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传人·李小龙(长沙)分享会】问:咏春对于李小龙武学以及截拳道的影响有一个怎样的演变过程?咏春是不是影响截拳道创立的决定性要素?为什么看到不少截拳道者的技术演示有很多主要来自咏春的封手技巧?
答:众所周知,在经历了1964年奥克兰黄泽民踢馆挑战事件之后,李小龙从1965年开始,即致力于创造自己的拳法。其时,拳法无名,但是李小龙宗师当年在致学生的信中,多次明确指出,他创拳基于三个核心——非传说中的26个——即咏春、拳击和击剑。(注:在宗师创拳过程中,期间曾采用过立足于中国武术传统,同时体现了他由术至道武术思想进化的“振藩拳道”名称,直至1967年,李小龙才将他所创拳道,正式定名为“截拳道/JEET
咏春拳是李小龙宗师唯一正式拜师,多年系统修习的中国传统武术,既是李小龙武术生涯的开门拳法,亦是李小龙宗师早期在美国武学实践的核心基础。因此,从1960年到1964年,在李小龙宗师赴美最初的几年时间里,咏春对于李小龙武学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其时,李小龙在其振藩国术馆内教授以咏春拳为核心结构的“振藩功夫”(又称为李氏改良咏春拳或振藩国术)。毫无疑问,咏春拳在当时,对于李小龙的武学理念、武学实践,具有难以动摇的影响力。因此,即使在李小龙决心创造自己的拳法——即在截拳道研创的早期,咏春仍然占有相对牢固的主导地位(有李小龙的传人认为占比在50%-55%之间)。1965年2月,在写给弟子木村武之的信中,李小龙说“我想创立一套自己的拳法,融合了以精简为导向的各种武术的拳法......咏春拳是起点,黐手是核心”。
截拳道研创和完型,并非一蹴而至的。即使是在李小龙于1967年正式对外公布了“截拳道”名称之后,宗师仍然致力于截拳道的不断实践、试验和改进。在这个过程中,截拳道的技战术结构、训练方式,指导原则,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巨大地转变。1968-1969年左右,主导截拳道研创发展的,不再是咏春,而逐渐演变成击剑和拳击,特别是击剑。击剑的科学化实践,在历史上首先影响了拳击,在1969年前后,作为李小龙武学研创的核心要素,则后来居上,取代咏春,成为主导截拳道技击实践和发展方向的决定性要素。咏春的影响力,则逐渐从主导地位退居三线(有人认为后来咏春在后期截拳道中的成分仅占5%-10%之间)。木村武之师傅在一次武术专刊的访谈中提到,1969年,李小龙告诉他,黐手不要了——这意味着曾经的振藩功夫和截拳道初期实践的核心,已经不再是截拳道的核心。
虽然我们现在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截拳道人在训练和实践中仍然会大量采用封手技巧,但这只能说明他们接受的是早期截拳道技术体系的训练(当年主要在洛杉矶唐人街振藩国术馆内教授),并不能因此证明,后期截拳道仍然以咏春为主导。
从某个角度上说,在截拳道早期的研创过程中,正是由于李小龙宗师出于对中国传统咏春拳的坚持,相对惯性化地以提倡贴身近战的咏春作为自己武学革新的主导要素,才让他的截拳道的研创工作,在进入到较深层面,涉及到从武学理论到技战术具体实践的整体的结构性进化的时候,遇到了瓶颈,受到了局限,以至于最后陷入到改无可改的困境。因为现实中,跳出传统形式化束缚,聚焦于人类格斗致胜共性要素,如时间、空间、节奏、角度、路线控制而不断变革,且日益强调步法核心作用的截拳道技战术体系,正日益脱离咏春拳的传统窠臼,变得更加整体、自由和流动,从而与李小龙宗师最初以咏春拳为创拳核心的初衷,与咏春拳传统武学结构本身存在的相对的局限,产生了矛盾。更重要的是,随着武学实践的深入,李小龙宗师的武学思想,武学境界,相对于早期,也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和提升。
面对困境——这个所谓困境,其实也标志着李小龙宗师的截拳道研创,已经从量变前进到了质变发展的一个临界节点上,此时,截拳道的革新,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个人依赖于传统,保持传统的惯性最容易,因此,面对困境,常人往往是退缩,维持现状,而要借助困境——所谓物极必反,困境本身即是契机——实现破旧立新,不仅需要极大的勇气,更需要对于困境本质所在的深刻洞察,以及拥有解决这些困境问题的拨云见日地创意、深厚地理论修养、实力基础和经验积淀。幸运的是,当年的李小龙宗师具备所有破旧立新,别开生面的全部条件。于是,在“精简、直接、非传统”的一以贯之的截拳道总原则指引下,李小龙宗师转而在自家后院,以自己挑选的后院训练小组的弟子,以及交好的美国武坛各门各派武术家,空手道擂台搏击冠军作为截拳道革新的实验、检验对象,大胆地以击剑、拳击作为截拳道后期精进的研创主导,加上他自己的独特创造性实践和经验成果,从1969年到1973年,从美国到香港,通过纯粹精炼,追求简单的不断精雕打磨和实践检验,最终实现了截拳道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飞跃性发展和精进完型。
自此,截拳道不再是某一种传统武术的改良版,而是完全独立,完全属于李小龙个人武学成果的武道新创造。一种超越时代的,从传统武术中解放出来的现代化的中华武道,乃至于世界性武道。(朱建华)
-------------
当然,必须明确指出的是:李小龙宗师每一次武学上的突破,都形成了自己相对独特的武技体系,并且有各自明确的体系命名。从李小龙宗师亲自设计、颁发的三种不同的李氏武学证书来看,李小龙宗师将他的武学体系分为三种:振藩功夫(振藩国术),振藩拳道,截拳道。不过,因李小龙宗师当年未就三者进行明确的体系说明,且三者之间各有承接和交叉,因此,在后李小龙时代,这三者之间,在传播过程中,亦常常会在概念上,名称上,出现交叉、模糊和混淆的现象。
振藩功夫(振藩国术)和截拳道之间,由于分处李小龙宗师武道生涯发展的两端,我们仅从外在技战术表现上,就有很明确的区分,因此特别易于辨识,但作为承上启下的振藩拳道,因与振藩功夫及截拳道二者之间,各有承接,所以经常会出现混淆现象。比如,有时会被称呼为振藩功夫(即由西雅图时期的早期振藩功夫,经奥克兰时期到洛杉矶时期进化而来的中期振藩功夫),有时又统称为截拳道。而伊鲁山度师傅则直接忽略掉“振藩拳道”,干脆将振藩功夫和截拳道二者一而二,二而一的予以说明,在《黑带》杂志的一次专访中,他认为可以教授的原始截拳道,即振藩功夫。
如前所述,因振藩拳道处于由振藩功夫到截拳道从量变到质变的过渡性阶段,因此,振藩拳道既保留了一定中期振藩功夫的特色,也直接展现了与后期截拳道共通的核心技战术结构。1967年,当李小龙宗师正式公布截拳道名称,并在振藩国术馆里教授的截拳道,其实就是既可以将之视为中期振藩功夫,又可以将之视为早期截拳道的——振藩拳道。换言之,在“截拳道”名称正式提出来之前,李小龙宗师曾以”振藩拳道“,来命名他在那一个阶段发展起来的他自己的新创拳道,当他正式提出来截拳道之后,振藩拳道直接改以截拳道的名称,在振藩国术馆内教授。所以,当前在国际截拳道界,振藩拳道一词常常是被省略或忽略的。人们总是直接将李小龙宗师在洛杉矶振藩国术馆内所教授的功夫体系,称之为截拳道——因此,我们即可以看到当年主要在洛杉矶振藩国术馆教授,有相当咏春痕迹,比如拥有各种精简的封手攻击表现的截拳道(早期截拳道,主要以伊鲁山度师傅为传承代表),也可以看到以击剑和拳击为主导,对早期截拳道去咏春化及高度简化之后,主要在李小龙后院实验、进化而来的截拳道(后期截拳道;主要以黄锦铭师傅为传承代表)。
虽然,李小龙宗师不同时期的弟子或学生,由于接受的是不同阶段的教学,因此,在技战术和训练、实战表达方式上均存在一定差异,甚至巨大的差异,仿佛不是一个师傅所教授,但同为李小龙宗师个人武学发展成果,振藩功夫,振藩拳道,截拳道这三者之间并非毫无关联,截然独立的实体,如前所述,它们其实有一个层层递进,互为关联的进化发展关系。无论早期振藩功夫和后期截拳道在外在表现形式上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但是它们拥有共同的武道哲学,核心原则和武学理念,以及大同小异的核心技术结构——比如建基于道家的太极整体哲学,精简、直接、非传统三原则,攻击五法理论,快灵巧变,简单直接的元典踢拳技术,等等。
在后李小龙时代,对于这三种李小龙功夫体系,我们既可以相对独立的去研究、研习和传播,也可以在有区别(以各自体系有资格的师傅所教授的内容为准)的前提下,进行综合性的研修和融合性展现。当前,李小龙三大功夫体系在世界上的发展和传播,绝大部分是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在进行(不同阶段的师徒传承不同阶段的李小龙功夫体系,或在此基础上有所自我发展的体系),也有部分优秀的师傅,通过拜师于三个阶段的李小龙弟子,在保持区别性继承的基础上,从整体出发,围绕三者共同的武道核心主线,进行融合性传承和研究,以深刻把握李小龙宗师振藩截拳道一以贯之的武道内在实质和科学精神,融会贯通李小龙三大功夫体系各阶段的优秀成果,推动李小龙功夫体系的整体性传承和融合发展(在国内,龙的传人·截拳道为道塾教练会目前正致力于此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