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口误三连,还能吃主持人这碗饭吗?

朱丹口误三连,还能吃主持人这碗饭吗?

if爱与美好 内地女星 2019-12-05 08:19:44 465
前天晚上,#朱丹口误#冷不丁冲上了热搜,点进去一看,原来是因为她在一个重大时尚活动上,频频叫错人名。


把古力娜扎叫成迪丽热巴,对着林允喊允儿,为了救场,又故意把迪丽热巴叫成古力娜扎,口误连连引发巨大争议。


热评第一的态度是:这种操作恕我不能理解。


此事发生后,朱丹本人连发三条道歉微博,诚恳认错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懊恼。


舆论逐渐分成两派,有部分人觉得,主持人口误在所难免,正视错误,下次改进就行。

但有部分人开始质疑,朱丹真的适合吃主持人这碗饭吗?

理由是,除了这次失误,之前她在湖南卫视主持《中国最强音》的时候,还把短信通道念成老东家浙江卫视的,导致了重大播出事故。



if 姐无法给朱丹下定义,但要想判定一个人到底适不适合吃某碗饭,这几个维度可以考量:

一是除了失误,工作是否还有其他亮点。

毫无疑问,朱丹是有的。

作为主持人来说,朱丹的成绩与实力有目共睹。


之前和华少搭档《我爱记歌词》,凭借两人的默契配合,让这档节目爆火成为浙江卫视王牌节目,朱丹也成为浙江卫视的“主持一姐”。


救场时刻也不少。


之前在爱奇艺尖叫之夜,朱丹邀请唐嫣分享下婚后的甜蜜,但唐嫣走得太快,且一开始没有听到主持人叫她,所以只回头笑了下就直接下台了。


朱丹的圆场还是很得体的:唐嫣的笑容绽放出了婚后的甜蜜。


二是在这一领域是否愿意投注足够多的时间。

朱丹在事业发展前几年,在事业上花的时间可不少。

她的工作时间是一个月 30 天,一天 16 个小时。

一个星期有四档节目,平均每分钟说话的字数是 300 到 350。


在《做家务的男人》里,她坦言在浙江卫视工作期间工作强度非常大,每天除了睡觉之外,几乎都是在舞台上。



2012 年,她因为光脚主持引发热议。

而实际情况是,当天晚上她 39 度高烧不退,不间断地录了 5 个小时,为防止自己晕倒,才选择在录制间隙,用皮肤直接触地面的方法来降温。


因为够拼,她被封为“主持界的拼命三娘”。


正是这些年打下的根基,积累的丰富经验,才让她有资格站上大舞台,主持大型晚会。


三是自己是不是真的热爱。


朱丹学的是播音主持专业,所以当主持人算是对口,但演戏,真是半路出家。

可因为热爱,依旧能支撑她吃这碗饭。


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是朱丹十分热爱演戏,她说:现在看到演戏的通告表就兴奋,看剧本都可以不睡觉。
 


提起演戏的朱丹,眼里全是光,她说,演戏是上帝为她开的一扇窗。
 


2013 年,拍摄《绣春刀》,打戏很多,对于她来说,非常吃力。


朱丹发现自己总是练不好动作,便开始死磕,一遍一遍地试。武术指导都看累了,说,“丹姐,你歇歇吧。”


但她只有一句:“不行,再试一次!”



在演戏这块上,比起她老公或是其他专业演员,朱丹确实算不上老天爷赏饭吃的那一挂,但热爱所带来的付出,依旧可以让她在这个领域取得自己的成就,依然可以选择吃这碗饭。

当然,if 姐说这么多,绝不是替朱丹“洗白”,而是她身上投射出了很多我们普通职场人会面临的焦虑。

事业发展正顺时,突然遭遇重创;
职业生涯里屡屡犯错,对自我能力产生极大怀疑;
遇到了自己并不那么擅长,但真心热爱的事情,不知道要不要坚持;

于是总忍不住问完苍天问大地我到底适不适合吃这碗饭?



《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与智联招聘的一项联合调查结果显示,职场人越年轻越焦虑,最焦虑的是 90 后,占比 54%。


而且据调查,“加班焦虑”占比 85%,“晋升焦虑”占比 61%。

对未来方向的迷茫,自我职业规划不清晰导致的心慌,一旦没有得到妥善处理,便会成为你职业生涯发展前进的绊脚石。


if 姐公司也有很多人,曾经怀疑过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吃这碗饭,不知道自己坚持的理想是否正确,但后来,都凭借自己的能力将其化解了。


如今,她们找到了自己的热爱,边“享受”,边赚钱,边成长。

马上年底了,很多人都在寻思着跳槽或是转行,今天,if 姐将她们的经验分享出来,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工作半年

新人的自我否定与自我怀疑如何克服?

大家好,我是 cj,作为一个实习了 7 个月,现在正式工作了半年的职场小白,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一度是我生活的常态。

实习的时候,工作环境轻松,简直是如鱼得水,但来了 if 之后,才知道什么是高标准严要求,公司随便拎一个人出来都很“能打”,实力强到让人害怕。


加上自己是 98 年的,无论是年龄还是经验,都觉得自己比别人弱,就特别希望能迎头赶上。

但在这个向别人看齐的过程中,我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简而言之:太难了!分分钟被虐哭!


一是因为自己肚子里没东西,遇到难的选题就不想动笔,会觉得特别丧。

二是没做过的事情,会有点害怕去做,但越害怕就越慢,越慢就越挨批,越挨批就越害怕,慢慢地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三是同样的工作,同事只要花两小时,我可能需要花一整天,一对比就觉得自己无比菜,特别难受。


哭过、崩溃过、想破罐子破摔过,可从没想过放弃,支撑我一直走下来的几点经验可以分享给大家。


首先,大方向要确定,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这个工作。

我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一直是建立在文字基础上的,所以无论多难,我都只是怀疑自己到底能不能把这件事做好,但从来没想过我要换跑道。

而且我知道自己喜欢那种有挑战性的工作,跟弹簧一样,压得越紧,弹得越高。



其次,哪里差就要多练哪里。

以前写稿慢,跟热点总是只能打酱油,但后来开始一有热点就跟,很锻炼我的写稿速度,而且比之前更有“沉浸式写稿”的状态。

在这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里,能明显感觉自己正变得越来越专业,让我像海绵一样疯狂汲取水分,很享受这种心境。


另外,正视自己的不足和心态良好,并不冲突。

我最好的一点就是心态好,知道自己是菜鸟但我不想做菜鸟,所以我能虚心的接受建议和意见,然后去内化变成自己的东西。

过程不是很轻松,但我每次都用鲁迅来鼓励自己,他弃医从文,说明只要肯练习、肯用心,大家都能行。

同时,我也清楚地知道,遭遇难题和挫折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在这个过程里,没必要因为现在做得还不够好,就急于否定自己。

雍哥之前就说过,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经常性地感觉特别有挫败感,情绪容易崩溃,其实跟外界环境或是给你的压力大小没有太大关系,而是因为你的自我认可本身就不够强。

这就需要你不断进行自我训练,让内心成长起来。在上一篇职场分享文里遇到林心如式员工,难怪刘涛会崩溃),小 di 就分享了自己通过写周报,将自己的成长书面化,来不断给自己鼓励,让自己在往上“爬坡”的过程中,还能保持坚定。


而且还有一点特别需要注意,作为职场新人,很多人会特别想要得到同事、领导的鼓励,但问题是,要想得到这些,你首先得真干出点儿值得鼓励的事,或者比之前有肉眼可见的进步。

要是这些都没有,只是情绪不好就非得让人安慰鼓励,这也是不合理的,毕竟职场不是学校。


最后,一定要及时寻求帮助。

首先是领导们给了我很大的信心。

if 姐和我说,一直以来她的职业规划都很清晰,投射到我身上,我觉得自己哪怕没有长期规划,短期目标是一定要有的。

雍哥给我最大的帮助,就是让我学会总结自己,然后坚持进步,每次我的问题她都会一一指出,然后我仔细分析不足,内化之后真的有一次比一次好。


其次,前辈的帮助也是我前进的动力。


我的同桌是比我经验丰富的前辈,而且也很聊得来,有的时候我遇到压力会很烦闷跟她吐槽,她能立马 get 到我的点,开几句玩笑把烦恼掀篇儿。

有时候也会遇到不能轻松解决的挫折,她也能跟我保持同一频道,化身知心姐姐给我力量。


有一次因为自己写稿没有太大的突破,自我否定感特别强,然后凌晨都睡不着,就给她发消息求安慰,她就和我说:先睡,明天请你吃饭给你鼓励。


总之,内化不了的情绪,一定要及时寻求外界帮助,避免造成一些更严重的情绪问题。

 
工作十年

不是“天选之女”,依旧能过好这一生

虽然我工作十年了,但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我一直都觉得自己不是吃这碗饭的人。

很多人会觉得,一定要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足够坚定,或是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百分百的认可,才能在职场上顺风顺水。

但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只要工作中有你享受的部分,且能坚定地做下去,那就一定能取得一些成就,没必要花时间去纠结到底适不适合。


我一直以来都是走一步看一步,在实践中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总结下来有这几点可以和大家分享:

一、不要被长远的规划禁锢住前行的脚步。

因为世界变化太快,长远的规划有时候看起来不太靠谱。

比如我刚入行的时候,职业规划是 30 岁时做到杂志主编,但是在 27 岁时有一次机会跳到杂志,发现杂志完全跟我想的不一样。


杂志的工作模式在当时已经很固定化了,工作熟悉后相对缺乏挑战性和自我发挥的空间,换言之就是适合养老,年轻人一旦进去,职业生涯也算是终结了一半。

所以即便我规划是要去杂志工作,但最终有机会也没去。

这种情况投射到家庭与事业的平衡上也是如此。

我读大学的时候计划一毕业就结婚生子,30 岁以后就不工作了,工作了几年觉得 40 岁以后就不工作了。

但后来我会发现,当我经历得越多,心智越成熟,那些五年前或十年前做的规划,看上去就不太可行了。

所以说,长期规划其实也会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如果被死板的长远规划禁锢住,很容易就错失机会,或者让你做出错误的判断。

二、长远规划不靠谱,但短期规划一定要有,而且需要及时抓住机会。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个很小的私人工作室做美容编辑,当时只是把这里当成一个跳板,内心规划是短期先做着,有机会就跳去大公司。

所以我按照这个短期目标,一直在寻找机会,但当时我也没有划水,而是努力学习业务需要的知识,认真做好事情,这点后面会讲到。

后来在一次活动中,认识了一个大公司的编辑,我就一直问她要不要招人,特别努力地争取,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进了。

事实证明,那是我事业的转折点。

 
三、逼自己走出舒适区,同时找到这份工作中适合自己的部分。

我觉得自己不算最适合吃这碗饭,并不代表我不想吃这碗饭,所以对待自己的工作,我还是投入了百分百的热情。

比如我会逼着自己走出舒适区,同时找到这份工作中适合自己的部分。

我有严重的社交恐惧,参加活动的时候最怕跟陌生人 social,但是有很多不得不 social 的场合,就逼着自己说话。

后来找到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那就是做活动,所以工作重点放在做活动上,这样下来,快乐和享受的部分占工作的大多数,自然愿意一直做下去。


四、把基础的事情做好,多学技能才能不被淘汰。

正如雍哥之前分享的观点:职业道路上,天赋不那么重要,付出的时间最重要。

当你刚毕业,或是没什么经验的时候,不要总去想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吃这碗饭,而是把端在手里的碗先给拿稳了。

我之前一直做的是编辑,虽然自己不觉得最适合吃这碗饭,也没有百分百的热爱,但在当时我也并没有其他特别热爱的事情想要去做,所以还是认真把本职工作力求做到最好。

我的工作内容变化也挺多的,一开始我是美容编辑,后来领导让我管流量,所以还做了一段时间的情感编辑。

再后来因为公司需要,我还管微信组、做过销售,在这种内容变换中,我学习到了许许多多的技能。


短时间看可能没什么特别的,但最后你会发现:以前的一切,都在最高点汇合了。

正是有了之前的积累,让老板知道我靠谱,看到了我身上的一些潜质,当我提出要做活动的时候,老板还是同意让我去试试。

也是这次契机,让我找到了新的热情所在。

所以说,当你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就去向上要机会,机会是不可能给到你的,只有先沉下心来把手头工作做到足够好,面对老板给的任务不轻易拒绝,才有可能得到机会,也更不惧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



工作十几年

适合吃这碗饭,要怎么吃好?

我是个工作了十几年的财务,对于选择走财务这条路,我从来都没怀疑过,但我今天想通过自己的经历和大家分享:

十几年做同一种工作还激情满满,有哪些诀窍。

一、坚定地走一条路,才能越走越宽。

我年轻时候,特别想做销售,觉得销售能挣钱,而且当时自己性格也活泼,是做销售的料。

但比我更了解自己的父母,坚定地让我选择做财务,因为稳定,且能学到真本事。他们认为,我虽然活泼,但沟通能力稍有欠缺,做销售可能会比较吃力。

我身边人也这样劝我,权衡之下,我相信了她们的建议。


这么多年来,我都坚定地走这一条路,越走越发现,自己的性格确实更适合干这行,而且能从中获得成就感。

现在想想,多亏了这么多年的坚持,让我有了一技之长,而且以后真想做销售,依然可以去做,反而当初要是做了销售,可能就没法成为一名财务了。


所以说最开始觉得路很多,但只有坚定地走一条路,才能越走越宽。


二、跟对老板很重要。


来 if 之前,我十年只换了两份工作,上一份工作做了六年半。


在上一家单位,我完成了结婚、生孩子等人生大事,工作也十分稳定,按理说应该可以在那个单位养老了,但内心却十分失落。

因为身边有很多人都在飞速进步,但我工作环境里的那些人,都很安逸。

我们每天工作时间是早八点半到晚五点半,到点就下班,你要是加班十分钟,别人还会觉得你奇怪。

甚至五点二十大家就开始上卫生间,收拾东西准备走人。


这种日子过久了,自己挺害怕的,我完全不需要有想法,就像一颗螺丝钉,按部就班就可以了。

也只需要和固定的一些人打交道,六年,我只加了三十多个同事,由此可见我的交际圈多么狭窄。

但来了 if,进步飞速。

首先我学会了沟通。

在 if ,沟通能力非常重要。

作为财务,需要对接各个部门的人,如何让同事快速知道报销、审批、申请流程,如何与老板沟通对账,这些都是我来这之后才快速锻炼起来的技能。

如果自己心里明白,但完全说不清,就会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而且我们还经常有活动,需要对外沟通,如果无法和外部人员协调好,不仅有损公司形象,也会特别浪费时间。


其次,公司的高速发展也刺激我必须快速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作为一个老财务,会选择创业公司,选择 if,真不是因为钱,最主要的,是公司的企业文化和整体工作氛围非常感染我。


在之前的公司,也会害怕自己能力不行,想要进步成长,但都只是思想想进步,身体却没行动。

但现在,公司超速发展,完全超出我的发展速度,经验和能力有时跟不上,会发现自己需要学的东西太多了。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自己去提升自我,现在我的工作已经挺饱和了,但我还是会挤时间去上财务研修课,跟上公司发展的步伐。


最重要的,我增长了很多见识,知识面广了很多。

在 if,特别强调公司文化的认同感,为了更好地融入公司,我会去了解公司的各个业务,比如直播、微信、视频等。

在这个过程中,以前很少关注的时尚、美妆等领域,如今也都了解得不少。

而且作为一个 85 后,每天面对的都是 90、95后,觉得特别有激情。

尤其是大家总会有特别多的新鲜点子蹦出来,让人很惊喜,做同一件事,但是在不同的环境中做,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


最重要,我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

我一直都知道,自己会当一辈子事业女性,但在之前的公司,从没有想过晋升。

一是晋升的既得利益不太大,福利并没有增加多少,但却要耗费比当时多很多的精力和时间。二是晋升对我来说可有可无,我并没有打算要在事业上有多大的成就。

但来了 if,老板要做行业第一,有很大的愿景,她的努力和付出你都看在眼里,同事们的拼搏热情时时能感受到,在这种环境下,我也不自觉想要往前奔。


现在就想要努力把工作做到极致,再谋求更好的职位或是发展前景,感觉像是回到了刚毕业时,干劲满满的状态。

三、只有真的行动起来,焦虑才会逐渐减少和降低。

还有很多人会问我,工作了这么多年,什么时候最焦虑,如何处理焦虑的情绪。

其实我觉得,焦虑感都是在行动中消失的。

在我过往的职业生涯里,碰到过很多这样的事,有些事情以前没做过,心里没底,或者以前做得不那么透,现在需要独立承担,就会很焦虑。


但现在基本不太会有这样的想法,因为就过往的经验来看,事情反正是要做的,与其花时间在那焦虑,还不如把手头的工作先做好。



看完三位 if 小姐姐的分享,其实不难发现,所谓的职场焦虑,或是自我怀疑,都是因为没有脚踏实地去行动,好高骛远导致心高气傲,无法沉下心来。

总结下来,无论你处于哪个职业阶段,要想减少焦虑,这三问请收好:

你是真心喜欢目前的工作吗?如果实在无法明确“真爱”,那这个方向是否你比较感兴趣?
你真的有认真把手头工作做到极致吗?
你做好终身学习,不断成长的准备了吗?

每个人可能都质疑过自己:我到底适不适合吃这碗饭。

凭借《地久天长》拿下金鸡奖最佳女主角的咏梅都曾表示过,有一段时间我不知道怎么坚持。

但正如她所说,直到有一天我明白,我是爱电影的。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在她 49 岁这一年,柳暗花明又一村。

与其纠结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吃这碗饭,还不如先把手头的工作做到极致,适不适合,让时间给你答案。



 本文内容为 if 微信公众号原创


如果你喜欢 if 姐的文章,记得把姐微信标星哦!
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哦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