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遇到设计师,海藻、真菌、鲜花,统统逃不掉

一旦遇到设计师,海藻、真菌、鲜花,统统逃不掉

INTERNI设计时代 欧美女星 2017-06-05 17:35:59 101


从可以收藏的设计产品

到应用于工业大生产的实验,

5组设计师借助计算机辅助功能,

将3D 打印技术和传统手艺相融合,

并尝试将自然材料、日常材料

运用到系统生产中。

人造与自然之间的边界无疑已经日渐模糊。尽管一直以来设计的创造思路都在模仿自然的结构与进程,然而近日出现的研究思潮则逆流而上,试图让设计介入到自然发展的过程中去,甚至对其加以控制,换句话说就是去研究自然原料、废料和生物(例如真菌)如何能转化成适应建筑业和批量生产的材料。


纺织海藻

褐藻种类内含特有的高分子聚合物——藻朊盐酸,经过干燥、研磨、烘焙等加工过程可以成为天然的黏合剂。毕业于威廉姆·德库宁学院(Willem de Kooning Academy)纺织品设计专业的荷兰设计师尼恩科·霍赫弗列特(Nienke Hoogvliet)将海藻的这一特性与海洋沉积土相结合运用到纺织工业,建立了一套以海藻为原料的回收利用系统。

▲  “Sea Me”项目作品。

在“Sea Me”设计项目中,霍赫弗列特将植物海藻纺织成线,然后在传统的渔网上手工编织地毯。最终成品不仅呈现出海藻的本色,并且意外地能够耐受不同程度光线的照射。同时,纺织过程中的残料也没有被浪费,霍赫弗列特将它们回收利用,加工成生物塑料,制作了一系列创新材质的餐具。不仅如此,在给地毯着色过程中,剩余的材料后来被用作室内涂料,如同霍赫弗列特一直以来的设计理念所传达的,她把生产浪费的可能降到了最低。


▲  “Sea Me”项目中的地毯在一张传统渔网上手工编织而成,其中线材与生物塑料均来自于海藻二次加工而成的材料。


凝固的鲜花

波兰设计师玛尔钦·卢萨克(Marcin Rusak)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现生活工作于伦敦,他的设计事业开始于对有机材料和易腐蚀材料的运用。

▲  “Flora”系列,由玛尔钦·卢萨克设计完成,包括桌子、嵌缝等,均使用树脂封装鲜花的工艺,作品呈现令人惊喜的花纹与手感。

在“Flora”系列作品中,卢萨克将树脂封装鲜花的工艺运用到桌面、嵌缝和纱窗的制作中。远看过去,这些作品的表面呈现出大理石般的纹路与类似石灰石的气孔结构。但如果自上而下细致地进行观察,你会发现,设计师通过这样的安排将作品中每一个自然材料的短暂生命凝固,继而营造了一份诗意的情调。(了解更多请点击:永恒的花设计 | 如果我们想着鲜花就像想着食物

▲  设计师玛尔钦·卢萨克灵活运用树脂封装鲜花的工艺,将作品中每一个自然材料的短暂生命凝固,继而营造了一份诗意的情调


鲜活的真菌

“‘鲜活’不仅指代有机生物,也形容一切以细菌和真菌形式存活的单细胞生物。”这是Mycoplast 公司奉行的理念,他们致力于将真菌衍生材料运用到结构、室内、生物建筑等各种不同领域。公司由意大利设计师毛里奇奥·蒙托里(Maurizio Montalti)于2015 年创办,他曾经在阿姆斯特丹建立了著名的Officina Corpuscoli 设计工作室。该公司旗下“生长实验室”(The Growing Lab)与乌得勒支大学(Utrecht Universiteit)、荷兰国家创意产业基金会Stimuleringsfonds 和多恩协会(Stichting Doen)等权威学术机构合作,旨在推进细菌研究的实际应用。

▲  座椅材质模拟真菌在显微镜下呈现出的有机结构。作品为“生长实验室真菌部门”(The Growing Lab-Mycelia)实验研究结果。

▲  实验室呈现的设计作品

▲  菌丝经再次处理后制成的面板,真菌中的植物纤维成分能够有效提高材质的各项性能。

通过不断对细胞进行线性排列,真菌在自身的基底上不断繁衍,细胞密度的上升使它获得更加强健的性能。基于真菌的基本生物属性,以它为原料加工而成的材料则能够具备更优化的劲度、弹性、厚度和防水功能。另外,生长实验室的研究表明,在当下的生物技术支持下,类似塑料等人工合成材料已经可以做到百分之百用化肥等天然物质替代。

▲  细菌文化


人造岩石

微观来看,尽管材料本身自带封闭完整的有机结构,但是如今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已经赋予人类按照实际需求来设计材料的能力,这也是设计师组合劳拉·林恩·詹森(Laura Lynn Jansen)和托马斯·韦利(Thomas Vailly)的工作理念。来自荷兰的詹森与来自法国的搭档韦利同是埃因霍温设计学院(Design Academy Eindhoven)的毕业生,他们对多矿井的法国奥弗涅(Auvergne)地区的死火山地质沉降现象颇有研究。


▲  由劳拉·林恩·詹森和托马斯·韦利设计完成的基于碳酸钙的项目,作品材料经由对于火山灰形成过程的仿制得来。

在地下三四千米深处,极高温的地下水与二氧化碳、碳酸钙发生反应,巨大的能量冲破地表,进而造成火山裂缝。当这一化学反应上升到地表后,水分使二氧化碳蒸发,碳酸钙散落到植被表面。然后,由于地质沉降的自然作用,本来隐形的碳酸钙从而被石化为有色固态。借助计算机3D 建模技术,设计师詹森和韦利得以人工复制这一自然过程,并在短短几周内通过已有的科技设计出类似于石笋的人造岩石。

▲  两位设计师均对法国奥弗涅多火山地区钙化石的形成过程颇有研究。


海藻的衍生

毕业于丹麦皇家学院(Royal Danish Academy)的设计师乔纳斯·爱德华(Jonas Edvard)便致力于对自然原料的二次利用及其审美价值的挖掘,俨然一名中世纪的“炼金术师”。创作灵感来自于“在地生产”,乔纳斯进行了一场名为“Terroir”的项目,即在对当地原生物属性把握的基础上,发展它们的文化衍生价值。

▲  “Terroir”项目,由乔纳斯·爱德华与尼古拉·斯丁菲特设计完成。

在尼古拉·斯丁菲特(Nikolaj Steenfatt)的协助下,他们研发了一种新型材料,由海藻和再生纸混合而成,从而具有极佳的延伸性能以及如同软木塞一般的自然触感。用以加工材料的海藻取材于丹麦当地长达8000 公里的海滩,它们受到不同自然条件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绿色,因此通过色彩的再现,这一系列新材料的生产自动完成了丹麦自然风土的考古志。


▲  “Terroir”项目通过将在丹麦海滩收集到的褐藻加以干燥、烘培、平铺,二次加工成可塑材料,制作成一系列灯具和椅子。



本文来自INTERNI设计时代 6月刊 Designing.


文字 / Valentina Croci 

翻译 / 苗苗 

编辑 / 若泽


新刊预售

本期特别策划“遇见米兰,预见未来”,6月新刊8折优惠预售中,订购的朋友请猛戳下方阅读原文哦!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