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君的成功转型,真的那么值得吹捧吗?

王传君的成功转型,真的那么值得吹捧吗?

日追 内地男星 2018-07-10 18:39:09 6

点 击 ↑ 蓝 字 关 注 我

虽然未曾谋面,但这里有你的影子


“他不是关谷神奇,他叫王传君”



截止今日,《我不是药神》的票房已高达15.9亿,豆瓣的评分也一直保持在9.0分。


徐峥作为监制兼主演,演技自然不用说,多年的演艺积累早就让徐峥有了自成一派的表演风格,这次更是拿出了影帝级的表演。


徐峥的演技被肯定那是理所当然的,但这部电影里最值得关注的演员,无疑是黄金配角王传君


让人不得不疑惑的是,从一个观众眼里的阳光大男孩,变成一个胡子拉渣不修边幅的"大叔",在王传君实现转型还不到的三年里,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01




九年前,他是《爱情公寓》里那个操着一口日普,分分钟就要"切腹自尽"的可爱男孩,给我们带来过欢笑,也让很多人记住了"关谷神奇"这四个字。



可是这一次,他套着过时不合体的邋遢西服,梳着油腻老气的猥琐发型。面色蜡黄,弓腰驼背,活脱脱的一个饱受白血病折磨,又充满活下去的卑微念头的小市民形象。



预告片公布的时候,吃瓜群众倒放了好几遍都没能认出来,评论区里一水儿的黑人问号脸:“影片里有王传君吗????”


等到正片上映,"吕受益"这个角色就像长在他身上似的,举手投足都是上海底层小市民最真实的情感流露。


他蹲在医药公司楼下的医闹人群外,三层口罩耷拉在油腻的下巴,手上的筷子扒着饭盒,一边吃着眼睛还不忘鸡贼地四处乱转;



他和徐峥饰演的神油店老板在小吃摊见面,一个晚上连续吃了44个包子,就为了表现一个穷困潦倒的病人对荤腥食物的本能渴望;



之后紧接着一场吃面的戏,为了呈现出那种对生活简单的满足,他断断续续又吃了5碗面,中途吐了三次;



随着吕受益的病情加重,他嫌自己不够瘦削,每天跳绳5000下减肥,到后来又增加到8000次,迅速减重20斤,一米九的小伙子硬是坳成了一副空架子;


到最后角色病入膏肓形容枯槁,他又提前两天两夜没睡觉,几乎不吃不喝把自己整个人虐得脱了相,才有了影片中吕受益临终前扎人肺腑的动人演绎。



有人说,演艺圈中从来不缺少认真敬业,刻苦磨炼演技的演员,凭什么王传君就能凭着一部电影脱颖而出?


或许就像金世佳说的那样,在这个圈子里选择做与不做什么,只是因为有“羞耻心”。





2




有人说,王传君奉献了职业生涯最炸裂的表演,拒绝《爱情公寓》大电影选择《药神》是他人生中最正确的选择。


对于《爱情公寓》,其实他的感情是有点复杂的。


他去大学校园推广《我不是药神》,在见面会上跟同学们唠嗑说你们都是看日剧韩剧美剧长大的吧,结果底下有很多同学说,我们是看爱情公寓长大的!


他只是摆摆手说,那个抄袭,别看了。


有粉丝骂他无耻,忘恩负义过河拆桥。可王传君自己很清楚,他是王传君,不是关谷神奇。


拍完《爱情公寓4》后,他陷入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迷茫期,一方面是爆红带来的“名利双收”,另一方面是自己内心的追求。


2015年,王传君接下了电视剧《大仙衙门》,这部没有激起丝毫水花的剧耗尽了他最后的耐心。



他告诉自己“再也不要接这样的戏了。”


果不其然,之后的几个月里没有一部戏找他。


他像一个失业的游民,不知道明天要去哪里落脚。银行账户里明明还揣着一百万,可他心里还是没来由觉得慌。


如果当演员常常身不由己,是不是做编剧,做导演会自由一些?茫然不知所措的王传君,随手报了个导演班。


“学点东西总没有错。”


但随之而来的9月,他的兄弟兼好友乔任梁离世,给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他碎碎念了一篇长文怀念故友,字字情真意切;


之后母亲也因病去世,他的世界一下子跌进万丈深渊。



生命与生命的碰撞总是直击心灵,事业和生活的重压接二连三,他反而更快地认清了自己。


人生在世,没有什么比活出自我更重要的了。


他卖掉了车子和房子,给自己的前半生划了一道杠,就此别过。


他蓄起了年少时不敢留的长发,穿上松垮的外套,一个人背着行囊去旅行,在异国的街道自己跟自己对话谈心。



他去日本找同样热爱表演的好朋友金世佳,跟他一起聊话剧聊角色,探讨什么是一个演员真正的坚守。



他遇到导演久保田哲史,学会怎样感知到爱和安全感;他到话剧工作坊免费帮别人读剧本,就为了接触到更多优质的好故事,距离真刀真枪的好表演更近一点。


扎扎实实沉淀下来磨炼自己的演技,日常无非读书,旅行,摄影,写日记,等待时机。




3




一年后,机会终于来了。


2016年,程耳导演的《罗曼蒂克消亡史》开机选角,他在同学杜江的推荐下去参选。


经纪人劝他捯饬一张精致有型的照片,他却随手把一张胡子拉碴眼神颓丧的直男自拍发了过去。



经历太多的粉饰和做作,他太清楚真实流露的气质有多可贵。


果然,程耳一下子就从花团锦簇的邮箱里看中了早已脱胎换骨的王传君。


他在电影里饰演一个上海滩无名喽喽,戏份不多,可但凡看过的人,几乎无一例外的对这个角色表以深刻。



干净利落的上海话,一个眼神,一个托帽的动作,一副轻斜的姿态,寥寥几笔,一个不苟言笑,圆滑世故的市井小喽喽形象便立起来了。


影片杀青时,他说,好好拍一部留得下来的片子,不是为了热闹请大家吐槽,而是希望每个人心底的罗曼蒂克永不消亡。


更像他在微博上说:“成为你自己想成为的,别成为他们所希望的。”



王传君变了,开始用好作品里的好角色赢得了观众的心。


可是冷静下来想想,寻求自我突破和转型,不应该是每一个演员成长路上的必经之路吗?


在演艺生涯中,这种从风格、演技到理解的转变,是很容易发生的。就像周迅曾在《表演者言》中说过的观点:因为年纪大了,看待角色才会更有深度。



但王传君又是因为什么让观众如获至宝,忍不住想要一吹再吹呢?可能并不是王传君本人,而是这种稀缺的现象。


转变、上进、突破,这些词语说得容易,如今真正愿意做的又有多少人呢?


放眼娱乐圈,三年五年的依旧在重复自己最拿手、也不用下功夫的东西,嘴上说着自己有“转型”、“用作品说话”的志向,身体却在捞金的老路上诚实得很,这样的明星不在少数。


可悲的是,王传君身上所体现的身为演员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本就应该是健康的常态吧。


只可惜,我们总是在不正常中找到一丝正常的气息后,恨不得将它捧上神坛,来发泄长久以来稀缺它而产生的苦恼。


87年版的《红楼梦》备受赞誉时,导演王扶林说过这样的一段话:


“我不觉得骄傲,因为我以为它只是中国电视剧的一个起点。没想到,它竟然是最后的巅峰。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


作为观众,我希望王传君并不是第一个享受这种热情的人,也不是最后一个。


插图 | 网络

音乐 | 张杰、张碧晨-只要平凡


往期精彩


“知道我要上北大,母亲跳河以死相逼”

《我不是药神》治的到底是什么病?

高考结束后,586对夫妻办理了离婚手续


- END -


长按下面识别二维码

“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

关注我,每日一篇深度好文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