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杨澜:幸福背后

专访 | 杨澜:幸福背后

十点人物志 内地女星 2023-10-16 18:50:34 201



采访|谢方 荻扬‍‍‍‍‍‍‍‍‍‍

撰稿|荻扬‍‍‍‍‍‍

编辑|野格‍‍

十点人物志原创



优雅,知性,专业。


这是大部分人想起杨澜的印象。一头干练的短发,始终云淡风轻的笑颜,出现在各种重大场合,甚至她参与的部分重要采访,都深深烙印在时代发展的脉络。


纵使风云际会,无论何时何地,身边围绕了怎样的行业顶尖,杨澜作为采访者本人,也从未失去颜色,而是众星之中,那个光芒万丈的大女生。


但,一开始便是如此吗?


今天我们要讲的,正是关于杨澜如何成为杨澜的故事。


而这其中,我们能看到的,不止有一个女性的坚韧、自强不息、永不止步,还有她的失落、不甘与脆弱,以及她最终决定和这些人性的弱点手牵手,一起走向前,去往那个包含了不完美的完美——属于自己的幸福。


十点人物志原创视频
专访 | 杨澜
点击下方可观看↓↓↓



成为“大女生”



采访之前“十点人物志”对杨澜进行了拍摄,在拍摄现场,她的动作、表情、甚至目光都专业且恰到好处。


一个推门进入房间的镜头第一次抓拍时出现了小瑕疵,杨澜赶紧配合,一边商讨如何做更符合视频的要求,一边不厌其烦地再给出镜头想要的画面。


镜头中的身影不禁让人感叹,原来人真的可以几十年如一日的一丝不苟,举止得体,谈吐优雅。


虽然最为大众所熟知的的社会身份是主持人,但你不得不感叹,在某种程度上,杨澜是那种“大女生”,是每一个有野心有实力的女孩心之所向的成长样本。



1990年,杨澜成为家喻户晓的节目《正大综艺》的主持人,这一年她刚刚毕业,22岁,就已经自信大胆地站上央视的舞台,并迅速开始独当一面。


4年之后,她拿到了中国首届电视主持人的“金话筒奖”,也正是这一年,她做了一个让所有人想不到的决定:离开央视,出国留学。


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当时的杨澜作为央视当家主持之一,留下来,一定可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而读书,并且出国,意味着她将有至少两年的空白期,在这段时间里,她或许会被观众短暂地遗忘,而原本可以属于她的机会,将有可能错失。


但对杨澜来说,一旦做好决定,就很难改变,“不合适就再换方向呗”。她似乎总是这样洒脱。


她记得初中最爱的一本书是《简爱》,简·爱有一次登上城堡的屋顶,眺望远方,说:“我想达到我目力所及的那个远方,我渴望着到远方去冒险。”


没有人能知道未来会怎样,但至少,她不会、也不愿被任何既定规则框住。


杨澜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句话对她有着很大的“杀伤力”,远方可能艰难险阻但也是无限旷野。


如今看来,这样一个看似冒险的决定,非但没有影响她的发展,反而让杨澜积蓄了更多势能。


1996年5月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事务学硕士学位后,杨澜导演了纪录片《2000年那一班》,出版了散文集,加盟凤凰卫视,开启了自己的黄金节目《杨澜访谈录》,也是中国电视史上第一档深度个人访谈节目。


时至今日,《杨澜访谈录》都是国人心中当之无愧的访谈节目巅峰,虽然采访了众多国内外政商、文化届的知名人士,但节目的核心始终是杨澜。



《杨澜访谈录》的制片人曾说,这个节目实际上是对杨澜和采访对象智慧的双重倚重,观众看的是杨澜本人和采访对象的碰撞。


就这样,杨澜成为无数中国女孩理想形象的范本,她目标明确,永远尊重自我,坚定自我,稳步走向自己最好的样子。


一切看似顺风顺水,但真的是这样吗?


“等等”,杨澜说,“生活是复杂的,任何问题都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如果有人尝试给你一个简单的答案,那请不要相信。”



“完美”生活中的刺



2022年,疫情的第三年,杨澜感觉人生好像卡住了。


这一年的寒冬,她正在四川拍摄《新生万物》,突然接到了一个电话,那边传来的消息让她心里一颤——80岁的父母感染新冠了,发烧严重,母亲更是四肢无力难以行走。


一边是全员出差到四川的团队,一边是家中年迈的父母,杨澜对两边都难以割舍。她当下决定,提前熬夜把工作做完,尽早回到父母身边。


回去第二天,杨澜自己也感染了。但她强忍着种种不适,依旧每天早起照顾父母,在高烧的状况下,她给父母量体温、喂饭、喂药、洗漱,甚至在保姆也病倒之后,她开始给全家人做饭。


日后回想,杨澜承认,那是人生少有的黯淡时光。对父母健康的担忧、对公司运营的忧虑、对未来的迷茫和焦虑同时出现,她也和大多数人一样,深深地陷入一种失控感中。


一件小事,像一个小火苗,重新点燃了她。


母亲在病得严重时,一度很难被搀扶到洗手间,也已经发烧的杨澜有一次实在抱不动了,就跟妈妈说:


“妈,你记得你小时候教我的交谊舞吗?现在咱们就一起练习一下,你一手搂着我的脖子,一手扶着我的手臂,靠在我身上,来,嘭擦擦,嘭擦擦......”


母女两人依靠着彼此,于此刻的苦痛中艰难起舞,在对方身上的温度中,这让杨澜再次感受到一种无比强大的力量。


在那个近乎胶片般无数次闪回的画面中,杨澜和母亲互相拖拽,彼此羁绊着,也彼此支撑着。她突然发现,这个曾经自己的依靠,已经变得那么瘦弱,她跟自己说:


“我没有退路可言,我必须扛过去”。


她想起山本耀司说过,自我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你只有撞到其他很强大的东西,反弹回来,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子。同理,我们人类的心理韧性,也超乎我们所有人的想象。


她开始反思自己和当下的社会环境,觉得是时候,该思考一个看似简单,却需要人一辈子来学习和追寻的心理体验——幸福。


于是她静下心来,开始全面推进一本新书,希望在创作过程中可以找到让自己和读者都更快乐的办法,她把书取名为《幸福力》。



写作《幸福力》的过程,对她来说不只是完成一项项目,更是一次内在的探索。她反思自己的思维惯性和行为模式,也更真切地看到了更多人的情绪困境。


通过不断的“往里走”,让杨澜再一次“见众生”。


她看到无数对未来迷茫的青年人,在城市的丛林反反复复,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她看到北漂、沪漂、港漂,在浪漫与残酷之间漂泊着,孤独又无助;她看到在婚姻中与枕边人产生纠纷的已婚人士,和父母离异后的单亲子女;她甚至看到乌克兰应征入伍的父亲,炮火纷飞的国度里,那个昼夜哭泣的孩童……


人间悲欢,沉沉浮浮。


伍迪艾伦曾说,想到这世上有一个人吃不饱饭,我就睡不稳一个觉。而做主持人多年的杨澜,同样拥有着这种对世界的敏感体察。


那么到底该怎样在混乱不安的世道找到快乐?


杨澜觉得,或许可以用自己的影响力,做些什么,不是给予幸福,而是让每个人拥有掌握幸福的能力。



锻炼心理的强度



关于幸福,杨澜一直有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2009年,14年前,她在做节目《天下女人》时,观察到了一个现象:女人总是把自己的幸福,放在一个特定的前提之后。


这似乎形成了一个特定的句式,即“我只有......,才能获得幸福”。


有人往空白处填的是“找到一个白马王子”,有人填的是“财务自由”,好像幸福是需要一定条件才能够勉强得到的东西。


当时杨澜就意识到,这种观念好像哪里不对劲。


在写作《幸福力》的过程中,她阅读了200多本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并采访了中外多位心理学家、临床的心理医生,终于得到了答案:幸福并不是突然发生于某个特定的高光时刻,而是一种持续的心理体验。


她知道,中国目前有9500万抑郁症焦虑症患者,比例之高十分骇人,掌握获得幸福的方法,变得越来越重要。她认为,“人是可以通过学习和锻炼,拥有让自己变得幸福的技能的,就像是健身锻炼肌肉一样,我们同样可以锻炼心理的韧性”。


就像杨澜自己,也并非生而就是今天的杨澜。



她还记得报考《正大综艺》时,考了几轮之后,她都顺利过关,本来信心满满,却在不经意之间,听到了几个编导的对话。


其中一个人说:“综合看,杨澜个人素质是最好的,可是还不够漂亮”。


这对刚刚走出青春期的女孩来说,是莫大的打击。


回到家里,她开始对着镜子找自己的“毛病”,脸盘子不够小、眼睛不够大、还有婴儿肥......“这怎么上电视啊!”于是她心生退意。


但是母亲的一句话点醒了她:“漂亮的标准因人而异,都和别人一样,你不就没有特色了吗?”


于是尽管不够完美,但她以自然清新的形象胜出,成为《正大综艺》最年轻的主持人。


主持的过程中,她也收到过很多来信,讽刺攻击的声音不绝于耳,有人甚至洋洋洒洒总结了四五页“杨澜爱出风头”的罪状陈列。


但前辈赵忠祥安抚她,你以后会听到各种声音,有人说你冷场,有人说你话多,有人说你笑不开,又有人说你笑太多,你满足不了所有人,只能做自己。


这些提醒,让她越来越爱上自己,坚定自己,形成稳定的自我认可。一旦人生中再遇到类似的声音,她自然知道如何处理,这就是心理强度的练习。


除此之外,杨澜还在书里总结了很多方法,帮助读者做心理强大的练习,从而增加幸福感。


毕竟治愈自己,始终只能自我取悦,杨澜更希望的是,通过《幸福力》,治愈所有迷茫和困惑的人。



让杨澜成为杨澜,让你成为你



杨澜悄悄地说,其实《幸福力》在某种程度上,也圆了自己一个梦。


曾经高中快毕业的时候,杨澜就开始对心理学产生兴趣,但当时国家刚刚恢复高考,别说了解心理学了,大多数人对这个学科的误解都是“研究精神病的”,国内甚至连心理咨询师都十分罕见。


杨澜周围自然也少不了反对的声音,很多人说,心理疾病只有外国人才有,我们中国用不上。就这样在家人朋友的劝说下,她没有走上这条职业的道路。


很多年后,这也成了她心中的一个遗憾。在日后的工作中,她总是想对这个青年时没有机会追寻的梦想,做出一些弥补。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杨澜的采访不同于其他的访谈,总是更温和有深度,这源于她对人以及人性本身,源源不断的好奇。



这同时也让她对于人的探究不只流于表面,2021年,杨澜就曾经写过一本《大女生》,探讨女性如何走向自我的成功。


杨澜在当时的采访中向《十点人物志》透露,她成为大女生,也并非一帆风顺。作为一个成功女性,同时又是一个妻子、母亲,她在一段时间内,甚至都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她在各种角色之中,一路狂奔,在别人苛刻的目光中,终于成为了一个“大女生”,却忘了给自己的心灵,一个合适的栖息之所。


于是在又一次搬家之后,她给自己准备出了一个书房。


那是她多年努力后,难得的个人空间。房间并不大,和她小时候的卧室差不多,但她却感觉自己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宇宙。在里面,她写书、看书、准备策划,拥有无限的可能性。


似乎此时,那个光芒万丈的杨澜,才终于和依旧享受小幸福的杨澜合二为一。


而回到关于心理学的梦想来看,杨澜深知,自己关于幸福力和心理学的执着,很难让已经在媒体领域登上高峰的她,获得更多心理学领域额外的荣誉。


但写作《幸福力》本身,就是她的幸福。



杨澜说:“创作的过程,是一种生命特别饱满、活跃、敏锐,又充满韧性的状态”。


如今杨澜早就不需要更多世俗的标准,来证明自己的成功。幸福的人先享受世界,而带领人走向幸福,何尝又不是一种更大的幸福?


生命是持续的超越,在幸福的陪伴下,允许自己成为自己,这便是杨澜对自己、以及《幸福力》读者的最大的期许。



今日推荐,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在看】
拥有自己的幸福力
‍‍‍‍‍‍
↓↓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