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吴氏家谱研讨会,引领开启新的宗亲情怀

苏州吴氏家谱研讨会,引领开启新的宗亲情怀

深度苏州 内地男星 2017-02-22 22:31:17 782

         暖风入林,梅花吐蕊。在这暗香浮动的早春,我们迎来了苏州吴氏文化研究中心(下称本中心)正式成立后的第一次成员会议--苏州吴氏家谱研讨会。


参加"苏州吴氏家谱研讨会"人员名单 

吴文元             吴汝信             吴光同        吴佳一

吴本立             吴念博             吴金虎        吴明涛

吴企明             吴宇明             吴眉眉        吴雪芳

吴恩培             吴    磊             吴海英        吴炳芳

吴贤萍             吴建明             吴海云        吴志根

孙作源             吴建华             吴   纯         吴俊杰

吴永敏             吴亚萍             吴   菡                    

  


      2017年2月19日下午1:00研讨会在工业园区苏州民投会议室举行,由本中心主任吴永敏先生主持。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

      按本中心计划寻根问祖;二、撰写出版吴氏人物;三、适度组织祭祖活动。今天的家谱研讨会就是进行第一项计划“寻根问祖”。首先由持有家谱的宗亲发言,然后由专家发言。

吴贤萍  泰伯后裔第111代 本中心顾问

       泰伯庙的历史是从家谱开始的。泰伯第四十一世吴如胜以家藏世系图进奏汉桓帝刘志,桓帝大为欣赏,敕建泰伯庙在阊门外,供后人祭拜,弘扬至德精神,封泰伯正脉后裔为奉祀侯,世代看护泰伯庙。一直到我父亲吴福盈110世,最后一代看管泰伯庙的主奉祀,在中华动荡年代见证了泰伯庙的兴衰,冒着生命危险完整保存吴氏家谱《至德志》,传到111世我手里,在政府启动修复重建泰伯庙的前夕,我拿出了这本《至德志》,为泰伯庙修复工作提供了珍贵史料。正是这本家谱把泰伯仲雍世孙一百多代的渊源贯穿了起来,吴氏一支3100多年的脉络清晰可见,为研究泰伯文化,弘扬至德精神起到了深远作用。



吴亚萍  泰伯后裔第99代

      翻看家谱,似懂非懂,凭着家谱中夹的一张目录表,才知我家出自仲江之支(章沟)。父亲吴鸿年对家谱比较有研究,原定要出席今天研讨会的,因身体微恙,遗憾未能前来。

      吴鸿年先生于会后,让外孙女吴佳一发来手写稿,令人感动。




吴建明先生  苏州大学教授

       今天很高兴参加苏州吴氏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以来的第一次研讨会。我简要向大家介绍一下我老家江阴严读吴氏宗谱(三让堂)的有关情况。江阴严读吴氏宗谱(三让堂)至今已编修了九次,首次修成于明朝万历十三年(1585年),其后清朝顺治、康熙乾隆、嘉庆、同治、光绪年间以及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均修过一次,现在我带来的是2014年9月第九次修成的,是家乡热心的宗亲们汇聚各方之力,历时近两年编修而成。全谱分22卷共28册,内容丰富,脉络清晰,我从中弄清了先祖的来陇去脉,也第一次得知自己是吴泰伯第108代后人。但遗憾的是,同属江阴严读吴氏宗谱的江阴华西村吴氏于2008年自成支谱两卷,不知何故未能合成于此总谱中。


吴光同先生

        湖南汉寿吴氏族谱详细记载着发派于“江南发派祖凤公世系”,于明天启年间由江苏省常州府无锡县迁入楚地,始迁祖为四派顺阳公与其弟楚阳公。分析迁楚原因有三:商迁、避乱、环境。从始迁祖顺楚二公历经十余世,从未间断过对家谱的修订,不忘江南祖根。辛亥革命爆发后,其中十世吴兰荪先生,由于同窗举荐,到苏州奉职,回到了三百多年前离开的祖籍地,就再也没离开过,民国六年再修汉寿吴氏族谱时,做了详实记录。


吴金虎先生

       我是后底泾吴氏,来自张家港,《后底泾吴氏宗谱》1948年版24卷藏于苏州图书馆,始迁祖季札后裔、南宋进士吴源。


吴汝信先生  

       由于1992年就调到江苏省检察院担任副检察长之职,家谱一直没有空闲时间研究,只知道我家是从安徽睢宁迁来,高祖是光绪十六年探花吴荫培,清代科举考试中高祖和陆润庠、邹福保被称之“苏州藉三鼎甲”。高祖做的好事很多,接下来我要着手好好研究家谱。


吴本立先生  泰伯后裔第108代  本中心顾问

       重家史,修族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二十个或十六个字辈一首诗等祖训,体现的家风家德可用曾子所说,“慎德追远,民德归厚矣。如皋庑吴氏”。我们皋庑吴氏家乘记载:吴之先有讳良者为安徽歙县令家于歙传之少微公仕唐为御史又传而至彦行公讳敏学者登前明成化乙未进士为宜兴教谕迁苏州府教授因卜居金阊伯通里是泰伯九十二世孙为迁吴第一世祖… …序记载:吾宗自彦行公迁吴后分为奉敬近顺四支子姓日衍日蕃而宗谱修于嘉庆辛酉距今已二十八年所载止于一百六世立字辈… … 

       以下自十三世为始至三十二世均按列字辈:传经立大本,翼德守朝仪,光裕宜师厚,承先庆履绥。本人是本字辈,祖父是吴立鋆(吴肇邦),族叔公是吴大澂。前序提到,一百六世立字辈,依次类推,本人是泰伯108代,而迁苏后为彦行公的17世孙。二十个字辈与家谱里的祖训一样都是要约束族人为官为人清正,以仁义礼智信作为处世的最基本原则。要奉公守法,不要辱没自己的家族。



吴恩培先生  本中心顾问

       太伯南奔立国勾吴,勾吴在春秋时称为吴国。其王室成员为姬姓。前473年吴国为越所灭,后越为楚灭,楚为秦灭。故吴亡后,当以国为姓地被称为吴人。正史《汉书》记载的刘邦所封异姓长沙王吴芮,为湖南江西等省吴姓奉为吴姓先祖,并称其为夫差之后。现有文献对从姬姓演化为吴姓的记载并不清楚,且从吴亡的前473年至秦统一中国的前221年,其间已历252年,再加上年代不长的秦朝,至汉封吴芮为長沙王时也当有280年左右,至少得十二三代人,但笔者所见各谱,多以吴芮为28代,代数或难相合。吴亡后至汉代时的这一段,脉络不太清晰。


吴建华先生  苏州大学历史系教授

       关于家谱与寻根。中国谱学博大精深,内容丰富,但鱼龙混杂,必须考订思辨,去伪存真。家谱有体例,要学会循序掌握。寻根有方法,不要盲目进行。泰伯文化与吴氏文化宏大渊深,家谱是纽带和宝库,家史也是地方国史支撑。世代传承,人才辈出,吴氏与苏州发展共存共容。可以挖掘弘扬泰伯文化与吴氏文化优秀传统,为苏州文化与社会发展添砖加瓦。


吴念博先生  本中心副主任                   

        “泰伯奔吴”的故事大家都熟知,在泰伯公身上表现出的孝、悌、让、融、谦、德等,正是苏州文化的重要标志。树祖德,修家谱,我非常欢喜,会积极参与,接下来要做的是,我们如何将祖德之光更加发扬光大,光耀祖宗的至德精神,知行合一。


吴磊先生  本中心副主任

      我主要说三点:

      1.弘扬吴氏“孝悌融让”的家训精神。

      2.普及家谱知识,开展家谱研究,寻根问祖。

      3.出版一批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吴氏文化通俗读本,面向青少年,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吴企明先生  本中心顾问

       家谱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吴氏发展史,则是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史料未曾记载的,往往在家谱中可以找到。研究吴氏家谱三大重要环节,是资料的收集、鉴别和运用。



研讨会高潮迭起,掌声阵阵。

       本中心名誉主任吴文元先生的发言,则将本次研讨会的气氛再次推向高潮。

       今天在座的宗亲三分之一都有家谱,倍增归属感。听了各位宗亲的发言,启发很大,感触很多,大致有三点:一是家谱可以让我们不忘本来,有根可寻,有本可立。家谱不仅回答了“你从哪里来”的问题,更是展示了一个大家庭大家族薪火相传、久久不息的历史面貌;二是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而家族更是国家的基石、民族的支柱,家族的延绵不断事关国家兴旺;三是家谱体现了家庭成员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的文化风格,是值得世世代代弘扬的优秀传统文化;四是家谱是跨越时空的文明火种、历史标识、传统基因,代代相传,历久弥新,也是当今思想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合的宝贵财富。建议“三珍”,希望我们好好珍藏、珍惜、珍重!

     

         本中心副秘书长吴海云以及宗亲吴雪芳等都作了精彩发言。

       

       最后,吴永敏主任作总结性发言。

        今天研讨会的收获,一是聚集了一批拥有吴氏家谱又热心于研究探讨的吴氏宗贤;二是初步了解了苏州吴氏家谱的现状;三是提升了对家谱的认识和理解。 


 


2017

下一步工作

    1.努力收集苏州吴氏家谱,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动员功能,同时对重点地区如东山,吴江,常熟等主动联系。

    2.认真研究现有宗谱,充分挖掘其深刻内涵,必要时组织专业人员研究。

    3.呼吁珍惜珍藏现存家谱,特别是老版谱,要提上抢救历史文化遗产的高度,争取有关部门重视并提供保护的支持。

    4.加强研究和交流,为寻根问祖,续谱建谱提供支持帮助。

    5.积极收集和组织编写有关吴氏家谱的研究文章和成果。

    6.具体操作会后再作专题研究,特别请苏州大学几位专家宗亲多费心研究,提出具体意见。


        "今天参加苏州吴氏家谱研讨会,深受感动。宗谱是姓氏的历史,是血脉的记录,是文化的传承,是根的呼唤。珍惜、珍藏、珍重家谱,应该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永敏主任说出了我们所有与会宗亲的心声!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