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下午2点半,广州跑友小何的姐姐接到小何公司同事的紧急电话,电话那端传出了急促的声音:“小何跑清远马拉松住进ICU了,人已昏迷3小时,大小便失禁,随时有生命危险。”放下电话,小何的姐姐马上从广州赶到清远市人民医院。下午16点,姐姐终于在ICU病房看到了刚刚醒过来的小何,眼神迷离的他仍然无法与人交流。
从3月20日送往清远人民医院的ICU病房,到25日转入广州中山医院的ICU,小何已经在ICU病房里度过了一周的时间。年轻的小何只是这次清远马拉松的危重伤者之一,整场清远马拉松,一共出动救护车23次,送院救治17人,危重症5人,其中3人入住ICU,2人入住心内科。
被无数跑友奉为“健康鸦片”的马拉松竟然把小何这些崇尚运动的跑友推向了ICU。被清远市领导“点赞”的马拉松为何成了网友们的谈资和笑料?在风起云涌的马拉松热潮背后,为何乱象频出、悲剧不断,是组织保障不规范?医疗救援不到位?又或是跑友不懂量力而付出的沉重代价?
(一)“清马”始末:1.2万人次的乌龙闹剧
1.2万的数据最早来自于清远市卫计局负责人对救助情况总结时的采访。那么,这个1.2万的天文数字是如何得来的呢?李鹏说道:“本次马拉松一共有19个医疗点,每个医疗点都会对该站点的救助次数进行统计,每位跑友进入医疗站按摩、喷雾或者吊盐水等,医疗点就会统计一次,最后19个站点的数据相加才得到了1.2万这个数字。”
在1.2万次救助之中,有9838次救助是“肌肉痉挛”,据李鹏介绍,肌肉痉挛在马拉松之中是非常常见的,一名跑友在全程之中可能会多次出现痉挛的现象。李鹏还表示,一般在痉挛 缓解后,依然可以在关门时间内完成比赛的,救助人员不会直接劝退或带离跑道。
在传播之中,1.2万次救助的说法被理解成了“1.2万人受伤”,“近60%的参赛者受伤”。据主办方介绍,参赛者实际受伤的比例大概在10%-20%,稍高于平均水平但依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不过,主办方关于救助数字的解释似乎还不足以让所有跑友满意。清远春季雾气重,湿度大,并不宜在户外进行剧烈运动,闷热的环境下更易引发肌肉痉挛和晕倒等症状。
记者总结了2015年度广东省马拉松的赛事安排时间,除了该赛事公司承办的两家马拉松之外,深圳马拉松、广州马拉松、南山半程马拉松、欢乐跑中国、大鹏新年马拉松等几项主要的马拉松赛事都集中在11、12、1月的秋冬季举行。相较于北方的寒冷,南国广东气候宜人。而随着温度逐渐上升,国内举办马拉松的城市逐渐往北转移。清远马拉松的起跑时间似乎有待做详细的规划。
(二)一纸“健康证明”有多保险?
清远的跑友小何平时酷爱足球,也经常跑步,他的姐姐在得知弟弟跑步后被送进ICU病房之后,在微博上记录了自己的意外心情,“平时他踢球,也跑步,跑马拉松,怎么跑来ICU了。”
事实上,像小何这样平时爱好体育,身体素质较好的年轻跑友往往正是马拉松伤亡的多发人群。去年一年,国内马拉松一共发生了5例猝死事件,五名不幸的跑友都是身体素质不错的青壮年。
去年年初的香港马拉松上,一名24岁的香港科技大学毕业生首次参加十公里赛,在距离终点仅数百米时晕倒,最终不治身亡。10月25日,合肥马拉松,一名30岁的男子临近终点时突然晕厥,四肢着地,就此不起,扔下了刚刚怀孕的妻子。11月15日,江西上饶全国半程马拉松赛中,一名20岁左右的男大学生在跑到终点时突然倒地,心跳骤停,经抢救无效后不治身亡。12月5日,深圳国际马拉松,一名参加半程项目的33岁男选手在距离终点几百米处突然倒地,现场医护人员发现他双眼上翻、牙关紧闭,转运至附近医院后经抢救无效死亡。12月20日,福州国际马拉松赛,半程马拉松选手,39岁的卢某在距起点10.5公里处突然倒地,经抢救无效死亡。五名跑友的共同特点都是:二、三十岁壮年,男性,平时爱好体育锻炼,身体素质较好,出事地点都在后半程,参加的多为半马比赛。
去年年底深圳马拉松一跑友意外死亡,留下了即将分娩的妻子和6岁的女儿。
李鹏表示,清远马拉松为了保证参赛者的安全,在报名前要求跑友必须出具完赛证明或者医院开具的健康证明。这也是目前国内大型赛事通常会采取的举措。但是,一纸“健康证明”是否就能确保跑友不出意外呢?
一位浙江省省立医院的医生介绍,即使体检的各项证明全部正常,也不能确保跑马时绝对万无一失,很多潜在问题必须通过冠状动脉造影、脑血管造影,才能确诊。一些跑友也向记者表示,很多医院的医生都不愿意开具健康证明,即便你的心电图检测非常健康,即便你告诉医生你是长期跑步爱好者,日常每次跑程都不低于10km。“大医院不愿意开,小医院随便开。”也成了马拉松健康证明的“怪圈”。
跑遍了国外“六大满贯”赛事的资深跑友吴子富对记者说道:“国内很多马拉松比赛即便要求出具健康证明也不会仔细核实。最重要的,国内大部分跑友都是近两年才接触到马拉松,很多人都对自己的身体情况和马拉松对身体的负荷了解不够透彻,参赛须知和声明也不认真阅读。国外的马拉松,除了个别的赛事要求完赛时间标准之外,绝大多数赛事都会让参赛选手仔细阅读并签署免责声明,一切意外的后果参赛者都必须要考虑周全。”
(三)香皂挤进完赛包,组委会:很常见
肇庆的跑友小雷,上周末跟随跑团一起来到清远参加清远马拉松,全程跑完,饥渴难耐的小雷马上打开了完赛包里的一瓶脉动和一块类似蛋糕派的东西准备补充能量,一拆开闻到味道才知道原来是香皂。庆幸没一口咬下去的小雷发现,在终点,草地上随处可见咬了一大口的香皂被扔在一边。
“完赛包香皂似面包”就这样变成了笑料,由于进口商品部分香皂没有标注中文名称,加上外包装酷似水果味蛋黄派,不少身心疲倦的跑友都把香皂当成了蛋黄派误食了,再加上1.2万人次受伤的报道,网上甚至传出了“是因为误食肥皂才导致这么多人中毒”的说法。
看似与马拉松无关的“香皂”挤进完赛包并不是稀罕事,如今的马拉松热潮下,赛事组织方千方百计的给参赛包(完赛包)“加料”,一来是为了宣传城市特色,推广城市品牌,二来是满足赞助商的宣传需要。常规的赛包里都会包括赞助商的各种宣传单或广告页,另外还会有一些实物礼品。去年的南京高淳马拉松的完赛包有大闸蟹、某年广州马拉松送了沐浴液、金门马拉松送了高粱酒,还有某乡村马拉松的礼品是一大包生姜,真是千奇百怪,带给跑友不断的惊喜。
对于完赛包里出现香皂,赛事承办方负责人李鹏表示这很正常,沐浴产品也属于马拉松相关产品的范畴,并不出格。本意是希望跑友们能舒服地洗个澡,但是由于肥皂的外包装十分类似食品包装,而且进口商品贴的是英文标签,导致部分跑友误以为是食物。“明年我们会吸取这样的教训,但是不排除继续赠送沐浴类产品的可能,具体会不会与这家厂商继续合作还要看明年的合作需求。”
随着马拉松赛事的大爆发,相关产业的赞助商也嗅到了商机,目前除了足球、篮球这些传统的全面体育项目之外,马拉松是企业赞助商青睐的体育项目之一,尤其是一些根生于体育产业链的厂商对马拉松赛事的赞助力度更大。而目前,中国田协和相关管理机构对马拉松赛事的赞助门类还没有给出明确的界定,关于赞助的管理办法中仅有一条“所有赛事严禁接受烟草赞助,酒精含量高于20%以上的酒精产品不能作为冠名赞助商。”
(四)下雨禁穿雨衣,“城市名片”变“面子工程”
就在清远马拉松刚刚收官的一周之后,同一家赛事运营公司在不到300公里之外的阳江还有另一场国际马拉松比赛。距离不足300公里的两座城市,接连举办马拉松赛事,正是中国城市“热恋”马拉松赛事的缩影。
为何这些城市如此痴迷倾全市之力举办一场马拉松?是否每座城市都需要一场马拉松呢?
有专业人士估算,2014年马拉松赛事运营的收入达到20亿元,带动相关行业收入超百亿元,2015年马拉松相关产业的市场规模高达300亿元。以厦门马拉松为例,2015年该赛事给厦门市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为2.07亿元,带动经济效益达到2.55亿元。
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之下,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通过举办马拉松赛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带动全民健身、旅游消费和经济社会发展。只不过,当马拉松变成了城市的名片,也出现了不少“面子工程”。
去年,杭州马拉松正遇下雨天气,开赛前选手们收到一条短信:据杭州市气象台预报,今日上午阴有小雨。大家赛前做好热身活动,进入赛道集结区禁止穿雨衣。马拉松中的雨衣可以起到避雨、御寒的作用,该组委会却禁止参赛者穿雨衣,实在令不少跑友感到匪夷所思。
(五)获奖跑友讨债半年 组委会、赞助商牵出“三角债”
李少壮曾是国家一级运动员,退役之后经常在各种马拉松比赛中屡创佳绩。不过,现在的李少壮反倒因为自己的好成绩而愁眉不展。昔日在颁奖仪式上风光的李少壮反倒成了“讨奖金”的债主。
年初,李少壮通过微博反映2015年临沂国际马拉松赛拖欠奖金的情况。去年11月的临沂马拉松,李少壮获得了男子半程组亚军,根据竞赛规程,他将获得6000人民币奖金。但时隔四个月,奖金仍然没有发放。“前几年马拉松赛事还没火起来的时候,当天就能拿到奖金,现在马拉松比赛多了,奖金反倒越来越困难了。”
对于李少壮“讨奖金”的情况,2月3日,临沂马拉松通过官方网站发表声明称拖欠奖金是由于赞助商费用没有到位,“赛事结束至今,主赞助商费用仍然没有到位,给承办单位造成巨大压力。但无论如何,我们仍然在积极研究解决办法,绝不逃避,争取第一时间内把奖金发放给获奖选手。”不过,截止记者发稿,说好的奖金依然没有到账。
临沂马拉松的奖金问题并不是个例,李少壮之前曾发过一条微博:“厦门马拉松组委会牛逼啊!厦马业余组奖金不知什么原因迟迟不发,今天打电话询问,对方口气牛逼啊,直接问我:你缺钱花吗?打欠条我借你!我问,这么长时间应该发了吧?对方说:我就不给你发!”
对此,记者联系了中国田协负责分管马拉松的副主任王大卫,王大卫表示,田协作为指导机构,在奖金的发放上只是有最快发放的指导流程,但是最晚发放时间并没有做出严格的规定,只是明确表示不能拖欠奖金。
王大卫在得知组委会方面是以“赞助商钱没到位”为由推迟发放奖金后,他认为这样的说法和做法非常不合理:“组委会不能因为赞助商的钱没有到位就不给获奖者发放奖金,无论他们之间是出现了什么问题,也不能把获奖者牵扯进来,这样的三角债是非常不合理的。”
对于奖金发放一事,腾讯体育采访了金标赛事北京马拉松的主办方,对方表示,按照流程在完成兴奋剂检测和成绩核实之后,会对成绩进行公示,公示期一般是十天。确认没有问题,组委会就会陆续发放奖金,按惯例,最多两个月内肯定会完成所有奖金的发放。
(六)韩庚跑姿被吐槽,你真的会跑步吗?
近日,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推出了2016年世界地球日公益路跑的海报,由歌手韩庚担任形象大使。随后,就有专家指出,宣传海报上韩庚的跑步姿势是错误的。海报中,韩庚的腿呈直腿型,前伸过度;没有屈膝,无法缓冲;髋、膝、踝没在一条直线上,重心不稳,如果真按这种姿势跑步的话,膝关节受伤在所难免。
作为路跑活动的组织者,尚且不懂得科学跑步,那么对于普通跑友来说,又有多少人真的会跑步呢?
跑友小桑今年28岁,最开始接触跑步是为了减肥,坚持不懈地跑了两个月,这两个月间小桑每周五天跑步,每天要跑五到十公里,可是渐渐地,他发现自己的膝盖开始感觉到明显的疼痛。在休息两周之后,疼痛还是没有得到缓解。就连走路都不敢快走,只要屈膝膝盖就疼,甚至躺着、翻身、伸腿时也会感到疼痛。现在的小桑,虽然比一个月前瘦了一些,但膝盖的疼痛让他不得不停止了跑步的计划,甚至对开始跑步感到后悔。
“跑步伤膝盖”的例子在跑圈很常见,尤其是那些刚刚入门的初级跑者。专家认为,这些问题都是由于不正确的跑步姿势导致的,正确的姿势是避免所有运动损伤的关键。大部分跑友在入门时都忽视了跑步姿势的重要性,随意地跑步。
拥有10年专业训练经验的国家一级运动员、腾讯跑步训练营教练张洁认为,损伤膝盖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排除体重、场地情况、身体状况、运动鞋选择不正确等客观因素,跑步姿势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在采访之中,张洁向广大网友介绍了正确的跑步姿势。“首先,要目视前方,上体正直,略微前倾,肩颈放松。其次,摆臂自然向前后方向,肘关节角度大约90°,摆臂幅度随速度增加而增加。第三,脚尖朝前,脚踝、膝盖一条直线,腹部收紧,大腿带动小腿向前,脚踝放松,后摆不宜过大。接着,小步幅高频率,配合三步一吸两步一呼或两步一吸两步一呼的呼吸频率。此外,还要注意全脚掌着地(配速>4.30时),全脚掌过渡到脚前掌发力蹬出,身体重心尽量减少起伏,缩短着地缓冲时间。”
马拉松赛之所以会成为时尚的运动方式,并非偶然,但在种种乱象之下,给马拉松热降温成了当务之急,对此,著名运动体能康复专家、国家体育总局备战2016年里约奥运会体能康复专家组执行组长陈方灿博士忠告各位跑友,参赛要理性。
陈方灿认为,马拉松不是一个所有人都能参加的运动,跑步过程中身体跟地面不断地撞击,通过踝、膝、髋的缓冲,下肢的关节是很容易受到一定的损伤。陈方灿建议各位跑友一定要在跑步的过程中,做到三点:“第一,要有正确的跑步技术,在跑步要有好的教练,有经验的跑友帮助能把跑步的技术掌握好。第二,要逐步地进行跑步训练,运动量逐渐增加,同时要特别注意运动后的恢复,这种恢复有营养,有睡眠,有治疗。第三,一定要求有适合自己的装备,除了跑鞋还需要对踝、膝、髋关节进行保护。”
清远马拉松当天正值阴雨潮湿天气,陈方灿认为,天气环境会对人体跑马造成影响,他还提醒各位跑友在异地跑马拉松之前要提前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陈方灿说:“潮湿的时候往往气压比较大,气压大,潮湿,这种情况人排汗相对难排,对身体排汗、失水肯定会造成影响。还有一点就是,南北方差异的问题,不同海拔高度氧气不一样,它的湿度、氧气、气压都不一样,北方的人突然到南方跑步,身体对气候、饮食等各方面的适应是有差别的。”
2015年国内注册在案的马拉松数量达到了134场,这就意味着几乎每个周末都会有马拉松比赛。在陈方灿博士看来,普通跑友不应该每周都跑,而是应该留出一定的时间恢复。“一般业余的跑者,我不建议他每周跑,频率应该控制在一个月两次左右,以此来保证有足够时间恢复。”
结语:
1.2万人次受伤成了谈资,水果肥皂被当甜点,充满童趣的服装被看做笑料,清远马拉松在网友的吐槽之下显得很狼狈。从2010年到2015年,全国马拉松赛事数量从13场到134场,5年间增长了近10倍。马拉松赛事的迅速崛起看似给体育产业打了一剂猛药,但同时也在赛道上埋下了不少隐患。在野蛮生长的背后有赞助商们浮躁的投资、跑友们盲目的跟风和赛事公司的急功近利。有业内人士预计未来三到五年,中国的马拉松比赛或将超过1000场。整个马拉松市场还将继续膨胀,对于迈着大步大跃进的中国马拉松事业来说,“理性参赛”、“专业办赛”不该只是一个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