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不见王:赵本山&范伟恩怨始末

王不见王:赵本山&范伟恩怨始末

虎嗅APP 内地男星 2020-09-21 21:56:31 596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宅总有理(ID:zmrben115),作者:宅少,原文标题:《本山&范伟恩怨始末:一个想封帝一个想称王,两份私心,各有宿命》


“永远不要让结局,


遮挡了故事的光芒。”


——作家·雷蒙德·钱德勒


逝于1959年3月26日


出自小说:《漫长的告别》


1


1989年,赵本山的《老有少心》本来要上春晚。排练时一位领导看罢,觉得东北话太多,希望把本山换掉。本山哭笑不得,你把我换了,那还演个毛线?于是就没上成。


结果没多久,黄宏的《超生游击队》火了,东北话就此走红。第二年春晚,《老有少心》紧急上马,改名《相亲》。


《相亲》登上春晚,成为铁岭乃至辽宁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这不仅拉开了本山横霸春晚20多年的序幕,还给东北笑星们指了一条明路。看见《相亲》和赵大叔成功的光彩后,东北两位曲艺演员跳槽到小品行当。


一个是说相声的范伟,一个是被誉为“小郭兰英”的高秀敏。多年后,他们如愿在春晚舞台上圈粉,跟着本山一起《卖拐》《卖车》。


「2001年《卖拐》」


2001年,《卖拐》火爆春晚。也就是那年,赵本山跟着高秀敏去看剧场二人转,看完张小飞演出,当场收其为徒,并且砸下巨款,搞了个“本山杯二人转大赛”。


同年,范伟跑到北京,在张一白《开往春天的地铁》里演了个小配角。


这两件毫不相干的事,一方面凸显出本山、范伟截然不同的来处,另一方面,又为日后两人的情感崩裂埋下伏笔。它们衔接过去,又揭示未来。它们是本山、范伟两条前进道路上最具代表意义的两个方向坐标。


那注定是两条不同的人生路。


2


1978年,国家百废待兴,社会急用人才。77、78这两年,无数考生奔赴考场,借此改变命运。这里面就有被列入“20世纪影史百大事件”之一的“北影78级”。可惜,高考恢复跟远在铁岭莲花乡的赵本山没半毛钱关系。


当时本山大叔唯一的心愿,是能回公社曲艺团唱曲。这样就不用种地了。


本山出身贫寒,5岁母亲病逝,爹又外出谋生。本山自小跟二叔学弹唱、曲艺。那时穷啊,一年到头吃不饱饭。幸好本山天赋奇高,学啥会啥。17岁就靠曲艺在乡里混上饭。后来艺团解散,他回家种地,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全靠当时老婆帮忙。1978年,曲艺团重组,这才又吃上饭。


不但吃上饭,本山大叔对民间曲艺极高的领悟力,很快帮他实现了“进城”的心愿。没过两年,本山成了台柱子,被推荐到威远乡曲艺团。1981年,铁岭文工团弄出个《摔三弦》,要找人演瞎子。找来找去,发现全铁岭,非本山莫属。本山他二叔就是瞎子。学瞎,正是一手绝活。果然,《摔三弦》一演,火遍东北,还在全国拿了大奖。


本山大叔,从此被誉为“东北第一瞎”。


凭借《摔三弦》,本山进入铁岭文工团。不久,又与潘长江合作《大观灯》,在东北连演200场,惊动了到东北演出的姜昆。


「本山的《摔三弦》」


1987年,广播说唱团团长姜昆到东北。东北人跟他说,你这叫啥呀,比咱们铁岭的赵本山差远了。看完本山演出,姜昆心说卧槽,这是大才啊!当即推荐到“国庆晚会”,让演了《1+1=?》。第二年春晚,本山在哈尔滨分会场演《跳大神》,结果因为现场收音不好,没播。那一年春节,赵本山根本没敢出门见人,话都放出去了,全铁岭都等着看春晚呢,你小子人呢?


然后《老有少心》,继续命运多舛。本来都要上了,被领导一句话拿下。真是好事多磨。次年,本山终于在春晚《相亲》里演了“赵老蔫”,从此连登春晚四年,给“本山时代”打下良好根基。1994年,本山大叔想要拓展戏路,带着小品《儿子大了》参加审查。节目演完,在座领导没一个笑的,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够呛,回去吧”。


最终,小品上了东三省春晚。


那是1990年后,本山第一次没上春晚。在当时观众眼里,算不上什么大事。毕竟那年头,还有陈佩斯和赵丽蓉。可对本山而言,想必耿耿于怀。所以数年后,他用小品里的角色名字,拍了部电视剧。


名叫《刘老根》。


还在《昨天今天明天》里面,复述了一遍《儿子大了》里那句台词:


“改革春风吹满地,XX人民真争气。”



3


《儿子大了》里面,范伟演的就是“儿子”。


比本山一波三折上春晚,范伟在春晚发光要更曲折。整个90年代,都只是本山身边递话的一个工具角色,毫无光彩。


1978年,本山大叔回莲花乡曲艺团时,17岁的范伟在舅舅介绍下去学了相声。他和本山不同,出生于沈阳工人家庭。父亲是工厂宣传干事,一个文学青年,母亲很有生活情调。范伟自小热爱表演。可惜那年头,地方没有电影、电视剧,只有全国相声热。


为了圆梦,范伟决定先学相声。


1980年,范伟跟师父到了铁岭艺术团。3年后,又被调回沈阳曲艺团。他前脚刚走,本山后脚进铁岭。两人就此错过。然而命运注定要让这对搭档走到一起。到了沈曲团,为了评职称,范伟开始创作,《一个厂长的日记》被央广拿去播。1993年,他的《要账》拿了个首届相声节一等奖。


「相声时期的范伟」


《相亲》登上春晚那年,东北笑星们眼睛都直了。觉得看到了一条改变命运的上升通道。范伟也跟着凑热闹,转型演起了相声剧。他转型小品,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相声表演上,始终放不开。范伟自小性格拘束,在生活中也很拘谨,寡言少语。站在台上说相声,总觉得撒不开欢。但演小品不一样,那纯粹是在表演另一个人,可以完全抛弃生活中的自己。


转型小品后,范伟在东北有了名气。赵本山也知道他。1992年,范伟赴京参加政协晚会排练,突然接到本山电话,说小品里有个角色想换,问他有没有空。范伟兴冲冲去了,结果领导那边又不让换人。为了不让本山犯难,范伟一句怨言没有,悄悄走了。本山觉得他这人品性不错,就记住了。


1993年,赵本山排小品《走毛道》,主动拉上范伟。第二年,两人带着《儿子大了》进京赶考。当着十几个领导表演时,范伟出了一身汗。没有任何意外,带着“回去吧”三个字,小品上了东三省春晚。


而这只是范伟坎坷春晚成名路的开始。


接下来5年,他还要很多失落要吃。


4


1995年,铁岭文工团的崔凯给老赵弄了个本子,叫《红高粱模特队》。本山演农民教练,范伟演洋专家。领导看了很喜欢。当时都进组了,春晚总导演突然给崔凯打电话,让他看条新闻,说的是某乡干部陪酒致死。


导演就问崔凯,能不能赶紧弄个本子出来,把这个现象给批判一下。


崔凯一听,觉得创作涉及干部,先把坑问清楚,别写出来不能上。导演请示后,得到的答复是“批评不正之风,可以,但说话要把握分寸”。于是崔凯写了《牛大叔提干》,讽刺乡干部公款吃喝问题。结果审查时,不通过。意见下来,本山、范伟彻夜难眠。范伟有点崩溃,觉得这次又完蛋了。


结果本山给审查的首长打了电话,说去年没上,回去不好跟乡亲们交代,今年再不上,后面就续不上人气了。首长想了想,最后给批示,说把乡长改成乡镇企业家吧。台本里那句明显用来骂人的“四个重要客人三个王八蛋,这我分不了”,也给拿下了。但小品最后,赵本山很机智地找了个“扯淡”的包袱。他让道具师弄了一串兵乓球,管这道菜叫“扯蛋”。


「1995年《牛大叔提干》」


《牛大叔》里,范伟的秘书角色很不起眼。第二年,为了填这道讽刺的坑。两人又演了个主旋律《三鞭子》。范伟演司机,还是没彩。小品本来就不好看,本山说这种说教东西太累了,没包袱,硬演,脖筋都给喊出来。第三年,《模特队》上春晚。范伟的洋专家戏不少,照样没出彩。


那二年,范伟出门,一直希望被人认出来。有次在机场,还自称是本山的搭档,旁人都没在意。拿他自己话说,那时赵本山实在太强了,谁跟他站台上,都只能落得垫戏。观众所有的目光都在他身上。包袱也都在他身上。只要他开口,观众就冷了,只要本山开口,观众就笑了。一来是本子问题,二来是范伟能力有限,当时的演技,确实没办法在观众眼里留下一点深刻印象。


那二年,本山压力也大。跟范伟连续合作三年,本子都不好。1998年,他俩加上高秀敏,“铁三角”首次合演《拜年》,终于为东北小品挽回些颜面。即便如此,当时春晚人气和口碑最高的,还是咱们赵丽蓉老师。


1999年,赵老师在春晚演了最后一个作品,《老将出马》。同年,本山和丹丹姐合作,出演《昨天今天明天》,彻底炸了。这成为赵本山春晚道路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从此奠定其无可争议的春晚一哥地位。


「《红高粱模特队》」


相比之下,一直被他提携的范伟,始终处在被遗忘边缘。2000年,“山丹丹”继续搭档,演陪聊故事《钟点工》。


范伟连春晚都没上。


也就是那年年底,他的编剧朋友宫凯波跟他讲了件趣事。说有个病人手骨折,结果拿错片子,拿了别人的腿片给医生。医生说腿骨折,病人很困惑,说我没感觉啊,医生说你走两步给我看看,病人一听,走两步,走着走着腿就不行了。两人把这事儿拿到本山团队那边,最后搞出个叫《卖拐》的本子。


并留下那句经典台词:“来,走两步!没病走两步。”


就靠这两步,范伟红了。


5


《卖拐》是本山表演史上很重要的一个作品,在此之前,他的小品多半靠四六八句的东北语言包袱支撑,这才成就了B站镇站之宝《念诗之王》。《卖拐》后的几部作品,情景冲突占据主导,语言包袱退居次席。


而对范伟来说,《卖拐》在那年春晚造成的轰动效应,总算把这个上了5次春晚的男人捧红了。接下来的《卖车》《功夫》,直接将他提到“本山黄金搭档”的高度。范伟再不是那个给本山垫活的秘书、司机、洋专家。


「2005年最后一次春晚合作《功夫》」


那之后,他改了发型,以一副憨傻形象示人。其实这个造型,早在1996年的电视剧《夜深人不静》里,就有了。当时范伟30岁,要演50岁的男人。导演想了半天,就让他剃了这样一个头。憨直气质,瞬间逼人。


这里饶舌一句,《夜深人不静》的编剧,名叫何庆魁。也就是高秀敏的老公。


1990年,本山大叔走红时,还在东辽县剧团当外聘作家的何庆魁,业余捡废品补贴家用。一看《相亲》火了,便全力写小品,并力捧高秀敏,想让她也红。在全国拿了几个大奖后,何庆魁成功引起业界关注。


1994年,《儿子大了》铩羽而归,高秀敏凭借何庆魁写的《密码》,首登春晚。


随后,何庆魁操刀《拜年》《昨天今天明天》《钟点工》《卖拐》《卖车》等作品,成为本山的御用编剧。写完《夜深人不静》后,2001年,何庆魁又帮本山弄了一个更出名的剧本,这就是当年收视率惊人的《刘老根》。后来接受采访,说起高秀敏何以能成为本山合作最久的女演员,老何说:


“那是我这支笔把他伺候舒服了。”


《刘老根》奠定了“本山帝国”的根基。但在某种意义上,这部剧当时第一个最大的受益人,就是演“药匣子”的范伟。


「《刘老根》里的药匣子」


在初始剧本里,“药匣子”的戏份并没有那么多,算是个可有可无的角色。因为范伟爱琢磨、会演,给这人物赋予了更多色彩。和本山对戏时,两人又很爱即兴,戏份就越来越多,甚至单独发展出单独的故事线来。搞得拍摄期间,每晚十点,何庆魁、赵本山还在和范伟商量如何加戏。


那年《刘》剧一播,居然拿下高达13.45%的收视率,勇夺年度亚军。剧集播完,高秀敏光接观众电话就花了几千块。“药匣子”范伟受到的关注,自不用多说。前两部拍完后,本来要拍《刘3》,结果被“非典”耽误了。


等非典结束,老赵没找到好思路,就先拍了另一部剧,《马大帅》。


这部剧里,本山给了范伟演的“范德彪”一个更突出的位置。很多戏上,甚至盖过了他本人的光彩。以至于不少观众认为范伟演得比他还好。“范德彪”这个水库浪子、东北第一狠人,可以说是“本山电视宇宙”里当仁不让的头牌,就连日后《乡村爱情》的尼古拉斯·赵四和刘能也只能尊称一声“彪哥”。


时至今日,老早就拥有个人网站的“彪哥”,依然是B站顶流之一。


「东北第一狠人范德彪」


凭借《马大帅》傲人的收视以及“范德彪”这个角色,在春晚之外,范伟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建立起了更牢固的根基,更广泛的粉丝基础。越来越多人喜欢上了他的表演,范伟也有了更多与外界合作的机会。


2004年,《马大帅》首播结束,范伟知名度越来越大。但也就在那年,他和赵本山之间的亲密关系,产生了一些裂隙。


不是范伟膨胀了,想自立门户。


而是他有了新的方向。


6


最早的裂隙,是因为范伟要去北京。


2004年,考虑孩子将来的发展,一番深思熟虑后,范伟和妻子打算把家搬到北京。跟本山说了后,赵大叔起初有点不乐意。觉得范伟去北京,离东北远了。以后合作会不方便。但最终,老赵还是跟煤矿文工团的瞿团长“打了招呼”,把范伟推荐到团里。


从此,范伟在北京安家。


而在那之前,范伟就跟“京圈”一位大咖有了交集。这人就是冯小刚。


如果说《开往春天的地铁》只是玩票,那么2003年受邀参演《手机》,就是范伟步入电影圈的正式试刀。他终于可以脱离春晚舞台,在表演这件事上,开拓出一点更大的上升空间。两年后,《天下无贼》开拍,范伟又受邀跑龙套,演了个弱智劫匪。短短几分钟表演,留下极佳口碑。


「《天下无贼》里的范伟」


2004年底,《天下无贼》上映。2个多月后的2005年春晚,本山、范伟出演小品《功夫》。同年8月,高秀敏突然去世。何庆魁自称“我的世界被连根拔起”。而实际上,被连根拔起的,还不止是何庆魁的世界。


后来外界一致认为,高秀敏的突然去世,加速了赵、范二人的分崩离析。


《功夫》成为迄今为止,本山、范伟两人在春晚上的最后一次合作。


这次合作前,本山就对范伟有了意见。


还是因为电影。


2001年后,范伟老往北京跑,除了跟本山合作,想在电影圈有所发展。2003年,北影厂拍《看车人的七月》,制片方考虑用范伟,觉得他群众基础不错。但导演安战军觉得范是个小品演员,不太想用。


范伟听说后,专门从沈阳赶到北京,谈了谈自己对电影和角色的理解,还提了些修改意见。安一听,可以,用他!电影里,范伟演的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喜剧角色,而是底层小人物悲欢。凭借出色表演,他拿到2004年蒙特利尔电影节影帝。这不但让范伟过足戏瘾,还给了他继续进军影坛的信心。


那几年,他频繁往北京跑,在外面接戏,老赵心里很不得劲儿。以前赵本山招呼一句,范伟立马赶来。等有了点名气,有了新想法,也不是你招呼一声,立马就能腾出时间的。拿老赵2005年接受采访原话说就是:


“以前我找他,他会把所有的事都推掉,现在他就做不到了,因为他也忙。”


这时期,两人的合作关系还维持着。在《马大帅2》里,范德彪戏份依然突出。《马2》播出后,口碑下滑。本山突然从一个叫张继的作家手里拿到一个剧本,写的是农村轻喜剧。1998年,老赵投资过一部电影,叫《男妇女主任》,就是张继小说改的。这部轻喜剧,2002年就写好了,被非典耽误,没拍。拿到本子,老赵非常喜欢,赶紧拉来徒弟们。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乡村爱情》。


「赵本山谈范伟在《乡爱》的戏份」


2006年,《乡爱》央视开播,平均收视率高达11%,力压神作《武林外传》。2008年,第二季收视率超《亮剑》,甚至单集碾压《新闻联播》。在这两季里,同样有范伟的身影。范伟的表演为《乡爱》增添光色,《乡爱》的高收视率又给范伟增添人气。


无论怎么看,这都是双赢。


可就在2009年《关东大先生》发布会上,赵本山不高兴了。在媒体连连追问范伟为何不到场的情况下,老赵带着笑腔说:


“他是我的好朋友,曾经是我一把手给带出来的,现在人家演艺发达了,高走了一步,一开手机就能进来100多个电话,很忙。你们没必要写我俩的坏话,他是我弟弟,我们合作10多年,留下的记忆很深。他吃过很多苦,能有今天很不容易,也特别忙。能答应我在剧里客串个角色就很帮忙了,有范大腕赏光还能增加收视率呢,我得感谢他。”


当着媒体,还有段原话是:


“他现在毕竟是发达了。我给范伟打了几天电话,不接。我就跟大宽(高大宽,赵本山经纪人)说,发个信息说我找他。后两天他给我发回来一个信息,‘你转告本山哥,我早跟他说了,春节晚会我不想上了。对不起,近段因为拍戏太忙。’我说,哎呀,你还不给我接电话了,小样儿。”


此言一出,满场寂静。


赵、范关系崩裂一事,终于浮出水面。



7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回看当年本山给媒体递话,早在2005年,他和范伟就闹过别扭。那时,“彪哥”走红,去《可凡倾听》做节目老赵就说:


“如今他也有名了,我们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没变化。我的心态要放平和。他现在是社会焦点,我说话也要照顾他的情绪。我们会有一点小的摩擦,但没有大的恶病。”


当时范伟正往电影圈探头,不像以前,一年到头的时间都能留给本山。有一次老赵急了,点了范伟几句,说这部戏拍完你该上哪儿上哪儿去吧,弄得范伟心里很不是滋味,还落了泪。对于范伟的变化,老赵确实不爽。在他看来,范伟是自己一手带起来的。


拿节目里对曹可凡说的:


“这是我的功劳。他刚介入时,春晚都不接受他,但我一直在坚持。我觉得他人很真诚,他是一个不善于表达、有事都装在心里的人。在《马大帅》中,他的角色光彩都压过马大帅了。我不能跟他抢角色,谁出彩,我脸上都有光彩。他也没有太多的奢求,他绝对没想到能有今天。”


「本山的不满」


话说得直,但确实是这道理。95年到97年三个本子,范伟都没什么存在感。但老赵一直要求带他。2000年和丹丹演《钟点工》,老赵要给范伟加个角色,希望他维持上春晚的人气。范伟看了本子,觉得画蛇添足,就说算了,没上。后来拍《刘老根》《马大帅》,本山更是在不遗余力地推他。


还不仅仅是资源、人脉。范伟一路表演,都是被本山带着走。范伟最早根本来不了即兴的包袱,是跟着本山练出来的。他在小品里演的正角儿,都没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后来的“药匣子”“范德彪”,走的是本山那套东北喜剧路子,口吃、憨直、彪乎乎的表演方式,离不开老赵启蒙。所以本山才会说:


“我这套东西,都让他‘偷’干净了。”


「本山针对范伟演技」


对此,范伟并未“忘恩负义”。不但不否认,还经常表示感恩。2005年记者问他,说外面都说是老赵捧红了他。他的原话是:“绝对是这样。一个再有才能的演员,没有好平台,你是展示不了的。本山大哥他是分阶段帮助我,刚开始他是看上我这个人了。我刚一开始演小品,演得很不好。我们这种感情吧,是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特别是《刘老根》和《马大帅》这两部电视剧,给我搭建了特别好的平台。”


那两年,针对老赵的“是我捧红了范伟”,范伟从不否认,而且强调:“我是个饮水思源的人,我不想知道我是怎么没的,只想知道我是怎么来的。”


拍《马2》时,范伟拿了影帝。回来跟本山吃饭,老赵就“影帝、影帝”地调侃叫他,搞得范伟心里别扭,跟他说“哥,咱以后别这么叫了”。两人虽有这些小摩擦,但在明面上,老赵依然照顾范伟。2005年的《功夫》写剧本时,本来还想让范伟被“忽悠”一次,老赵让把本子改了,一是让故事有个正义结局,二是让范伟的戏份更出彩。


春晚结束,老赵还说呢:“要说表演上能压我一头,只能是范伟。”


范伟那边,也很自谦,一直强调虽然受到关注,但只要和本山大哥在一起,光彩还在他那边。再有能耐,也不可能达到他的高度。


「范伟表示本山是贵人」


矛盾爆发,是因为2009年春晚。


《功夫》那次,范伟一上台就说错台词。后来对春晚直播发怵,说要休息两年。于是老赵就又找宋丹丹合作。2008年《火炬手》演完,老赵下台就哭了。因为本子太差了,包袱过于生硬,生演。宋丹丹也不想演了。直播太吓人,当着几亿人,压力太大。


到2009年,老赵还得上,就说找范伟。


结果范伟躲了。


情急之下,老赵只能拉徒弟小沈阳演《送蛋糕》。节目又被枪毙。直到春晚前十几天,才临时弄出个《不差钱》。那年为了春晚,老赵七天七夜没睡觉,压力大到痛哭。《关东大先生》发布会上,终于绷不住,才半笑半怒说出前面那番话。


并且旁敲侧击地批评范伟:“以前我们都是靠春晚这个平台火的,现在你怎么就不愿意上了呢?”


虽然后来找补说“我理解他,他名气大了,有他自己事”,但两人的关系,终究还是崩裂。此后,范伟再没演过赵本山的剧,《乡爱》里再没出现他的身影,两人再没在春晚上合作。面对媒体,都避谈对方。


一段长达十多年的情谊,就此落下帷幕。


各自的人生,朝不同的方向奔去。


8


赵本山的人生,早在1993年就定好了基调。日后他与范伟产生龃龉,多少与这基调有关。甚至可以说,这里面藏着老赵的私心。


1993年,响应市场经济,本山大叔开了一家公司。说是艺术开发,其实是倒煤。生意随后拓展到木材、钢材、果茶。究竟赚了多少,外人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要做这些生意,里外要打通不少关系。


做果茶期间,本山赔了钱。生意越发难做。2001年,他被高秀敏拉去剧场看二人转,被张小飞的表演逗得前仰后合,当场收其为徒。回去后,本山反思这些年发展,觉得脱离二人转太久。既然二人转是自己的根,就应该回到这上面。同年,“本山杯二人转大赛”举办,老赵为此砸了数十万。


打这儿起,本山就把生意重心转移到了“二人转”上。2002年,他租来沈阳大舞台,在里面搞起了二人转表演。正逢《刘老根》上映,剧场就命名为“刘老根大舞台”。头两年,剧场生意并不好,连连赔钱。


但老赵心里有底,丝毫不慌。剧场是一张底牌,他还有另一张王牌:影视。


「《马大帅》」


因为和央视的关系,《刘》《马》二剧在黄金档播出,培养了一批铁粉。厉害就厉害在,演电视剧的这批演员,就是“大舞台”的演员,还是本山的徒弟。因为是徒弟,所以用人成本非常低。白天拍电视,晚上干剧场,只开一天的工资。这是其一。其二,电视剧播出,收获观众缘,再反哺剧场。


这一来,电视剧卖了钱,演员名气上去,票也卖得更好,可谓一箭三雕。


2003年,也就是范伟接触冯小刚、演《看车人的七月》那年,“本山传媒”正式成立。第二年,集团花重金买下沈阳大舞台。随后又在辽宁大学开设“本山艺术学院”,为整个集团培养、储备人才。最终形成从“艺术学院”到“本山影视”再到“民间艺术团”的链条,从人才培养,到影视创作,再到剧场生意,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成型。自2005年起,6家“刘老根大舞台”财源滚滚。2007年演出总收入5800万元,上缴利税1300万元。


2008年,本山举办收徒仪式。次年,又花55万进入长江商学院入读。北京“刘老根大舞台”开业一年,创下6000万票房。


时至2012,刘老根大舞台的收入超过2.5亿元。影视方面,由于是徒弟们出演,拍摄费用一部不超过1000万,但光《乡爱2》版权就500万。有“本山影视”高收视率保证,首播、重播权加上衍生产品,几部剧收入数亿。另外,“本山传媒”与黑龙江、辽宁卫视绑定深度合作,开设《本山快乐营》《明星转起来》两档节目,旗下艺人不愁曝光,身价纷纷上涨。


可以说,不足十年的经营中,老赵打通了剧场、影视之间的生态,保证“本山传媒”有源源不断的进账。整个产业链的关键,离不开“影视”这张王牌。只有在电视上出名,建立观众群,“刘老根大舞台”票才好卖。本山自己的身价,自然不用担心,而想要徒弟们出场费变高,无非就是上春晚。


春晚,一年就一回,能上几个?而电视剧能在央视黄金档播出,又能火多少人?


不管怎么说,本山得搞好跟央视之间的关系。他一个人,其实早够了。但要让整个“本山传媒”活得更滋润,春晚不能不上,“本山”的招牌,不能不亮。


就像当初他接受采访时说的:“就是我想停下来,现在也没这机会。”


「B站顶流之一,彪哥鹰爪」


要是身边多一员大将,负担就没那么重了。


2005年前后,范伟朝北京影视圈探头时,正是“本山传媒”建立根基的日子。后来“彪哥”火了,“本山影视”要用他,却找不到人了。老赵要上春晚,继续撑招牌,找范伟,范伟不接电话。这事儿换做是你,你也不高兴。


也难怪演完《不差钱》,本山赌气似的说:“今年是最关键的一年,我的老搭档们都不来了,换徒弟来,这要是不成功,人家咋说啊,你离开他们就不行了。”


事实证明,以本山的能耐,要捧红一帮徒弟,并非难事。2009年后,本山再上春晚,就只带徒弟们上场。也正是从那之后,“本山传媒”开上了快车道。小沈阳、王小利们的走红,保证了“刘老根大舞台”的流量。刘能、赵四的圈粉,让“本山影视剧”招牌越来越亮。一个商业帝国,就此成型。


赵本山,毫无疑问是这个帝国的王者。


而这时,范伟已经选了另一种人生。


9


当初跟范伟闹别扭,老赵曾说,范伟这个人一辈子谨小慎微,树叶掉下来都怕砸脑袋。话听起来有点损,其实说的没毛病。


本山是个性情很直的人,而且胆子大。当初为了上春晚,受艺术团委托,去北京送茅台酒。人没找到,他自己敢把十来瓶茅台喝了。当年跟潘长江去日本演出,住酒店里,别人都不敢点菜,他该吃吃该喝喝,还请大家一起痛快,后来一问果然是组织报销。


为了“本山传媒”发展,他跟政商两届的人来往频繁,接见领导、援建当地建设、帮人牵线搭桥,没有几斤酒量和分寸拿捏,哪样关系能拿下来?能在1993年做起倒煤生意?


“过了山海关,有事找本山。”


这句话可不是白说的。


范伟则是另一个极端。生活中,他非常拘谨。虽是东北人,一不抽烟二不喝酒。每次去酒席都别扭,喝二两白酒就倒。一旦要应酬,浑身不自在。饭局上不知道该说什么。综艺节目也不爱上,不会递话头,也接不住梗。总而言之,银幕外,他是个沉闷、无趣不爱跟陌生环境接触的人。


只喜欢待在自己舒适区里。


「生活里的范伟,并不是什么浪子」


此外,范伟还有两大毛病。一是敏感,怕说错话,惹别人不高兴,但不发表点意见,似乎又不行,他害怕跟人冲突,又不知道怎么拒绝别人。二是好面子,假话说不出口,真话又不敢说,怕给人添麻烦。当年他和巩汉林出去演出,巩借了他几百块钱,忘记还了。那时工资一个月才几十,范伟不明说,去巩家送了两次礼,才把这事提起。怕委屈,又怕伤面子。


一来不会交际,二来做事拘谨,范伟天然不像本山大哥有做生意的命。他全部的人生追求,都落在演戏上了。2006年后,“彪哥”那套喜剧路子,已经被他演到极致。接下来还有很长的人生,他不甘于只做个小品演员,也不想靠着“彪哥”这套戏路安身立命。


交际上,范伟很笨拙。可在演戏上,范伟很细腻。当初《手机》里演河南农民,他专门找河南老乡把台词学了一遍。拍《芳香之旅》时,他演劳模,觉得劳模不该臃肿,仨月没吃主食,写了一万字角色笔记。对于角色,他有观察和理解,非常有想法。陆川拍《南京南京》请他来,很多戏还没定,跟他接触了一段时间,立马有感觉,说捡到宝了。


从《看车人》《芳香之旅》到《耳朵大有福》,范伟一路演的都是底层小人物的悲欢。人物情感的处理,平凡却复杂,质朴却深刻。从那几个低票房文艺片来看,当时他的追求并不是钱,纯粹是过戏瘾。后来《不成问题的问题》找他,他明明有另一部商业戏可以演,毫不犹豫地推了。


2016年,凭借文艺片《问题》,范伟拿下金马影帝。这算是对他10多年来表演追求的最高回报。如果他纯粹图钱,还不如留在本山身边。要知道,2009年上了春晚的小沈阳,出场费一度暴涨到30万。


当然,范影帝也不能光指着文艺片活。演完《天下无贼》后,范伟深得冯导赏识,也算是靠上了京圈。想当初,冯小刚给雅虎拍广告《跪族》,弄了个雅虎选秀,选出一个青涩女主角,名叫赵丽颖。


而广告片的男主,正是范伟。


后来,冯小刚没少找范伟客串。《私人订制》里,还单独给了很长一段出彩戏份。


出演《私人订制》,是2013年的事。


也就在那年,本山正式宣布退出春晚。


10


时至2014,范伟早就成为独当一面的演员。2010年《老大的幸福》播出后,收获巨量关注,央视差点给他开了个叫《范伟笑场》的栏目。那几年,老赵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谁也没想到,一退出春晚,就遭遇风波。


2014年,本山缺席中央文艺座谈会。第二天,一篇叫《莫言参加了座谈会,赵本山去哪了》的文章疯传网络。老赵那边还没回应出个所以然,紧接着,辽宁、铁岭的会议同样缺席。“缺席三级会议”消息一经传出,网上流言四起,说在老赵家查出20吨黄金,弟子们纷纷出走。大家聊他的私人飞机,聊他的车牌、潮鞋、财富。


聊得最多的,是赵本山的江湖势力。


关于被点名一事,民间众说纷纭,猜测不断。有人说是二人转低俗,“大舞台”整顿就是证据。但更多人觉得是“政治问题”。


人们发现,2014年初,本山就跟同年落马官员前去扫墓。后来某些合影里,又找到与政商往来的不利因素。风波发生前,老赵手的确伸得很长,不但跟当地电视台、媒体有绑定合作,被曝出霸王条件,又被曝出“大舞台”是官场必去之所,曾设下天价包间。那些年,四处招收弟子,高调拜师仪式,老赵真有种“一代宗师”的气场,成了娱乐圈大佬。加上把晋翼会馆改成高档会所,花2亿买私人飞机,他的江湖地位,一度显赫非常。



2016年,本山出演《过年好》,媒体称为“复出”。老赵路演开玩笑:“我以为没人敢找我演戏了,高导胆子挺大。反正能不能播,我是不管了。”


此后,本山越来越少出现在公众视野里。


同年,范伟修成正果,拿下金马影帝。


连跟他搭戏的女星,都从东北大辣椒,变成了李小璐,和林志玲。


《一代宗师》里,丁连山怎么说来着?


过什么河,脱什么鞋。


有多大屁股,就穿多大裤衩。


“人呐,此一时彼一时。”


11


2009年,关系崩裂后,赵、范二人渐行渐远。面对媒体,很少提及对方。后来拍《建党伟业》,一个演黎元洪一个演段祺瑞。虽说是并肩拍照,看上去却貌合神离,心有芥蒂。拍摄期间,韩三爷还叫上两人吃了顿饭,说要有误会就过去吧,大家还是该一起做点事。


那顿饭吃得很开心。吃完了,老赵让范伟上他那边去。范伟害怕又聊春晚的事,去了抹不开面子,不答应不行,最后还是没去。没人知道被拒绝的老赵心里是怎么想的。此去一别,本山开始把精力用在“帝国”经营上,日渐成为江湖王者,范伟一步步奔向影帝桂冠。


六年间,江湖风雨,故人情仇,王不见王。


「《建党伟业》里的短暂合作」


这六年,春晚味道变了,巩汉林、黄宏、宋丹丹们早已退场,小品界多了一个“郝建”,岳云鹏时不时靠人气撑几个段子。中国电影票房的纪录,从《阿凡达》的13亿狂奔到《美人鱼》的33亿,导演界冯、张、陈三驾马车再也没能制霸票房榜,多了徐峥、乌尔善这样的新锐。六年里,本山、范伟在艺术道路上再无火花,人们只能上网看二人旧作鬼畜。


2014年舆论风波两年后,赵本山出现在网上,玩了一场直播秀。农家小院里,带着徒弟们,唱起《月牙儿》,说这是和范伟、高秀敏合演的《夜深人不静》里的歌曲。弹幕里,理所当然有人呼唤二人继续合作。


岁月波澜,本山头发全白了。出镜时,变成了彻彻底底的“老蔫儿”。面对媒体,范伟偶尔表达过再度联手的意愿。但人生路迢迢,走远了,顶多是一眼回望。2018年,何庆魁去沈阳见了赵本山一面。


半年后,《刘老根3》宣布开机。在随后放出的宣传片里,“药匣子”范伟回归。


离《刘2》落幕,已过去整整17年。


《刘3》播出,观众才发现,范伟不是常驻,只来客串,给“药匣子”的结局一个交代。58岁的药匣子与刘老根深情相拥时说:


“这不就你一句话嘛,你一说我就回来呗。”


满头白发的刘老根,泪眼婆娑。


「重逢一抱泯恩仇」


重逢是重逢了,“药匣子”到底要走。对本山而言,东北之于他,二人转之于他,一如高密之于莫言,南方之于苏童,北京之于王朔,上海之于金宇澄,离开这些滋养他们的土地、语种,就失去了个人魅力。从出生到成名,从成名到反哺,本山离不开他的东北乡。


而范伟,早在2004年安家北京之际,身心都奔向了他苦苦求索的那条路。


不知剧外二人重逢,又是何等心境?


《渴望》里面唱得好:有过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有过多少朋友,仿佛还在身边。也曾心意沉沉,相逢是苦是甜……


恩恩怨怨25载,两人曾为一个时代留下过无数笑声,欢笑总算多于唏嘘。可路总是要往前走的。《伴我同行》讲话,人生中有些朋友有常是一闪而逝, 就像路上的行人。既然有不同方向,再老的老铁,也要分别。


我不能答应你,我是否会再回来。


不回头,不回头地走下去……


本文具体事实相关出处:

[1]《范伟 暗里妖娆》,人物

[2]《文化商人赵本山》,三联

[3]《从相声演员到金马影帝》,记者观察

[4]《生存大师赵本山》,陈一鸣

[5]《范伟的顿悟》,南方人物周刊

[6]《孤独赵本山》,中国企业家

[7]《高秀敏:“你”的艺人走了》,三联

[8]《旋涡中的赵本山》,南方娱乐周刊

[9]《冯小刚:范伟就是“冯男郎”》,时代商报

[10]《何庆魁:赵本山是个天才》,三联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宅总有理(ID:zmrben115),作者:宅少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End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