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着对喜剧的热爱,陈佩斯走过电视、电影的热闹,走进寂静的剧院。彼时,话剧是冷门的艺术形式,更别说是买票进场。陈佩斯的演出变成了 “拓荒”。2001年,陈佩斯的第一部话剧《托儿》开始巡演,大部分剧院都是六七十年代建成,空置许久,去到之后,他往往得带着演员们先开始打扫厕所、清理台口,整理妥当才能开始排练。精神上,陈佩斯也在“拓荒”,他要为中国喜剧盖起一座理论殿堂。1989年,陈佩斯曾经到京郊承包了一处废弃大队部,自己动手盖民房。每一把泥,每一块砖,都出自他的手。这塑造了他的人生观:“只要你有理想,你肯踏踏实实一点一滴地去做,没有不成的事情。”做话剧跟垒房子一样,是手艺活儿。陈佩斯视喜剧为服务业,观众是最权威的评委。通过展示自己的技巧,面对面感受观众的真实反应,他可以验证自己的喜剧理论。一件往事奠定了他对喜剧的理解。1985年,陈佩斯拍摄《少爷的磨难》,吸引了不少村民围观。在一场追车戏中,他需要赤脚奔跑。土路上遍布蒺藜刺儿,导演一喊“开始”,他踩在刺儿上,“越跑越瘸”,围观的村民哄堂大笑。等到喊“停”,陈佩斯趴倒在地,抬起脚底一个个拔走蒺藜,笑声更大了。这打击了陈佩斯:喜剧怎么能这么“残忍”?几年间,他日夜咀嚼这个问题,最终从卓别林身上悟道:“用装扮的痛苦,赢得了笑声,这是一种智慧的行为。”以此为起点,在小品和电影的积累上,陈佩斯逐步研究出“差势”“窘境”“悖逆”等等创作理论。悲、难、苦、痛,经过他的精雕细琢,转化为笑声。“喜剧,就是让人把一些不痛快的部分,有益无害地在笑声中宣泄一下。”陈佩斯如是说。2004年,陈佩斯将这套喜剧理论融入到话剧《阳台》的创作中。写完剧本之后,他一看镜子,才惊觉自己胡子都白了——这段时间他一个人在乡下创作,过得太热闹了,写好一场戏,“高兴得拍桌子、拍炕”。过简单的生活,做复杂的学问。如此往复,陈佩斯平均两三年才出一部作品。创作之后,排练更是实打实的体力活。据报道,大道喜剧院的排练是周一到周六每天下午从1点半排到7点,几乎不休息,小到每个音调,每个气口,都反复琢磨。朱时茂曾跟着《托儿》剧组演了第一轮总共33场,之后他跟陈佩斯说“再不演了”:太累,太寂寞,同一个舞台同一本台词,一晚上最多两千来个观众。但陈佩斯仍在舞台上。如今71岁的他,每次演出前要喝三大瓶生理盐水,以防演出过程中体力不支,为的是享受每一次让人们笑起来的时刻。“观众每笑一次,就是我争取人与人平等的一次胜利。”在十年如一日的埋头耕耘里,陈佩斯没想过能从话剧中得到什么,话剧却真真切切因陈佩斯而收获了观众。四十年过去,陈佩斯发现,台下 “从不会笑到会笑,到生硬地笑,再到不太痛快地笑,到后来欢畅地笑”。一个人,带领一群人,专注一件事,这种长期主义让陈佩斯陆续打磨出《惊梦》《戏台》等豆瓣评分高于9.0的话剧作品,仅次于北京人艺的《茶馆》。即便如此,陈佩斯依然多次表示自己的黄金期还没到——那个时刻应该像泰山的南天门,高远,光明。而他只是刚刚入门,路还长,他还需努力。为此,陈佩斯仍坚守在舞台上,传授自己的“轻功”。2025年6月,陈佩斯与vivo共同合作,为人们进行了一场年中演讲。当中,他道出四十年喜剧生涯的要诀:“台上的潇洒自如,都是因为台下几十年如一日的练习,别老是想着能不能当上主角,赢得‘满堂彩’——”“把注意力放在每天练好这一招一式上,台下功夫‘重’,台上自然‘轻’。”本次与陈佩斯合作的vivo X Fold5系列,同样相信这一哲学:作为一款仅有217克重的超轻折叠屏手机,vivo X Fold5在防水、防尘、防冻能力上达到行业顶尖,并且实现生态破壁,畅联Apple Watch,畅享AirPods原生体验,畅传Mac文件,以科技为人们“减负”,“身”“心”更轻,实力更强。凭借多年的自研技术积累和产业链协同共研,vivo以厚重的实力托起轻盈的开合,用科技的轻巧展现艺术的美好。南天门还在远方,陈佩斯走上舞台口,轻轻一点,便又踏上了前方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