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于谦趣说庐山:这才是庐山真面目!让1600位诗人集体"爆更"的山水玄机

郭德纲于谦趣说庐山:这才是庐山真面目!让1600位诗人集体"爆更"的山水玄机

相声游记 内地男星 2025-02-28 20:30:46 35
此文篇幅略长 ,可点击上方的音频按钮,一键畅听全文
郭德纲:谦儿哥,上回咱聊了那奇绝天下的黄山,今天咱把目光从安徽黄山挪到江西,来好好唠唠这庐山。这天下名山各有各的妙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庐山也不逊色,它的人文历史那叫一个深厚。
于谦:嘿,这庐山我也知道,风景好,还听说好多文人墨客都去过。
郭德纲:您这知道得太表面啦。就说这庐山名字的由来,就有故事。在殷周之际,有个叫匡续的先生在山上隐居。后来汉武帝南巡,觉得这山有神灵,就封匡续为大明公,把这山当作匡续的神灵祭祀,这就跟咱说的山神差不多意思。《汉书》里还记载,汉武帝让他姐姐平阳公主和卫青合葬,“起冢象庐山云”,可见这庐山在当时地位可不一般。
于谦:嚯,没想到庐山名字背后还有这典故。
郭德纲:这才哪儿到哪儿啊。东汉末年,有个叫董奉的,医术高超,道法也厉害,晚年隐居在庐山。这人看病有意思,重病患者病好后种杏五株,轻病的种杏一株。几年下来,种了十多万株杏树,都成林了,这就是“杏林”指代中医的由来。
于谦:原来“杏林”和庐山还有这渊源,以前光知道这说法,不知道出处。
郭德纲:三国以前庐山的事儿大多是传闻,到东晋、南朝,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南移,庐山热闹起来,成了重要文化活动中心。就说王羲之,东晋成帝咸康初年,他出任江州刺史,在庐山金轮峰下玉帘泉附近建了别墅。
于谦:王羲之我熟,爱写字、爱养鹅。
郭德纲:对呀,他在庐山游览、养鹅、习字,留下“鹅池”“墨池”遗迹。想象一下,大书法家在这山清水秀之地,一边看着大白鹅,一边挥毫泼墨,多有意境。
于谦:嘿,这画面感一下就有了。
郭德纲:王羲之之后,名僧慧远隐居庐山东林寺,开白莲社,聚集好多名士,庐山名声更响亮,成了南方文化重镇。清蒋国祥在《桑乔<庐山纪事>序》里说“晋远公南游,雅爱兹山深秀,驻锡其间,与同时十八高贤结莲社,修净土业,而庐山之名益著” 。当时好多名流权贵都争着和慧远结交。
于谦:都有谁啊?
郭德纲:晋安帝亲自给他写信,卢循北上攻晋,专门到东林寺拜访。桓玄掌握朝政,不满佛教,下令“沙汰”僧尼,还特意说庐山是道德所在,不在搜查清理之列。荆州刺史殷仲堪也专程进山看望慧远,对他才学钦佩不已。著名诗人谢灵运见了慧远,都肃然心服。
于谦:嚯,这慧远可太风光了。
郭德纲:谢灵运也和庐山有不少故事,他多次造访庐山,在庐山西南的石门涧建了精舍。他是山水诗开创者,留下《入彭蠡湖口》《登庐山绝顶望诸峤》等诗作,开启了游览并大规模描写庐山自然风光的先河。从他以后,南朝的鲍照、江淹、范云、刘孝绰、张正见等著名诗人,都留下不少游览庐山的诗作。
于谦:看来庐山在南朝就是文人墨客的打卡胜地了。
郭德纲:到唐代,那更是不得了。“诗仙”李白一生五次到过庐山,在五老峰东侧的屏风叠隐居读书。
于谦:李白给庐山写的诗可不少吧?
郭德纲:那是,有二十多首呢。像《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都是家喻户晓的名作。他还说“予行天下,所游览山川甚富,俊伟诡特,鲜有能过之者,真天下之壮观也”,对庐山景色赞不绝口。
于谦:确实,李白的诗把庐山的壮丽都写活了。
郭德纲:还有白居易,在任江州司马期间在庐山隐居,写了著名的《庐山草堂记》 。他在庐山隐居两年,留下七十多首诗作,是历代诗人题写庐山最多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多有意境。
于谦:对,这首诗我熟。他住的草堂、花径、白家池,现在都成景点了吧?
郭德纲:没错,都成了庐山的遗迹,供后人游览、缅怀。除了李白、白居易,张九龄、孟浩然、王昌龄、钱起、韦应物等人也留下不少关于庐山的诗篇。
于谦:这唐代的诗人都爱往庐山跑啊。
郭德纲:两宋的时候也不例外,欧阳修、苏轼、陆游等都曾先后登临庐山,游览赋诗。苏轼的《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多有哲理。
于谦:这诗确实经典,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得出的结论都不一样。
郭德纲:宋代以来,庐山不光是文人游览吟咏的地方,还成了文化教育的重要中心。这主要得益于濂溪书院与白鹿洞书院的创立。
于谦:这两个书院我听说过,挺有名的。
郭德纲:濂溪书院是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晚年讲学的地方,他死后规模不断扩大,一直延续到清末,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学府。白鹿洞书院原本是唐代李渤隐居读书的地方,南唐时成了“庐山国学”,北宋初年改称白鹿洞书院,是全国四大书院之一。后来朱熹大力经营,“遂为海内书院第一”,影响可大了。
于谦:看来这庐山在文化教育方面的贡献也不小。
郭德纲:明清以后,庐山在文化上的影响力相对有点衰落,但依然有唐寅、王阳明、李时珍、徐霞客等人在这里留下了文化的印记。
于谦:徐霞客不是写了《徐霞客游记》嘛,他也去过庐山?
郭德纲:那是,他在《游庐山日记》里详细记载了从八月十八日至二十三日游览庐山的经历,什么著名山峰、小溪的景色,都写得特别精彩。
于谦:都写了些啥呀?您给讲讲。
郭德纲:他八月十八日到九江,换了小船,沿江南入龙开河,二十里后在李裁缝堰停泊。上岸后走五里,经过西林寺,到了东林寺。这东林寺在庐山的北面,南面是庐山,北面靠着东林山。
于谦:这地理位置还挺好。
郭德纲:接着第二天出寺,沿着山麓西南行,越广济桥,开始走小路,沿着溪东向行。后来又南渡小溪二重,过报国寺,从绿树香雾中攀陟五里,看到了石门。
于谦:这石门有啥特别的?
郭德纲:那可太奇了,一路从石隙而入,又有二石峰对峙。路在峰罅里宛转,往下看是绝涧诸峰,都从涧底矗耸直上,离得很近,争雄竞秀,层烟叠翠,好看极了。下面喷雪奔雷,腾空震荡,让人耳目狂喜。
于谦:嚯,听着就刺激。
郭德纲:再往后,他到了天池寺,又去了聚仙亭、文殊台、披霞亭,还去了大林寺、白鹿升仙台、佛手岩。这佛手岩穹然轩峙,深可五六丈,岩靖石岐横出,所以叫“佛手”。
于谦:这名字还挺形象。
郭德纲:后面几天,他又去了莲花峰、仰天坪、汉阳峰、五老峰、方广寺、三峡涧、白鹿洞、开先寺等地方,把庐山的美景看了个遍。对了,他描写三叠泉瀑布的时候,那叫一个精彩。
于谦:怎么精彩啊?您给学学。
郭德纲:(模仿徐霞客的语气)“既而涧旁路亦穷,从涧中乱石行,圆者滑足,尖者刺履。如是三里,得绿水潭。一泓深碧,怒流倾泻之上,流者喷雪,停者毓黛。又里许,为大绿水潭。水势至此将堕,大倍之,怒亦益甚。潭有峭壁乱耸,回互逼立,下瞰无底,但闻轰雷倒峡之声,心怖目眩,泉不知从何坠去也。”
于谦:嘿,这写得太生动了,感觉身临其境似的。
郭德纲:所以说这庐山,自然风光美,人文历史还这么深厚,从古至今,吸引了多少人啊。
于谦:没错,听您这么一说,我都想去庐山看看了。
郭德纲:等有机会,咱一块儿去。到时候我给您当导游,把庐山的里里外外、前前后后都逛个遍。
于谦:好嘞,就这么说定了。 

声明

此段相声并非郭德纲、于谦真实创作与演绎。作者是依据自身游玩实际经历,结合公开的历史文化资料以及对郭于相声风格的理解,进行模仿创作而成。旨在通过这种独特的形式,生动展现不同景区的人文历史和游玩攻略,为大家带来别样的体验。若内容存在侵权问题,请您及时与我联系。我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由此给您带来的不便,深表歉意。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再次感谢大家的关注与阅读!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