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柳镇位于宁津县境北部偏东,北邻长官镇和张大庄乡,东邻杜集镇和柴胡店镇,南连宁津镇、时集镇,西接刘营伍乡,南距宁津县城1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北通京津,南到济南,省道临南路贯穿全境。
大柳镇位于宁津县城北10公里。据旧志记载,大柳镇原名青龙镇,现用名的由来与燕王朱棣有关。
据传,明靖难之役时,燕王朱棣率部队行至宁津一带,命部下将青壮男丁征集入伍,其他人等皆斩尽杀绝,杀害无辜百姓甚众。一日,大军行至古青龙镇,有一藏于荒草丛中的农妇被兵丁发现后,仓皇奔命。燕王见此女子怀抱一名八九岁男童,上齐其头,下及其膝,而手领着一名三四岁小儿,高仅及膝。其怀抱之童哭闹不止,并咬其肩,揪其发,妇人任其撕咬,愈抱愈紧。手领的小儿忽而跌倒,忽而爬起,尽其力挣扎,满身泥土仍追赶不及。
燕王大怒,刀指农妇而责曰:“汝贱妇,为何怀抱大童而手领小儿?”妇人战战兢兢答曰:“怀中所抱系我夫前妻所生,手领小儿是我亲生。亡母之子,吾不忍让其受委屈。”燕王感其义,曰:“本王念你在性命难保之时尚有此良苦善心,免你母子三人一死,速速回家去吧!”妇哭诉道:“而今兵荒马乱,纵大王饶过我等,回得家去也难免要做刀下之鬼,但求大王饶我大儿一条性命,我母子二人死而无怨。”燕王略一思忖,曰:“此地柳树甚多,汝回得家去可折一柳枝插于门上,本王保你全家性命无忧。”即令三军,凡遇门悬柳枝之户皆不得骚扰,违令者斩。
妇人念及乡情,回家后速将此事遍告乡邻,遂保全了全镇人的性命,也保住了青龙镇。为纪念此事,人们便把青龙镇更名为大柳镇,并沿用至今。
大柳镇北有古康王祠遗址。相传宋康王赵构被掠去金国,逃回时,遇一老者牵一马相赠,并告知此马可乘不可饮。康王乘此马来到大柳北湾,见马渴不止,遂入湾饮水,马即成泥,世传为“泥马渡康王”。故大柳镇原有康王祠,现仅存遗址。
大柳镇东有七间厅村,此地元初曾建有宁津邑长、诸路新军总管李世和之别廨。据古制,县衙为八间,别廨非正衙,故七间,后村名为七间厅。现仅存遗址。七间厅村南有李世和墓,其地原有华表及石猪、石羊、石象和墓碑等遗物。宁津、盐山二县达鲁花赤兼诸色人匠李世安墓,冶铁总管李世宁墓也在七间厅村。李氏系蒙古族人,原姓蒲察氏,“李世和”是其汉名。李家后人曾在七间厅村居住。
庞家寺汉墓位于大柳镇西庞家寺村东南。据考古专家鉴定,该墓为东汉早期墓葬,距今有2200多年。汉代陶楼于1978年在大柳镇庞家寺汉墓出土,属国家一级文物。陶楼高144厘米、长64厘米、宽36厘米,陶质为釉陶,但釉质较薄,多为灰绿色,上施云母粉末状物质,有光泽,颇为精致,其高度也创我国之最。
▲ 宁津陶楼
同期出土的随葬器还有陶方阙、陶磨、陶壶、陶灯、陶屋、陶炉、陶灶、陶狗、陶鸡、陶鸭等;灰陶类有朱雀、陶罐;银器有发钗、银圈;还有五铢钱和剪轮五铢钱800余枚。
李满村碧霞祠历史悠久,据传始建于唐朝,古称天仙圣母殿。清朝乾隆四十年(1775)重建,改名碧霞祠,光绪十六年(1890)扩建,有山门、钟楼、鼓楼、碧霞祠正殿和东西配殿、玉皇阁等,另有真武庙、普照寺等,为平原地区罕见的精美古建筑群。时香火甚旺,每逢农历四月十五和九月十五为庙会期。沧州、德州周围18县官民多来朝拜进香。时当地民间有“不去天津卫,也赶李满会”和“二州十八县,李满会上见”之说,可见其盛况空前。因每年赶庙会人数都达数万之众,据传庙会期间李满村周边的井水往往会被饮干。后来李满村碧霞祠毁于战火。1992年重建后,建有仿古建筑山门、钟楼、鼓楼、碧霞祠正殿、玉皇阁、普照寺等,雕梁画栋,气势恢宏。现每年春节前后及农历四月十五、九月十五庙会期间,前来朝拜进香和观光旅游者十余万人。
▲ 李满村碧霞祠
大柳镇是西汉名臣隽不疑故里。据清光绪《宁津县志》记载:“隽不疑墓在宁津城北十八里大柳镇北。”隽不疑曾做渤海郡文学,后官拜青州刺史和京兆尹等。他学识渊博,精明干练,深受汉武帝和汉昭帝器重。
汉昭帝即位时,齐孝王之孙刘泽勾结豪强谋反,被隽不疑发觉、逮捕,后认罪伏法。昭帝非常赏识,提升隽不疑为京兆尹。隽不疑常去各县巡查罪案,在其母亲的影响下,执法严厉却不残酷。隽不疑及其慈母的事迹被载入《中国人名大词典》。今大柳镇北有隽家坟,镇里仍居住有隽氏后人。
宁津名吃大柳面产于大柳镇。大柳面源于清朝乾隆年间,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其特点:细如粉丝,色如嫩柳,状如弓弦,滑爽可口,有“金丝缠碗”之称。面卤讲究,有传统面卤、海鲜面卤、肉卤、素卤、清真面卤等,另配有辣椒油、香醋、黄瓜丝、苦瓜丝、大蒜泥、香椿汁、火腿沫、芝麻盐等20多种配料佐餐。营养丰富,色香味美,老少皆宜,温食凉用,四季均可。大柳面这一美食,四乡闻名,已载入《德州风物志》《山东风物大全》和《中国土特产大全》等文献资料。
▲ 大柳面
大柳镇是德州市西瓜的主要生产基地,面积产量均居全市前列,生产的“京新”“华夏新红宝”西瓜品种在全国西瓜评比会上获得部优产品。大郭村的西瓜以甜度大、质地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