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兴,你还是说吧

张艺兴,你还是说吧

Sir电影 内地男星 2025-04-05 21:49:19 15
《哪吒2》连续六十五天的日票房冠军,在4月3号被终结。

是谁?

有请这位清明档新片——


不说话的爱


张艺兴,狠狠扛住票房。

豆瓣超一万人“想看”,电影未正式上映,预售票房快要破两千万。

对于这样一部中小制作电影,开局不赖。


同时,他也狠狠“榨”出演技

从题材到拍法,《不说话的爱》都有点像模范作文,立意正确,踩点扣题,最后情感渲染。

但设计感太满,就让人读出来了目的性——


你的眼泪,是我的猎物。



01

听障人士小马(张艺兴 饰)和女儿木木李珞桉 饰)相依为命。

工,每天打好几份。

骂,每天挨好几顿。

再多苦,回家见到女儿,一切都值了。 



这个家,也不只父女俩。

一间麻将馆是他们的小乌托邦,聚集着一大帮聋人兄弟姐妹。

木木最受疼爱,也最有“权势”。


因为木木,是这里唯一的“听人”(听障人士对健全人的称呼)。


她帮小马接活儿,替聋人翻译,还能因麻将馆扰民,应对上门问话的警察。


听人,就是聋人与外界连接的关键纽带。  



但是——


(没错,必然有这个但是。)


幸福小日子迎来变故。


1号坏蛋登场:


小马前妻、木木妈妈(黄尧 饰),要带走木木。 



小马不同意,绝不同意。

多年不露面,一回来就抢孩子?


来,打官司。


想赢?


要钱。

法院需要你开具一份资产证明
证明你能抚养自己的孩子
大概需要五十万


就在这时——

2号坏蛋登场。

一间修车行,连蒙带骗,哄小马来伪造车祸骗保。

即犯法,又玩命。

小马完全知情,但只要自己豁得出去,抚养权的官司“坏蛋们”搞定。


白天打工,晚上拼命。

即使撞得头破血流,都得笑着回家,面对木木。

直到有一天,担心爸爸的女儿偷偷爬上了爸爸的车。

就这样。

危险,突然来临。


电影的宣传语:命不是底线,女儿才是。

小马很拼。

但Sir想不通他在拼什么——

一定要把孩子留在边,才是爱吗?



02

《不说话》原是导演综艺里拍的短片。


主演杨恩又(《人生大事》小女孩)、惠英红。


两个聋人演小女孩父母,讲一个“听人”小孩在聋人世界的故事。


短片效果不错,导演沙漠还拿了当时的“最佳青年导演”。



到了电影版。


兴许是想把二十分钟撑到两小时,或是编个更复杂的故事。


导演解释小马的遭遇:呼吁关注残疾人诈骗。  



于是,“失真”的苦难扎堆来了——


前妻抢娃、失业、违法犯罪,哪一件都能压垮普通人,偏偏全砸在一个残疾人头上。


戏剧冲突越多,越偏离对现实题材的平视。


使得《不说话》成了一场张艺兴领衔的“悲惨世界”。  


关于听障群体的困境,有场戏确实戳中Sir。


小马送受伤的木木去急救。

他心急如焚,手语打得飞快。

医生递来一张纸,只写一句:“有能说话的家属吗?”

这一刻很无力。


痛苦不总是山崩地裂,有时只是一张纸,写着你喊不出的求救。



可除此之外呢?


像样的细节太少。


对听障群体的刻画,满是刻意——


前妻跟小马交流,不屑打手语,只在手机上打字,还嫌他不看就发火;让聋人开车,嫌他慢,听不到后车鸣笛就开骂;孩子“不会说话”,老师没半点耐心,转身就走;明知道嫌疑人需要靠手语交流,但问话的警察就没想过要解开她的手铐......


一个个,像漂在水面的油花,晃眼却没深度。



痛够了,先抑后扬。


沐沐,这个懂事的孩子,撑起了大多数的泪点。

还是先说好的。

有一场戏令Sir印象深刻。

木木在父亲面前表演竖笛。

做好姿势,还没来得及吹响它,小马就已经打起12分精神,给女儿打拍子。

木木哭了,笑着哭的。

小马明明听不到声音。

可木木听懂了,这是爸爸的爱。


但比起这种润物无声的情感,《不说话》更迷信八点档“生离死别式”的煽情套路。


苦难的爹,可怜的娃。

很难不虐吧。

小马被诬陷,木木就一次次用童声哭腔呐喊:

“不是这样的,我爸爸是好人!他是好爸爸。

与此同时,旁听的聋人兄弟们,也集体泪流满面,齐齐上演虐心大戏。



《不说话》呈现的,就是这种竭尽全力的煽情。

所有人都坏死了,所有人想拆散这对父女,老天爷都不给面子。

可同样作为一名父亲的Sir,始终共鸣不了,心中始终回荡着疑问——

孩子为什么不能跟着妈妈?

为什么一定要跟着他受苦?

《不说话》没有给出一个充分的解释。

难道说,就是为了把两个人绑定出一场苦情大戏?

实话实说,张艺兴演得没啥大毛病,甚至还有点小惊喜,可惜这个没法让人共鸣的角色白白浪费了他的努力。


而那位“苦难源头”的母亲,刻画得更单薄。


完全就是个剧情工具人。


小马没想过让孩子走是不是能给她更好的生活;而这位母亲,也一点不体谅父女间的深情感情,甚至也不会为自己离开多年内疚。


就一句:我有钱,孩子归我。



这种粗暴标签,也贴到了听障群体身上。

电影里,一个说法被强调了两次——

你要如何在一群人里分辨聋人?

电影的答案是:

聋人因为不会其他表达,所以会先向你微笑。

导演镜头下,这种“微笑”被反复捕捉,放大,怼到你脸上。



这算共情?


Sir只觉得电影在撒娇:


他们多好啊,你们咋忍心欺负他们呢?  



03

《不说话》原版短片,凭什么靠二十分钟获得满堂彩?

它只抓住一个重点:认同。

一个有听力的孩子,对自己所处的两个不同世界的认同。

《健听女孩》也做出过好的诠释——

女主,是身处聋人世界的听人。

但不是什么高高在上的存在。

恰恰相反,她在听人的世界因为有个聋人家庭而被边缘化;回到家,同样因为父母哥哥都是聋人,自己不是,又一次被边缘化。


而原版短片的木木呢?

对她来说,听与聋,不是有没有声音的差别,而是选择哪一个世界的差别。

她一开始挣扎,不愿意去学校念书,怕成为听人的一份子,和爸妈生疏了。

她一开始抗拒上学,怕变成“听人”跟爸妈疏远。



跟电影相同,短片里也有比手影的场景,但更多的是通过两只狗的互相撕咬,具象化她的内心挣扎。

刻画一个“夹缝中”的孩子的故事,二十分钟虽然短,但够味。


可到了电影版。


它想用这把钥匙开门,却在排山倒海的煽情中丢了钥匙,跑了题。


让Sir觉得,哪怕把主角的听障设定拿掉,换成普通底层父亲,好像也没啥区别。


这不是聋人故事,而是以聋人为饵,写给听人的命题作文。


说到这,Sir想到一部同样以残疾人为主题的电影。

娄烨的《推拿》。

以残疾人作主角,请来了真正的视障演员出演,你能一眼辨识,哪边拍的是人,哪边拍的是“戏”。

相比残疾人的苦、弱、惨,娄烨更将镜头对准他们的什么呢?

他拍欲望。

残疾人也有情欲,甚至强烈到不受道德压制,歇斯底里。

图片

他拍丑陋。

他们也有虚荣腐败,也有人际网和权力斗争。



他拍恐惧。

也拍面对恐惧时,那鲜血淋漓的尊严。


说白了。

拍残疾人,但焦点不该是“残疾”,而是人啊。

《不说话》,也请来了一帮真正的听障演员,完成了他们的电影梦。


他们的戏份多沦为情绪背景板,要哭就哭,要笑就笑,像“听障主题乐园”里随花车巡游的临时演员。


就像电影中那一幕——

麻将馆里,聋人因出千打得不可开交。


木木跑出来。

为了呵护这颗小小的心灵。

大家立马变脸和好,全场大和谐,快乐得没有人样。



孩子什么都不懂。

大人也不懂吗?

仿佛只要打上了残疾的招牌,一个八点档苦情戏就能刷上新漆,拥有了关怀少数群体的正义招牌。

可惜那些真正的苦难与困境,被封装成情绪罐头。

却离它们的源头——那永恒复杂的人性,越来越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穿Prada的南瓜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