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岁,“永远的敦煌少女”惊艳春晚

93岁,“永远的敦煌少女”惊艳春晚

央视网 日韩女星 2024-02-11 17:06:33 151

点击接龙 其乐龙龙


在总台龙年春晚的舞台上,创意节目《年锦》惊艳了全国观众。(此前报道→春晚台下的主角


一幅幅寓意吉祥的中国古代纹样,通过演员们的现场表演+虚拟合成技术,呈现了一场“古代时装大秀”。



《年锦》的艺术顾问是常沙娜。看到这个名字,很多人会想起她的另一个称号——“永远的敦煌少女”。尽管,她今年已经93岁了。



美·启


常沙娜出生在法国里昂,在巴黎度过童年。当时围绕在父亲常书鸿身边的,皆是留法的艺术学子。他们聚集于常家公寓,畅谈中外艺术。


常沙娜小时候与父母的合照。


1935年的秋天,常书鸿在塞纳河畔散步时,从一个旧书摊上看到法国探险家伯希和编辑的一本画册《敦煌石窟图景》,顿时感到极大震撼,“1000多年的历代艺术在那里!”常书鸿当即决定,要返回中国,要去敦煌。


1943年,在抗日战争的硝烟中,常书鸿偕妻带女来到敦煌,担任敦煌艺术研究所第一任所长,全身心投入到修复壁画、搜集流散文物以及临摹壁画等工作中。


“那时的敦煌,放眼望去,满是沙丘和芨芨草,环境非常恶劣。”常沙娜记得到敦煌后吃的第一顿饭,是一碗只加了盐和醋的水煮面,什么菜都没有。


常书鸿带着自己两个孩子沙娜(右)和嘉陵在莫高窟洞窟内。

生活多艰,但她沉浸在莫高窟的瑰宝中,跟着父亲和驻扎在这里的艺术家们学画。邵芳教她工笔重彩,董希文教她西方美术史,苏莹辉辅导她中国美术史,洞窟里的壁画就是她最好的临摹对象。


当时的莫高窟被流沙掩埋,很多洞窟连门都没有,形同废墟。常沙娜就蹬着蜈蚣梯,爬进蜂房般的洞窟里临摹。


她身旁是彩塑的佛陀、菩萨,头顶上是节奏鲜明的平棋、藻井图案,“我的绘画基础就是那样打下的”。


少女时代的常沙娜与父亲。


1948年,常沙娜远赴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美术学校,接受系统的西方绘画训练。一次,老师在课堂上放音乐,让学生把听到音乐时的感受用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常沙娜的脑海里顿时浮现出敦煌的壁画,就把这些画了出来。老师看了之后说:“你画的内容很特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报效祖国成为留美中国学生的共识。1950年的冬天,19岁的常沙娜乘坐“威尔逊号”轮船回到了中国。


1950年,常沙娜乘“威尔逊号”轮船返回中国。


回国后,常沙娜成了林徽因的助手,开始进行艺术创作设计。


1952年,21岁的常沙娜为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设计了一款“和平鸽”真丝丝巾。她采用了敦煌隋代石窟藻井的形式,上面穿插和平鸽图案。


“当时林(徽因)先生指导我设计,她虚弱地躺在床上,思维却非常敏捷。她对我说:‘你看看毕加索的和平鸽,可以把鸽子的形式用在藻井上,但要用咱们中国敦煌的鸽子。’她一说,我就有了灵气,马上设计出来了。”


1952年,常沙娜设计的“和平鸽”真丝丝巾。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建立后,常沙娜成为学院的教师。1958年,在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常沙娜为人民大会堂宴会厅设计天顶装饰。


受敦煌壁画里的藻井图案启发,她在天顶正中设计了一朵唐代风格的、由花瓣构成的圆形浮雕大花。如今,这朵来自敦煌的花依然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的顶上熠熠生辉。


1958年,常沙娜参与设计的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天顶图案。


第二年,常沙娜接到了另一项重要任务——去敦煌收集壁画和雕塑上的服饰图案。


这是她十余年后再次踏进敦煌。她惊喜地发现敦煌和从前有了很大不同:发掘和保护的洞窟已经编号到第465个了;莫高窟的塑像也统计出来了,共有2415尊;防沙墙修建起来了,草木也长成了,人们种下的蔬果都有了保护。


1979年,莫高窟正式对外开放,之后游客逐年增加,国家对敦煌文物保护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那个在战乱中建立、只有常书鸿几人苦苦支撑的敦煌艺术研究所,终于发展为一座人才济济的敦煌研究院。


1987年,莫高窟与长城、明清故宫、秦始皇陵一道,首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994年,常书鸿走完了90年人生路。弥留之际,他嘱咐女儿把自己的骨灰埋葬在莫高窟:“如有来生,我还做常书鸿,还要守护在莫高窟。”


“我父亲给我写过一封信说:‘沙娜,不要忘记你是敦煌人......到了应该把敦煌的东西渗透一下的时候了。’”这句话一直铭记在常沙娜心中,也融入到她的作品中。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常沙娜为中央人民政府设计了赠送给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礼物——纪念性雕塑《永远盛开的紫荆花》,其灵感正是来自敦煌壁画。


纪念性雕塑《永远盛开的紫荆花》。

1998年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岗位上退休后,常沙娜埋首于设计工作和敦煌艺术研究,到各地进行文物保护调研。


美·酿


退休多年的常沙娜如何成了《年锦》的艺术顾问?


年锦》的美术设计是由春晚美术顾问崔冬晖带领他的团队制作完成的。创作伊始,春晚导演团队提出的要求,是用具像的方式,表达传统文化和民族自信。


节目的方案确定后,接下来,就需要从众多图案和纹饰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同时找出它们在历史中的演变过程,因为这个过程正是节目要表现的重点。


茱萸纹过程图


崔冬晖说,在歌词当中找到了茱萸的情况之下,团队会把文物当中的茱萸纹都提取出来,再用团队的力量进行手绘性梳理和整理。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数据转印和现代化处理。手绘梳理完之后,就需要由图案的大先生们做再一次勾绘,于是就找到常老师,对这些东西做再一次手绘上处理。


崔冬晖口中的常老师,正是他93岁的母亲常沙娜。


为什么需要继续做手绘上的处理?崔冬晖以“三足鸟”为例说,在样式上和形式上勾绘完之后,已经对它的线条和样子基本满意了,但常沙娜根据她七十多年图案设计的经验,会认为这里边有些收的地方、放的地方,在修改过程中让它尽可能饱满、完整而且舒服。但是必须在尊重那个朝代的气质的情况之下,再一次人工梳理和调整。


常沙娜修改的依据,源于她漫长的图案设计和敦煌研究的积累。《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是常沙娜的著作,在《年锦》的创作中成为重要依据。


在创作过程中,让崔冬晖苦恼的不是找到的图案不够多样,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太过于丰富,不得不忍痛割爱、删删减减。在《年锦》里有句歌词——月儿圆如玉,皎皎照我窗。对于从月亮中寻找图案,崔冬晖他们就必须取舍。



崔冬晖:其实呈现的是古代人联想的是有棵树,然后有玉兔和蟾蜍。随着时代的发展,把树和兔子突出了,蟾蜍渐渐就退出历史舞台了。


崔冬晖:在汉代的漆器上有很多的云纹。我们提取当中的一部分,把这个云纹的方式做了一个突出,落到了我们大的《年锦》上。但是在我们的《年锦》当中,需要服务一个圆形。所以在衔接的部分,做了一个二方连续的图案处理,把它又深化出来了,等于这个过程也是一种取舍,也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对于传统的致敬。



经过七版修改,来自历史深处的图案和纹样在春晚舞台上绽放为一幅绚烂的织锦,数字化技术让每个线条有了生命,演绎着传统文化的勃勃生机。


年锦过程图


从博物馆文物原型,到图案提取,到绘制电子设计图,再到常沙娜逐一手绘修改,历经3个月的多次打磨后,创意节目《年锦》中各个朝代的主视觉图案一一敲定。



美·绽


敲定之后,成效如何?


2024年2月9日,总台龙年春晚创意节目《年锦》惊艳全网。汉、唐、宋、明四个不同朝代的传统纹样与华丽的舞美技术相融合‍‍‍‍‍,织出一幅跨越千载的纹样变迁图卷。


舞台上,四位演唱者分别身着汉代庄重大气的深衣、唐代富贵华丽的襦裙、宋代简洁柔美的背子和明代端庄典雅的袄裙,并以每套服饰的衣、裙、领边、袖口上不同时期的典型纹样,演绎着历朝历代的流行经典。


汉代服饰中的萸纹,寓意福寿安康↓

唐代服饰中的狮子纹,寓意勇敢无畏↓

宋代服饰中的牡丹纹,寓意国色天香↓

明代服饰中的大吉葫芦纹,寓意福禄绵延↓

总台龙年春晚总导演于蕾表示,“图案纹样诞生的时候,它就是民众的艺术,千百年延续下来,纹样至今仍是生活里最经典的东西,我们希望用最惊艳的视觉语言和文艺表演把它呈现出来。”


虽然从事相关研究几十年,但常沙娜却是第一次专门为春晚设计纹样。能通过春晚让更多人了解纹样和传统文化,常沙娜由衷感到高兴。她表示,传统纹样代表美好祝福,“把纹样应用在春晚舞台,是春晚给所有观众的祝福。”


这份祝福
何其珍贵
年年岁岁

锦绣河山

年年有余

锦上添花




《龙兔腾》

春晚台下的主角

  看!电影滚烫,票房飞驰





监制

李绍飞

编辑

吴明泽

审校

天明

来源

央视网综合央视新闻、环球人物等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