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以上封面图
一键下单「三十岁的恐慌」
多年以前,40岁对我来讲是个遥不可及的年龄,如今,我已不敢再怠慢时间了,因为它就像个刺客,不知何时会突然来到你的面前。
是的,我已经被推进了40岁的门槛,而且,已经进来几年了。我在此并非要强调时间的速度,而是想说时间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常常展现出苛刻甚至是吝啬的一面。我越来越感到做成一件事情所需的时间往往太多了,很多人在与时间的讨价还价中丧失了信心。
一直以来,人们喜欢给人生标识刻度,以此来衡量每个人生的进程和质量,就像“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之类,尽管是曲解了孔子的原意,但人们依然将错就错地沿用。有人说,既然在当下的社会三十难立,那么就宽泛到四十吧。一个毫无背景的年轻人靠自己的努力想在30多岁找到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有所成绩,谈何容易。
李健
我大学毕业后工作了三年,所从事的工作和专业没太大关系,跟后来的音乐工作更无关联,这似乎已经浪费了三年,当然它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浪费,依然是我的一段宝贵的生活经验。等到所谓的事业有所起色时我已经36岁了。回想在我30岁的时候,似乎刚刚找到音乐的方向,勉强能靠音乐为生,所谓成就无从谈起,面对谜一样的未来偶尔也会担心,尽管当时我已经写出了那首《传奇》,可是听过的人寥寥无几。
那时候,我也想过如果10年以后还是这样该怎么办,或者要不再给自己5年时间,否则就去干点儿别的?好在我不是那种给自己严格计划并且严格执行的人,否则我就会在35岁那年改行了。
通常,人们愿意用10年作为一个阶段,这看似不短的时间里,其实真正能用到做事的有效时间是很短的,不仅要花时间去找到一个方向,还要面临许多生活琐事。一个刚刚毕业的年轻人,在寻找自己未来的方向时,更多的是要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这还不包括那些不可预知的精神烦恼。“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可是,这泛泛的天高地远实际上更是窘境,就好像在一个已然茂密的丛林里给许多未来的参天大树找到一个栖身之地一样困难。
通常,在一个单位或是企业里,新来的年轻人要从最底层做起,这似乎也是天经地义的事,但问题往往是,由于长时间在底层工作而丧失了向上流动的可能,其中原因可能非常复杂,主观、客观都有。比如,我刚刚工作那几年,很多时候在做些杂事,接人,打水,打印材料,还有打发时间,这些工作和我的专业毫无关系,而我的专业水平也越来越不专业了,这些毫无成就感的工作常常会给我带来沮丧感,时间久了,我又开始习惯了这种沮丧感。
我可能看到的未来就是成为某个部门的主管,但问题是你成为主管的条件也并非完全靠你努力就能具备的,况且成为他又能怎样呢?有人可能会说,这些都是在锻炼一个年轻人,可是,锻炼的期限有人控制吗?锻炼的结果有人负责吗?大多数人都适合这种锻炼吗?我想起自己毕业那年,我请一位诗人朋友说一句话送给这些即将走向社会的毕业生们,他说:“千棵针万棵针投向了大海。”
常听说,人要有梦想,那我们说说关于梦想的“梦话”。梦想可以有,但大部分梦想是实现不了的。即使实现不了那也没关系,我们依然可以活得很好,或者说,有些梦想实现不了更好,这意味着没有付出有可能是很沉重的代价。生活中,大多数人是平凡的,平凡没有什么不好,平凡自有它的幸运和乐趣。
电影《29+1》剧照
在我们拥有梦想的时候,通常都是一厢情愿的,对生活和社会还不了解,随着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朝夕相处,逐渐会感到那些梦想越来越远,有人会因此郁郁寡欢,有人会开始淡忘梦想,而很不幸的是其间有可能会看到某个电影或者某篇心灵鸡汤,里面大力地描述和鼓吹一个人是如何历经千辛万苦而最终实现了梦想的,而你的心再一次被唤醒,开始反思或是抱怨目前的处境。
我并不是否定去实现所谓的梦想,而是想说,实现不了梦想是很正常的,它不可以成为你郁郁寡欢的理由,梦想的存在,是可以让你能够隐隐感觉存在于生活远处的某种美好,而它的意义绝非是一定要有一天它真的降临到你面前,这就像是祈祷,心愿成真更好,不能成真也很正常,而你也并非是要完全依赖于它。
在别人眼中,我可能算是一个四十而立的代表,可这个“立”需要立多久以及能立多久呢?我不知道,没人知道。我的一位大学同学在美国硅谷做工程师,而立之年算是做得不错,在面对金融热潮时跃跃欲试,于是投入到了金融行业,不巧很快就遇上了金融危机,以往的成绩几乎归零,又要面临重“立”。但此时的他与当时的他所处境遇是完全不同的,此时的他需要养家,房子和孩子都是他要面对的,要知道美国人的生活大都是要贷款的,而贷款是需要工作担保的。
我举这样一个例子是想说,人的一生很不确定,很难在某一个阶段用某一个标准去评判。如果一定要去评判一个人的话,有时像评价爱情一样,只有到生命结束时才知道到底如何。
作为一个歌手,作品能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就只能交付给时间。当然,人们大都会用商业标准来衡量一个歌手。通常来讲,偶像艺人成名较早,但容易很快就走下坡路,有实力的艺人往往需要经过很长的积蓄期才得以被认可,整个的演艺生涯也更长一些。这些都很正常,成名早和成名晚都是不同的体验,就看你如何看待它。做成一件事不容易,而维持它更难。当我们感慨昙花一现时,有没有想过,又有多少花连一现的瞬间都没有,但即使这样,也不能否定它存在的意义。
最近,我在担任“快乐男声”的评审,那些怀揣音乐或是明星梦想的年轻人面对略显残酷的淘汰规则所展现的脆弱和勇敢、纠结和释然是颇有感染力的,你能看到他们眼中巨大的希望升起又瞬间跌落,也能感受到他们当中的某些人孤注一掷的决绝。事实上,这中间只有几个人可能成为职业歌手,但作为选手,很多人都立志成为明星,甚至认定自己的一生就是做这个的,而且深信不疑。
有时我看着这些年轻选手,会隐隐地担忧甚至心疼,因为再过10年,他们人到中年,还在追逐着这个梦想,梦想距离他们可能比今天还要遥远,而此时来自家人朋友的鼓励到那时可能会基本消失,也许已变为压力和阻力。我很想告诉他们,可以找一个其他的工作让自己生活得开心些、舒适些,别让梦想压得喘不过气,业余时间依然可以唱歌写歌。如果一定要自己无路可退,那就要做好无怨无悔的准备,也要做好会有人说你一事无成的准备,就像一个苦行僧,一生都在修行,直到戒掉所有的迷惑、失望、悲伤、患得患失等等。
这看似有些悲观的话语不是危言耸听,因为我的身边就有同我一路走来的朋友,他们如今也40多岁了,还在为音乐梦想奔波,放弃了另外一种通常意义上的安稳生活。他们的压力越来越大,只有来自音乐本身的美妙还在时常安慰着他们。其中有人抱怨没有遇到好机会或者好的音乐环境,其实这种抱怨没有实际意义,因为你所面临的环境和时代是无法选择的,或者说你所面临的时代就是属于你的时代。当然也有个别人很乐观,这种乐观来自一种心态,来自多年来的自我磨练得以实现的释然,它的宗旨就是心甘情愿,为音乐一切都值得,即使无法靠音乐为生。
最后,我想说的是,四十而立就不错了,三十能立更好,不“立”也没关系,因为这些“立”与“不立”都是别人眼里的,而你的世界理论上真的与他人无关。生命,就是时间之旅的体验,你可能没有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这并不妨碍你去寻找和积累生活的乐趣。其实,懂得生活了,过一种自得其乐、有滋有味的生活,就是所谓的“立”了。
这个“立”字,按照我个人理解,如果从字源学上来讲,就是人活在天地之间而已,只不过最上面的“﹑”告诉我们,活着要有一些光亮,一些智慧而已。恰恰,我们对于很多事情的理解常常也就差这么一点儿。
关于本期封面故事,有任何想说的话,请积极留言。
精选留言将有机会刊发在下期杂志的读者留言区↓↓↓
| 封面故事 |
三十岁的恐慌:如何度过1/4人生危机(陈赛)
三十不立:推迟的成年(陈赛)
“最强大脑”王昱珩:洞悉世事地活在自己的世界(杨璐)
俞飞鸿的“无所谓”(宋诗婷)
缪钦:在对抗中保持年轻(杨璐)
立与不立皆辛苦(李健)
盛年当前(薛巍)
年轻潮和无龄感,被同步消费的时尚(杨聃)
| 社会 |
时事:科尔:巨人谢幕(徐菁菁)
热点:“隐形人”倒下的路口(王海燕)
热点:NBA总决赛:勇士王朝奠基礼(朱步冲)
调查:三里屯“脏街”的命运(丘濂)
人物:从徐扬到赵永勇:18年回家路(左蘅)
访古寻城:奈良若只如初见(唐克扬)
| 经济 |
市场分析:养老金回报下降(谢九)
| 文化 |
话题:“深夜食堂”这味药(黑麦)
文化:24年后,终南山再寻隐士(张星云)
专访:除了兵马俑,中国如何向世界展示自己?(朱可人)
电影:于佩尔:行走在电影国(驳静)
戏剧:《彼得·潘的冒险岛》和戏剧“游乐场”(驳静)
艺术:舞蹈是对人性本身的庆祝(石鸣)
设计:超越自我与世界之间的界限(钟和晏)
时尚:文化挪用是一项“罪名”吗?(杨聃)
书与人:王德威:召唤虚构的力量(艾江涛)
| 专栏 |
邢海洋:审美疲劳后的SUV
苗千:一本流行科学杂志的生存之道
张斌:22块奥运金牌下的“恐惧文化”
宋晓军:特朗普在中东玩的是“红白脸”?
朱伟:苏童: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7)
朱德庸:大家都有病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以下封面图
一键下单「三十岁的恐慌」
▼ 点击阅读原文,今日生活市集,发现更多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