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恶搞图。
数据显示,成功率在90%左右。
文/张发财
本文首发于《新周刊》491期专栏
先说个故事:北宋淳化二年(991),大旱。太宗赵光义几次求雨不成,三月己巳日终于爆发,下诏臣工:再不下雨,“朕将自焚,以答天谴”;又说,再不下雨,你们也烧了自己。
这个绑架式自杀求雨法终于让雨神崩溃了,第二日,雨。
农耕社会的帝王,求雨是必修功课。较之赵光义祈雨的气急败坏,北齐文宣帝高洋更加暴躁:天保九年(558)大旱,高洋数次祈雨未果。高洋暴怒之下毁掉了战国水利专家西门豹的祠堂,并发坟冢。然而求雨还是失败了。高洋甚至想让皇太后二婚,因为俗语云“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当然,没嫁成。
相比较这两位,多数帝王的做派是温和并恭顺的。在中国文化的认知里,久旱不雨是天谴。帝王惯常避开正殿居于幽室,素服减膳,静思己过,引咎自责,祈天祷地。数据显示,成功率在90%左右。
电视剧《苏东坡》拍摄古代官员求雨的场景。
古代也有萧敬腾演唱会式的求雨
祈雨没有时间限定,“无限日,得雨乃止”。明昌三年(1192)大旱,三月丁酉,金章宗命有司祈雨,未遂;四月甲辰,祈雨于社稷,未遂;丙寅,下诏责躬,未遂;丁卯,复以祈雨,未遂……五月甲戌,祈雨于社稷,此次终于感动上苍,是日,雨。这一次“零存整取”雨量充沛:乙酉,以雨足祭社稷;戊子,百官贺雨足;六月甲寅,以久雨,命有司祈晴。
明太祖的运气就差了很多。洪武八年(1375)四月,“京师自去年八月不雨”,8个月没有一滴雨。为此明太祖进一步表达了诚意:清查囚犯。大旱除了表示天谴,也意味着人间有怨怒。
东汉永初二年(108)五月,久旱,于是太后亲临监狱审犯。有一个囚犯为自己申诉,太后查清确属冤屈,将其无罪释放。车驾还宫,还在路上时大雨便从天而降。清查冤狱和天降大雨的因果关系莫名其妙,笔者百思不解,于是怀疑这场雨不是因为太后洗冤,而是因为洗车。洗车必下雨,才是真理。
萧敬腾到外地演出,多次遇上当地降雨,故被调侃为“雨神”。
除此还有救济贫民、免除劳役求雨法,但成效不大,很少使用。特别是秦朝,愈是大旱愈征劳役。有劳役,就有范喜良;有范喜良,就有孟姜女,就有冲倒长城的大水。
通常的做法是“未雨绸缪”:每年春天先行打点,做“雩祀”祭礼。汉朝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详细介绍了活动流程:选择壬、癸两日,在离城十里处铸坛,坛前架十米的三角架,堆柴泼油。召集2000名青壮年,每人一个火把,从城里直至求雨坛分十段,每段200人。第一队人喊叫着从城内出发,和第二队会合,依次走下去,最后2000人集合,烧掉三脚架,六个时辰后必降雨。
此求雨法实测有效,因其形式高度酷似萧敬腾户外演唱会。众所周知,雨神每一场演唱会,都集娱乐、观赏、洗浴于一体。
据说这才是真正的雨神。图/资料图片
有龙的地方就有雨
“雩祀”形式多样,但龙是不变的主角。《左传》即有言“龙见而雩”,唐《祈雨法》更强调龙在祭礼里地位之重要:“以甲、乙日择东方地作坛,取土造青龙,长吏戒斋三日,诣龙所,汲流水设香案,雨足,送龙水中。”
宋真宗时期则有《画龙祈雨法》,其做法是:先戒斋,选庚、辛、壬、癸日到水草茂盛的幽静之地修筑祈雨坛。此坛与拳击擂台很像,“坛三级,高二尺,阔一丈三尺”。坛修成后,在白色绢布上方画一条向左看的黑鱼,周围画十颗星,鱼的下方画一条龙,龙下有水,水里有乌龟向左看,并吐出黑气。这张水族馆导游图完成后,杀鹅取血置于盘中,以柳枝蘸水洒在龙图上,据说很灵。
虎力大仙正在求雨。图/86版《西游记》
另有一说,嫌画图麻烦用扑克牌也可以,8910JQKA,也是一条龙;还嫌麻烦的话,于名字有“龙”的地方祈祷亦可。清朝惯常这样做,嘉庆元年(1796)四月丁酉,嘉庆与太上皇乾隆组团“祈雨黑龙潭”,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两个皇帝在同一地点求雨的纪录。成果不错,是日,雨。按乾隆的说法,大明湖畔有个下雨河,也很灵。一来远,二来有点情感纠葛,就不去了。
祈雨与降雨究竟存在何种逻辑联系?《荀子》中说:“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也就是说,不祭祀,雨也一样要下。只不过这种认识没有产生影响,中国人求雨如故,诚意十足且深信不疑,并产生了缤纷的文化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