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媒体巨头网飞在狂砸了两个亿(3000万美元)运作经费后,终于如愿以偿地尝到了奥斯卡的滋味。而《罗马》本身成本只有1500万美元……美国影艺学院还是没能结束对外语片的歧视,虽然在提名片中是毫无争议的第一,这部墨西哥西语片在最佳影片的角逐中还是输给除故事和表演外略显平庸的《绿皮书》。但拿下最佳导演、最佳外语片、最佳摄影,又在奖项数量上逼平最佳影片,《罗马》已经取得了外语片在学院奖上史无前例的成功。
《罗马》剧照
本届奥斯卡比较惹眼的是几部以上世纪60、70年代为背景的片子,而他们的作者大都出生于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就化约成“生于1960”吧。那是童年真实却模糊的记忆,在大半生的思考后,在大半生的艺术训练和实践后,他们终于准备好了。这些片子在八部最佳影片提名中占了一半,最佳导演五人提名中占了三个,就连五个最佳外语片提名都有两席。
对美国人来说,60年代是越战和民权的年代。《绿皮书》真正的“幕后主使”是生于1959年的编剧和制片人Nick Vallelonga。他是片中主人公原型Tony Lip的儿子。其父于1962年左右陪伴LGBT黑人钢琴家DonShirley博士到种族隔离的南方巡演,充当司机和保镖。小Vallelonga的功力可能本来就不行,请的导演也没有什么出色的前作。影片总体比较平庸,但他用简单直白的叙事方式讲了一个学院偏爱的故事,又有莫滕森和阿里出色的表演,在无脑美国演员占大多数的投票群体中很占便宜。
《绿皮书》剧照
小Vallelonga的最佳原著剧本奖最让人笑掉大牙,有些学院成员可能至今都分不清“故事好”和“剧本好”的区别。背后的各种撕也让这部以基于真实故事为卖点的片子在可信度上大打折扣。Don Shirley和Tony Lip已经去世,但Shirley的家人指责该片是一部“谎言的交响曲”,夸大了Shirley的欧洲教育背景,也杜撰了他与黑人群体的疏离。饰演Shirley而获最佳男配角的阿里还致电其家人,以个人身份道了歉,并称片方并没有告诉他Shirley博士还有家属在。这段60年代的传奇,竟成了今天的一场是非。
《绿皮书》剧照
同样是美国种族题材,同样喜剧路线,生于1957年的美国黑人导演斯派克·李去年以《黑色党徒》(BlacKkKlansman)拿下戛纳评委会大奖,今年学院奖上该片获得最佳影片和导演等六项提名,并获得最佳原著剧本奖。这部诙谐的喜剧讲一个黑人警察在电话中假扮3K党同情者,并在犹太同事的帮助下混入其内部的故事。亮点是香港警匪片式的音乐使用和好莱坞优良(易懂)叙事传统的发扬。
《黑色党徒》剧照
《波西米亚狂想曲》拿下包括影帝在内的四个小金人,超过了《绿皮书》和《罗马》的获奖数。该片的拍摄可谓一波三折,项目从筹拍开始就多次流产,演员人选换了好几茬,好不容易开拍了导演不靠谱,都快拍完还被炒了。把影片从头跟到尾的只有生于1961年的制片人Graham King。他2007年就以西科塞斯翻拍的《无间道》拿过最佳影片奖。《波西米亚狂想曲》横贯整个70年代,直到80年代中期,而皇后乐队无疑是“生于1960”一代终身难忘的音乐。片中整段的演出场面可以说走到了传记片的极端,但对于这些老粉丝们来说,估计只是恰如其分。
《波西米亚狂想曲》剧照
帕夫利科夫斯基上次来奥斯卡就已经一鸣惊人,没有去过任何大电影节的《伊达》(2013)硬生生从呼声最高的俄国电影《利维坦》手中抢下了最佳外语片,而且还拿了个最佳摄影提名,对非好莱坞电影来说十分不易。这次更绝,《冷战》在戛纳拿下最佳导演后,奥斯卡上不但有情理之中的外语片、摄影提名,还让帕夫利科夫斯基拿到了最佳导演提名,对于外语片来说近乎是个奇迹。这部片子戛纳期间已被写烂,在这里只说一句:对于真正热爱电影的人,对影像对视听语言有执念的人,帕夫利科夫斯基的最近两部作品一定不能错过。
《冷战》剧照
本届奥斯卡真正的最佳影片是《罗马》,导演阿方索·卡隆(Alfonso Cuarón)1961年生于墨西哥城。这位墨西哥李安以西语电影起家后进军好莱坞,比安叔更“变本加厉”地连拍两部英文文学经典(伯内特《小公主》和狄更斯《远大前程》)来积累文化资本。成名后既有商业片《地心引力》(2013),又有艺术电影《人之子》(2006)。他的《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2004)常被刻薄的评论者看作该系列唯一有艺术成就的一部。
《地心引力》剧照
五年前的奥斯卡上,《地心引力》狂收七樽小金人,卡隆成为史上第一位获得最佳导演的拉美裔/人。在好莱坞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与戛纳掌门人福茂的一番私人对话深深刺激了他,让卡隆决定回到故乡,拍一部个人化的墨西哥电影。本来是钦定戛纳主竞赛的片子,却因为国际发行商网飞和法国院线协会的一场大撕而抱憾,具体细节三联纸刊在去年戛纳期间有过详细分析,不再赘述。最后渔翁得利的是威尼斯,连续第二年成了奥斯卡热门片的起跳板。
《罗马》剧照
片名“罗马”指墨西哥城的罗马街区(Colonia Roma),是卡隆童年居住的中产阶级社区。影片围绕墨西哥原住民裔的女佣Cleo和她的白人雇主一家展开,背景是政治动荡的70年代初。分崩离析的家庭和风雨飘摇的国家,与Cleo个人的幸与不幸纠缠在一起,从极度个人化的角度反应时代的激荡。导演在片尾字幕中把《罗马》献给了小时候带他的女佣Libo,即女主人公的原型。两者就连姓名简缩法都一样,Liboria和Cleodegaria都是从西语a结尾的女名简化成了o结尾,看似男名。
影片中有非常明显的时间线索,故事发生在1971和1972两年之间,是冷战中南美“肮脏战争”(La Guerra Sucia)在墨西哥的高潮。其中的暴动场面明显是1971年6月10日的圣体节大屠杀(La Masacre de Corpus Christi),一场由美国中情局支持的墨右翼政府对左翼学生运动的镇压,导致一百多人死亡。
《罗马》剧照
死伤人数与一些国家的类似事件相比并不骇人,但对此类运动的镇压一般都是为了驱散示威者,流血是手段不是目的。而在圣体节事件中,学生四散奔逃后,政府方居然沿街追杀,不但进入民宿和片中出现的商铺杀人,甚至追到了医院里。另一个小细节是,游行中镇压还未开始,旁观者说但愿学生们不要像“上次”一样受到血腥镇压,这里指的是1968年著名的特拉特洛尔科大屠杀(La Masacre de Tlatelolco),死了几百人。
《罗马》剧照
Cleo的意外怀孕,她孕检后在婴儿室外经历的地震,还有医院和胎死腹中——卡隆用一系列隐喻,把墨西哥民族命运中的伤疤轻轻揭开,没使多大劲就让人痛彻心扉。如果说家庭那条线是致敬一位广义上的“母亲”,那么社会背景的线索则是在书写“祖国”这位母亲的惆怅与血泪。
男性在片中则多少有些不堪。父亲出场时导演故意的渲染与人物nerd形象的反差,是解构父权的第一步。Cleo不负责任的男友Fermín则是对男性气质与暴力更为复杂的探索。他在与Cleo做爱后,裸身用挂浴帘的杆子为她表演了一场棍术,一身腱子肉在这场有些滑稽的戏里本应是爱欲的象征,但压抑的固定镜头和演员面部表情取消了一切肉欲。在屠杀中我们才发现,他是肮脏战争中臭名昭著的政府编外死亡部队(Escuadrones de la muerte)“雄鹰”(Los Halcones)的成员。讽刺的是,他曾对Cleo说自己小时候不学好,是习武让他走上了“正道”。后面观众才理解,所谓“正道”无非是被政府收编为打手,从小混混变成了国家恐怖主义的鹰犬。
《罗马》剧照
影片的视听语言和叙事节奏都堪称完美,但没有什么特别玄的地方,形式艺术上没有必要过度分析,用心感受即可。仅说两点,一是《罗马》片名当然也是致敬费里尼1972年的同名作品。卡隆的艺术电影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响非常深,而这是一个在风格上内部差别很大的流派,其真正统一的内核是与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关联。《罗马》是卡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符合了新现实主义全部教条的片子:反应下层生活、外景拍摄、业余演员、大时代小人物,获得奥斯卡影后提名的Yalitza Aparicio不但是第一次拍电影,之前甚至没有受过任何专业表演训练。
《罗马》剧照
《罗马》的影像十分特殊,有观众甚至表示有不适感。该片由卡隆自编自导自拍自剪,典型的回到自己回到根。去年戛纳前有好事者称影片由65毫米胶片拍摄,让人搞不明白网飞买的作品为什么要用胶片。后来发现其实是用了Arri Alexa65进行数码拍摄,这个机器型号是2014到2015年才推出的,一般是好莱坞拍大片用,资金比较充裕的艺术作品或中间电影只会在个别镜头中使用。卡隆是在用拍电影中最宏大场面的机器来拍一个小人物的私人故事,动荡的时代背景他也只在银幕上展现细节,那种个人的渺小感和社会事件的疏离感,与拍摄设备和拍摄对象的反差密不可分。
《罗马》剧照
黑人电影人已经可以用喜剧形式来表现60年代,欧洲的二战和冷战反思也进行到《冷战》的形式之美。卡隆却没有这样的自由。直到2001年,墨西哥总统一职才发生了政党轮换,30年前的那段历史才受到调查。但调查后只是国家承认了历史错误,并没有追究负责人的法律责任。那一年,卡隆的成名作《你妈妈也一样》上映,他童年目睹的惨案,才争取到一点小小的社会正义。
本届奥斯卡金像奖完整获奖名单
(向下滑动即可查看)
大家都在看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
【未来新工作】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周刊书店,购买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