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央对峙任达华,一位父亲能为孩子做到什么程度?

肖央对峙任达华,一位父亲能为孩子做到什么程度?

高能E蓓子 港台男星 2021-12-15 00:11:37 513


2019年《误杀》上映,口碑和票房都意外的好,不声不响地就成了当年的一匹黑马。它后劲很大,以至于到现在偶尔人们还会讨论李维杰为维护女儿做出的选择是对是错。



而就在余味未消的时候,《误杀2》要上映了,主角依然是肖央演的父亲,只不过名字从李维杰变成了林日朗。



虽然同为“误杀”系列,但这次主创团队选择“重新出发”。


在这个新的故事里,再次扮演父亲的肖央,依然是个陷入困境的父亲,只是这一次他遇到的问题更棘手,不是“有1000部电影阅片量”就能解决的了。

 



选择题:

放弃孩子或者触碰底线,该选哪条路?

 


《误杀》里陈冲饰演的拉韫有一段台词说,“为了自己的孩子,我没有任何做不出来的事情”。



与这段话类似的台词,也在《误杀2》里出现了:“你不知道一个父亲为自己的孩子都能做出些什么。



林日朗的儿子小虫突然被查出重病,如果不进行心脏移植就会死。


起初医生说可以进行心脏移植,也等到了配型成功的心脏。然而对于林日朗本来就清苦的生活来说,要承担的手术费是巨额的。



为了筹钱林日朗破费了一番周折,不得已还借了天价高利贷。好不容易筹够了钱跑回医院,林日朗却被告知:心脏被劫走了。


也就是说,儿子活下来的关键没有了,林日朗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孩子一步步走向死亡。



林日朗原本已经因为事业不顺充满重压,他更无法理解为什么自己明明努力工作,却遭到这样的对待。


他不知道谁劫走了心脏,只觉得里面有一个天大的阴谋,这个阴谋已经不是他一个平头百姓能阻止的了。于是,他铤而走险,不知道从哪里搞了一把抢,趁机劫持了医院急诊室。



他准备以急诊室里所有医生、病患和工作人员的性命作为筹码,换回自己儿子本来该拥有的活命的机会……



我们都知道,《误杀》里的李维杰,为了保护女儿扯下一个弥天大谎,不巧死的是权力者拉韫的儿子,如果不用非常规手段,等待李维杰一家的,怕是“连坐牢的机会都没有”。


《误杀2》中,林日朗遇到的问题更加棘手,也更加难以选择。


李维杰选择用谎言来掩埋证据只是利用了其他人,那林日朗把无辜的人当人质,则更加靠近灰色地带。大家只想看到警察尽快制服劫犯,没有人问过他这么做的理由。


直到他要求一名记者进入急救室,通过直播提出条件:一小时内不把心脏找回来,林日朗就要开始杀人了。



在后面的剧情中,林日朗和警察、医生、记者、人质等等多方面的对峙时,我们慢慢了解到这位父亲的被逼无奈,问题也就出现了:如果你是林日朗,你会怎么做?


不得不说,肖央这一次饰演的林日朗会再次引起了我们的共情,他作为父亲,面对孩子和面对灾难的双面转变,自然地让我们信服了。



计算题:

肖央X父亲=一个屡试不爽的角色形象

 


电影里,小虫对林日朗说:“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长大了。”明知道儿子危在旦夕的父亲答道:“你当然会长大的。”那一刻,肖央的表演让人动容。



这其实已经不是肖央第一次在“父亲”这样一个形象上让人动容了。


第一部里也有这样一个场景,李维杰回来处理尸体,女儿慌乱地自责:“我只想打掉他的手机”,而李维杰则是说了一句“对不起,爸爸没有保护好你”。


这两段对话看起来都很寻常,没有声嘶力竭或者痛哭流涕,但就是这样的轻描淡写却往往会让观众控制不住泪水,这里父母对子女的爱没有故作姿态,更偏向于一种自然流露。

 

如果你仔细留意细节,其实在“轻描淡写”之前,已经铺垫很多情感浓度,尤其是他与孩子相处的段落。


比如他会和孩子玩在一起,在郊野跟儿子满地打滚;他会为孩子全情投入,前一秒因工作受挫情绪低落,后一秒就放下一切情绪给儿子的球赛助威。



比如说他也有“甜蜜的烦恼”,和妻子你侬我侬的时候儿子走过来打乱了计划……



这些细节的叠加让你相信他的确是个好爸爸,在孩子遇到危险时完全能豁出一切。


而肖央的人物形象也恰恰契合了这样草根的角色。说起来从几年前开始,肖央就开始走小人物的演技派路线了。


肖央曾经在采访里说,他不是一个计划要做演员的人,他走上演员这条路更可以说是顺势而为,所以他也不是那种有型有款的演员,他作为演员的表演习惯,更多来源于生活的感悟和对小人物的同理心。



从现在依旧活跃在广场舞届的神曲《小苹果》,到意料之外的短片《老男孩》,他的形象有种天然的亲切感,他表演时又有一般人所常见的钝感力。


这种状态延续到后来的《人潮汹涌》,或者最近的《谁是凶手》。在这些角色身上很难找到他曾经鲜明的喜剧形象,而是一种更“平易近人”的状态,像是遇到突发事件会下意识地怂一下的普通人。



说到关于他对父亲与子女之间关系的表达,我们能想到那首很经典的《父亲》,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肖央和朋友们一起创作的两部叫《父亲》的短片,就是肖央对这种感情的切实理解



所以当肖央的草根形象与父亲这一角色融合时,所带来的化学反应是肉眼可见的,他可以很准确地拿捏得当情感的尺度,也可以很放肆地增添情感的浓度,这样的融合屡试不爽。


两部《误杀》都是极佳的证明,林日朗和儿子小虫相处的日常、绝境时与儿子的通话,都有着深深的忍不住让人泪崩的父子情。



《误杀2》也没有停留在“家庭”和“真相”的层面,它往前多走了一小步,开始探讨更深层次的人性。而把片中情感浓度调动到最高的基础,在于几位演员的表现。


许久未见的任达华,这次邋里邋遢地出场,扮演了一位执着于真相的老警察。他与林日朗的对峙颇为耐人寻味,隔着玻璃的那一笑,还能让人回想起许多经典的瞬间。



任达华这个角色很有意思,他代表广义上“正确”的一方,最后却明里暗里在林日朗的引导下挖掘真相。我们可以从他的眼神变化中,看到他的纠结和执拗。


是听命于上司尽快破门杀匪,还是相信林日朗的话,尽量达成无一伤亡的相对完美的结局?关于这部片子中对“正义”的坚持,我们或许可以从这位老警察身上找到诠释。


张弛有度,进退皆可,任达华的演技依旧让人信服。



没了胡子的宋洋,刚出场时甚至精神得有点认不出来。他有着医者的仁心,却也无力抵抗现实的压力被迫妥。



还有许久没能从银幕上见到的李治廷,这次饰演了一个两面三刀城府极深的高官秘书,没有到影片最后甚至不能分辨他眼神里流露出的真诚是不是真的。



这些角色之间的相互碰撞,带来了几何般爆发的效果,这些都是不曾预料到的。

 


思考题:

复杂人性的思考于当下的意义


 

电影中有这么一个场景,是一家三口在外野营,儿子小虫看到萤火虫“消失”,于是问父亲:为什么萤火虫在灯下就看不到了?



这一幕当然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解读。当我们看完电影,可能会把这些萤火虫和普通到“透明”的人们联系起来。当所有的萤火虫汇聚到一团,渺小的生命体带来的力量也是不可小视的。


电影里正是由着这些渺小的个体的联合,才爆发出强大的能量。



但与此同时电影又给我们带来另一个方面的思考:“有效”就是“对”吗?


林日朗在走投无路的时候选择了以暴制暴,这几乎是那个环境下最有效的手段,它可以得到大众的关注,以及谈判的砝码,但是“绑架”这件事,本来就建立在伤及无辜的前提下。



听了林日朗的故事,被绑架的人们心理变化发生了分歧,有人依旧恐惧并憎恶,也有人深深理解这位父亲,口口声声地对外面不知情的大家喊,他是好人。


但作为父亲,这样做显然是会带来“副作用”的:当你用暴力来对抗暴力,那么在孩子的思维中,暴力几乎要等同于所谓的“正确做法”,以暴制暴会慢慢成为理所当然。所以对于林日朗来说,对抗的后果无论成功与否,都会一败涂地。


除非,小虫一辈子都不知道父亲曾经为了拯救自己做过些什么事。可谁又永远能活在象牙塔里呢?



以牺牲无辜来实现一位父亲保护家庭周全的愿望,本来就游走在了灰色地带。道德底线、大众情感,这些思考,可能是电影所带来的价值之一。


在我们院线的华语片里,其实这种可探讨的空间是越来越小了,人们热爱简单粗暴,总以三观的正确与否评论着电影的优秀与否,需要直给,需要大快人心。



这当然未尝不可,只是对于很多人来说,电影的意义与价值并不在此,它不单是个娱乐产品,它还是我们看待世界的窗口。


电影呈现的往往是关乎人性的思考。把人推入极端的环境里,去揣摩、审视、质疑、关怀。很多时候,一部电影就是一次人性的试炼场,我们从中感同身受,以反省自身。


所以我们看《误杀2》,是没有办法将其当作一个纯粹的类型片来看的。


甚至于当我们回首影史经典,那些能够留下来的电影也从来不会是单纯的黑白分明,我们记得《阿拉伯的劳伦斯》,真切地感受到主人公并没有他自称的那么正义与大公无私。



我们看《教父》,一个变得心狠手辣的黑帮分子也可以让我们同情,这里就更不用说马丁·斯科塞斯与大卫·芬奇的电影了,他们总是在说人性的阴暗面。



符合三观认知是一部分,另一方面是,往往是我们把电影简化了,把它当成了纯粹的娱乐产品。


我们再看林日朗的以暴制暴,去判断他的对错之分这件事本身,就存在着对错的商榷。


这个故事里,我们感受到的是小人物的隐忍与无奈。他原本只是一个为生活拼尽全力的人,遭遇这种劫难之下,想的不过是让孩子活下去,自己也能陪伴身边。说到底是对家庭的守护,最后造成不可逆转的遗憾结局。



它或许不会真的发生在我们身上,但正如前面所述,电影是一次极端环境中人性的模拟,你从中可以看到的东西,远比是非对错多得多。


这样得思考是有意义的,正如当下出现这样一部作品其本身也有着一定的意义,我们需要放松,但不能在银幕上只看到嘻嘻哈哈,电影的价值是,它会在时间中沉淀下来,让我们重新找回思考的乐趣。



结语

 


回到开头那个问题,如果你是林日朗,你会怎么做?


我们听说过不少父母与子女的浓情故事,最近阿莫多瓦的《平行母亲》便涉及了这一点,我们也听说过许多父母与子女感情“缺失”的故事,最近挪威的那部《忍者宝宝》说的就是一个不愿意做母亲的母亲的故事,这些都本不稀奇,所以《误杀2》的重点在于,林日朗所选择的灰色地带,到底有多少可探讨的空间。


这其实回到了一个很经典的争论上面,那就是电影中常出现的救一人而牺牲许多人这种做法到底可不可取?你看着主角毁天灭地的确充满了爽感,可又有谁会从被复仇者联盟们毁了房屋的普通人角度看待事情呢?


但《误杀2》其实是给了解决方案的,这也是林日朗或者编导的聪明之处,正如电影的第一部一样,《误杀》中的李维杰最终选择的自首从另一个“身体力行”层面给孩子们做了榜样,告诉他们,做人,还是要诚实,还是要守住心中底线。


三天之后,电影上映,我很想知道,对于《误杀2》的结局与解决方案,你们会不会满意?






今天的话题是:


你印象中最深刻的父亲角色是?


来评论区说说吧~





上一篇:横跨乐坛20年的神仙阵容,这里集合了几代人的青春?


拓展阅读:


好父亲,能从坏孩子身上看见光

看这部电影,是国庆的第一个仪式感

这部奇特的女性电影你看懂了吗?








-今天头条の主笔-


你的小仙女E姐,无所不能的大白,想组CP的油梨


责编:油梨   美编:树懒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