的自然和人文生产状况。繁荣远去。秩序沦陷,诞生了一个黑暗森林,人类重归低等生物的生存法则。
(那么,洪泽湖聚集起来产生了什么样的深层影响呢?敬请收看半卷猫猫的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