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娱乐专稿(文/今天道)
近日,吴昕在参加《我们相爱吧》节目时,对着搭档潘玮柏谈及网络暴力时失控痛哭,一度哭花了妆。吴昕主要的哭点是,自己长年热搜体质,经常因为节目原因就和男艺人一起上热搜,然而伴随热搜而来的是各种diss,尤其是男艺人的粉丝,讲话非常难听——用吴昕自己的说法,都是“网络暴力”。正因如此,她的哭泣表达的是自己的受伤和委屈。
据统计,和吴昕一起上过热搜的包括李晨、李易峰、张翰、韩庚、张云龙,韩星郑容和、李钟硕等,仅李易峰单人就和她同上热搜五次,连吴昕在主持工作中的搭档杜海涛,都被网友冠以“朋友以上,恋人未满”的标签。讽刺的是,吴昕这番哭泣表现后,她和搭档潘玮柏一起再次登上了热搜。
热搜是娱乐热度的风向标。吴昕此前肯定享受过热搜带来的红利,微博2500多万的粉丝,多多少少来自这一次次热搜导流。但是,直接将娱乐热度中不友好的发言视为“网络暴力”,成功将自己置入一个受害者的角色,用眼泪来表达委屈,这样的表现非常令人诧异:一直受惠于此的她,竟然在表达对热度流量的忌惮甚至抵触?
热度与流量是什么?在艺人资源已经数字化可描述的大数据时代,这就是他们进入娱乐市场的可视化货币,是粉丝在暗地比较的资本、广告商客户在暗中观察指标、片方投资人的评估对象。在微博热搜、话题榜都已经论次数、位置和时长明码标价的时代,一个在娱乐圈厮混十多年、长年上热搜的艺人谈到它居然委屈到哭,实在是有点太小清新了。
多少艺人想尽办法搏出位制造新闻点、绯闻点、花边点,只为博头条、上热搜、获流量、涨粉加关注。先不问这样的热度成分几何,大家的共识都是热起来再说。吴昕对于热度热搜态度里存在的问题是,她只想获得热度带来的资源红利,又不想接受热度背后的连带效应。所以才会简单将那些误解、diss、反对等负面声音认定为网络暴力。这就像商人嫌做生意风险大会亏本,程序员觉得代码常有bug不好调校一样,有点太傲娇了。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既要上头条热搜,又不允许别人讨论解读,世间哪得如此双全法呀?娱乐圈里倒确实有一些带营养无公害的热度,但那都是艺人日积月累深耕作品开出的果实,比如老艺术家的作品终于爆发一次,演技派拿个大奖之类,这和吴昕综艺节目主持人、影视作品客串咖,走的明显不是一个路数嘛!如果让吴昕只专心主持综艺节目、专心出演自己的影视剧,不要与任何异性明星捆绑传播,我相信她肯定一百个不乐意。对热度用“网络暴力”四个字来界定,别说她自己,吃瓜群众都会觉得委屈。
互联网普及了,“网络暴力”这个词似乎也越来越政治正确,不仅成为普通人信息安全的警戒线,也会被公众人物拿来做挡箭牌、遮羞布、新哭墙。《奇葩说》里有一期的辩题是《面对流言要不要澄清》,从导师到辩手,一个个破天荒都说得动真动情、哭得梨花带雨,在他们眼中,所有的误解和流言都是“网络暴力”,澄清与否,自己都是委屈。不过马东一句话点明:大家不要入戏太深,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在娱乐行业,误会就是这个世界的真相。换言之,既然选择这个行业,就让渡了自己部分私人空间,同时也让渡对真相的解释权。
岂止是让渡,有时候,公众人物甚至是利用这种解释权:如果没有艺人团队精心努力的策划和投喂,断没有那么多拉郎配不澄清的CP、那么多套路满满无信息增量的热搜、那么多结合作品宣传期突然出现的热闻。对于很多路人粉、吃瓜群众而言,被这一类有组织、有策划、有意图的信息霸屏,他们才是“艺人宣传暴力”的受害者,才是需要控诉维权的主角。
所以,“网络暴力”这个概念的使用,最好限于与公众形象无关的普通人,或者并不想贩售自己私人生活的公众人物,相对于大面积曝光,他们更需要的是被保护。而对于以流量和关注为生的部分艺人而言,大家还是求仁得仁、心照不宣吧,不要得便宜的时候闷声发大财,被误解非议的时候又卖乖表示“很受伤”:如果连你们都是受害者,到底谁才是受益者呀?
『娱乐观』相关阅读:
腾讯网刊登此文仅为传达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赞同或支持其观点。
本文系腾讯娱乐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