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路灯,在白天它可能没有多少存在感,但在晚上,它就能发挥大作用,为大家照亮回家路。
今年以来,满江街道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它们看起来像白天的路灯一样“不起眼”,却实实在在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我比较怕黑,以前早上送孩子上学要打手电,去朋友家玩回来晚了,要让朋友送到家门口。”满江街道西窑社区居民杨海明说着,抬手指了指一盏60W的LED,“现在好了,家门口就安装着一盏路灯。”
西窑社区有7个村组,常住人口4700多人,外来人口多,治安情况复杂。2009年,社区开展“门前一盏灯”明亮工程,在主次干道安装500多盏路灯,保障了居民的出行安全。因时间较长,这些路灯出现了老化的情况。
今年满江街道启动“雪亮工程”,在文华路周边及登龙新村周边昏暗巷道新装了60多盏路灯,不仅照亮了道路,也点亮了居民的心。
杨海明
现在巷子深处也有了路灯,到处亮堂堂的,晚上和白天一样,早出晚归再也不害怕了,满满的安全感。
“雪亮工程”不仅增加了居民的安全感,还给社区文明加了分。西窑社区党总支副书记赵锡锦坦言,以前巷道内照明情况不好,随地大小便和乱丢垃圾的情况突出,路灯点亮后,这种情况明显减少。
别看安装的只是一盏小小的路灯,它却一举多得点亮了文明。这一点让在社区工作12年的赵锡锦深有感触。
赵锡锦
基层工作以服务居民为主,这也启发我们,要想更好地服务大家,必须做好每一件小事,一件件的小事最终才能成为提升大家“幸福感”的大事。
“我们做过一个统计,2020年8月—2021年2月的立案数比2019年8月—2020年2月下降了21.4%。”在满江街道开发区派出所勤务指挥室,副所长黄晓峰点动鼠标,辖区内大街小巷的实时监控画面一一呈现在大屏幕上。
立案数的下降源于满江街道发生的另一个变化。去年8月3日,在大理市公安局和满江街道办的共同努力下,开发区派出所将研判室改造升级为勤务指挥室,接入满江街道各村居的513路视频监控,再加上原有的公安视频监控,视频监控达到1100余路,成为集指挥、分析、行动为一体的指挥室。
黄晓峰
视频监控资源整合后,城中村的巷道也实现了视频监控覆盖,不仅能全方位及时掌握辖区的情况,也可以有效威慑不法行为的发生,为快速有效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勤务指挥室建成后,开发区派出所辖区接警量、发案数明显下降,破案率明显提升,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小案、小事”得到快速、有效的解决。黄晓峰说:“前几天我们接到报警,帮助寻找两个离家出走的学生,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半个小时候就找到了这两个学生,速度比以前快了很多。”
赵龙香在文华路经营酒店近十年,得知酒店旁边的摄像头接入公安监控系统后,无形之中提升了安全感。她说:“现在到处是路灯和摄像头,不管多晚出去都很放心,很少听说谁家被偷了。”
满江街道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除了来自这些点点滴滴的变化,还来自几十年如一日的为民“守夜”。
“我晚上睡得晚,大家给我起了个绰号,叫我‘夜猫子’。”说这话的是张会龙,他睡得晚不是“夜生活”丰富,而是因为工作,一个月里他有半个月的时间上夜班,凌晨两点下班。
张会龙今年59岁,1993年在登龙社区(原登龙村)任联防队长,现在任满江街道办综合执法大队一中队队长,开启“夜间工作模式”已有28年。
张会龙
我们中队有8个人,主要负责街道的治安防控工作,大事小情都要管,既要管占道经营、乱停乱放,也要管邻里纠纷。工作时间也不是很固定,需要的时候不管白天黑夜都要顶上去,也有连续工作三天三夜的情况。
凌晨两点,当人们沉浸在梦乡的时候,张会龙才结束一天的工作,因此也有人称他们为“守夜人”。“‘守夜人’守的是什么,守的是大家的安全和安心。”张会龙笑着说,“这些年下来,养成了习惯,觉少,白天不觉得困,晚上更精神。”
富海路附近发生内涝,路上的窨井盖被冲走,为了途经车辆的安全,张会龙在水里站了一夜指挥交通;晚上吃烧烤的年轻人发生口角,为了防止发生纠纷,张会龙和同事把其中几个人护送到他们的住处才离开......工作多年来,张会龙也遇到过很多现在想起来仍然后背发凉的危险事,但每当再遇到危险的时候,还是向前冲。他说:“想不了那么多,这是我们的本职工作,一定要干好。”
眼看着就要退休,张会龙从没有过“刹车”的念头,用全部精力守好每一夜,换来群众的安全和安心。
记者:张辉
编辑:罗丹梨
值周:胡亚玲 吴志
主编:李胜
总编:汤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