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诚拍电影的千层套路和不败原理

陈思诚拍电影的千层套路和不败原理

永无岛上的时光 内地男星 2025-02-01 11:37:10 25

1



面对着陈思诚从《误杀》开始的转型,以及作为制作人和监制的身份加持,陈思诚对待电影也不再是之前艺术性、剧情、质量等有所追求的导演,反倒是更像是一个商人一样。 对于他情绪导向的电影标准化、罐头化的制作苗头,大概是从《消失的她》开始,就已经存在,对于大多数不怎么观看电影的,或者非影迷类观众,陈思诚类电影最为典型的就是人物的标签化、剧情的情绪化导向、极其明显的“精巧”伏笔和大费周折的烘托气氛的音乐和摄影手法。 以《唐探1900》为例,尽管作为唐探本身就有其IP的影响,但同样能找到套路化的制作。



2

开篇美国人拿走中国的文物,也暗示着本篇两个对立的群体:中国与美国。 随后是迅速地秦福与唐人街一路交代案情,也给观众交代完故事发生的背景,另一边,另一个主角阿鬼人物作为带动剧情走向,让两人最终组成唐人街神探的工具人出现。 前半部分则是秦福与阿鬼两人在查案同时给观众交代唐人街以外的势力分布:民主党、共和党、革命党人、爱尔兰人势力、印第安人以及周润发所在的商会组织本身。 此外,满清派来的岳云鹏一伙作为工推动剧情走向和插科打诨的工具人同时出场。 上半场戏截止到白振邦死亡截止,每个派系的人物归属都已经明确,明线是查出最终开膛手杰克的身份,而暗线则是华人为了反对排华法案所做的对抗或者更明显的中国与美国的对抗。 


其中几场戏:白振邦和白客对周润发不觉醒的质问、秦福与阿鬼跟革命党人在天台的交代、岳云鹏一群人对爱尔兰人的反水,导演无一例外都是在以情绪为推动力量,让观众在自我感动中抓住观众看下去的动力。 但在此我们需要解析下,白振邦一行人对周润发的质问看似振振有词,但情绪到了,没有具体举措,所谓几百支枪在之前广州起义被镇压后,又如何能让华人看到中华崛起的希望,最最关键的就是:你们的行动纲领和主义是什么都没有,喊着响亮的口号,却格外幼稚。 其次则是天台坦白一幕,秦福作为与白振邦仅相处几日的干“兄弟”,一个是留学精英,一个是市侩小民,两人在聊理想与国家时候,更有可能的是你在聊诗与远方,我在看生活与苟且,唯一的联系就是案子本身,又怎么会瞬间具有人格魅力并被俘获心甘情愿做帮助革命事业?人物性格的转变过快也让人物本身站不住脚,当然这是后话。








 以及最后满清在秦福的嘴遁下,反水跟爱尔兰人对砍。说实在的,八国联军侵华确实会绝望,但岳云鹏首要任务是抓革命党,加之满清当时的敌人比起来八国联军更可能是孙文这些革命党汉人,所以反倒更可能看着他们继续把他们埋了,然后还点头哈腰给洋大人行礼才对。以及最后交代说救救中国,更想笑死,他们的中国可不是你的大清啊。 而随后从白振邦去世出殡到后面案件揭晓,周润发在议会上的独角戏,导演也终于意识到自己是在拍一部悬疑片,于是也终于开始将剧情串联起来,直到最后经过尸检后,终于讲完整个凶杀案过程,尽管大多数细节不得不用闪回的方式来补充,但也算是圆回来了。加之将剧情前半段的很多镜头线索拉过来,甚至观感上观众觉得反倒更好了。突然有一种顺畅的感觉,仿佛注意到这些线索的各位果然是天才一样,让观众又能继续沉浸下去继续看电影。 但这其实有掉入导演设置好的新的陷阱,也就是所谓的那些不经意的线索,让观众觉得是导演的小心思被发现了,实则其实是导演可以留下的痕迹,从《误杀3》到《默杀》到《消失的她》,这类可以留线索,埋伏笔,不交代剧情甚至无数闪回的机械降神来强行圆剧情的套路,对于喜欢本格推理的各位无疑是骑脸侮辱,当然对于喜欢爽,或者涉世未深的各位观众,反倒是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哦对了,最后一定要安排上的反转,就像这本身并非只有案件本身,而是一盘大棋一样,资本与权利的运作下,牺牲华工,以获得更大的利益。当然,其中美国人与华工的矛盾也只有对立的设定而非具体的一件件案例,反华法案的未推行,更是在周润发慷慨陈词演讲下形势瞬间反转。 在矛盾下的深层次问题,华工对工作岗位的抢夺,资本为了最大化压榨从而对华工选择并排挤工会等也仅仅是提了一句话,所谓的具体问题变成了情绪、标签化的立意和民族自豪感,而里面深层次的问题导演则巧妙的避而不谈,就好像知道观众不愿意看这些复杂的东西,最简单的情绪将观众带入进去就是成功一样,所以这也是导演的一大妙手。

但是发哥确实好帅,英语慷慨陈词,信手拈来说得比其他人好太多


3








所谓陈思诚的套路可以很明确地列出为:情绪化的电影主题+标签化的人物+刻意的伏笔安排与反转+导演高质量剪辑和氛围烘托。 这一套路本身在陈思诚用改编《误杀瞒天记》的《误杀》小试牛刀后初战告捷,随后在《消失的她》中大获全胜,并在同期由宁浩监制的《孤注一掷》同类单品的平行印证下,证明这套方法论能够跑通中国市场。而这也是陈思诚导演的精妙之处。


尽管之后,陈思诚作为导演本身,对艺术追求和倔强的性格作用下拍出了《外太空的莫扎特》和《解密》,但市场响应和口碑可以说是双扑街,也最终注定了陈思诚往上面这条路走的决心。









这并非是陈思诚个人的问题,中国电影市场,或者说中国经济本身对其作用同样重要。事实上,作为导演、监制和制作人的陈思诚,甚至偶尔还是编剧,他的定位本身让他具有着商人的冷静思维,清楚地知道如何在控制成本的情况下做到利润最大化,而他又有着导演和编剧的经验能让他在清楚大环境下观众喜爱的是什么,怎样写观众会喜欢看。


当然,另一个同样担任过这些职位且知名并作品卖座的是尔冬升,但由于现在凋敝的香港电影市场,尔冬升的作品也越来越少。而大陆具有同等地位的,可能也只有陈思诚本人了(其实宁浩的“坏猴子”制作也挺不错,但可惜在于量上不够,加之最近几部电影质量都不咋样,所以陈思诚确实在国内算独一档)。 


也因此,随着影迷见过的花样越来越多,虽然陈思诚电影一直被骂,但他的电影在如今中国电影市场仍能保证质量过关,虽不是佳作,但还是能看一眼的。所以别看骂陈思诚电影的人多,而且骂得还很有道理,甚至陈思诚看了后都会觉得你说得对,你骂得太到位了,你太了解我了。然后他去另一边数钱看票房收益顺便再立个新的电影项目。


因为国内目前还真没有像他一样稳定产出,质量保证,还票房不错的其他制作人或者导演或者监制了。 所以只要中国经济还是这个样,陈思诚一定还能赚钱,解决这个问题本身并非解决陈思诚本人,毕竟在如今这种糟糕环境下陈思诚其实也在养活着一批人,反而更该有更好作品出来,而如何有更好的作品,除了电影人本身的努力,中国市场经济的整体改善才是最根本的解决方法。


4







当然,这几年陈思诚电影中作为监制的他也制作出过《三大队》这种质量不错的电影,但考虑作为孤品,真实故事改编甚至文字作品在市场上的验证后,这个作品本身能够达到这样的质量也算是奇迹。所以,这其实也算是陈思诚的上限了,相比起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张艺谋和陈凯歌大导演,陈思诚还是能够敏锐地嗅到如今市场上观众喜欢看的是什么,什么样的热点事件能够引爆或者引发观众共鸣,以及怎样拍能让观众觉得自己在电影院看着不那么坐牢,甚至感到无脑爽。


不正经的王先生

愿你喜欢这篇文章,快关注吧~

有个这么不正经却真实的王先生陪伴在你的身边,相信你的人生也会精彩~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