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 遇 | 裴勇俊篇 《从现在到开始》(七)

莲 遇 | 裴勇俊篇 《从现在到开始》(七)

越文的慢日子 日韩男星 2024-11-02 15:44:19 54

插图自北京青年画家韩残沙

         十一    粗略描绘的“裴勇俊”们(下)
《爱的问候》、《年轻人的阳地》、《海风》、《分手六步骤》、《爸爸》、《初恋》、《赤足青春》、《我们真的爱过吗》、《情定大饭店》、《冬季恋歌》、《丑闻》、《外出》、《太王四神记》……
裴勇俊花了十四年的时间与心血来充实那些书名号中的内容,并且,他还在继续……看着这些剧名,发现作品中裴勇俊所饰的角色没有一个是重复的。他一直在寻求变化,塑造出风格迥异的人物形象。于是我想,十四年过后,当裴勇俊早已感受了形形色色的人们,阅剧本,导演,编剧无数,创造了不少使人过目不忘的角色,在他事业的又一次巅峰,该如何抉择自己的下一步作品?什么作品才是能给他最大限度提升的?
从《外出》到《太王》的转折是一段危险的跨越,然而正是其危险程度之大才让我看到了裴勇俊在时间的把握与对自身实力评估上的精准到位,充分体现了其勇气与智慧。于是我可以说,演技也并非演员的一切,就像裴勇俊所具有的这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干什么的清醒,同样是演员需要补足的必修课程。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明智的抉择?这需要分析一下裴勇俊的演艺路程。
出道后他花了近十年时间在电视界打磨演技,而十年后裴勇俊毅然结束了长期的电视剧拍摄,抓住在电影方面的契机,试图在展现自己的同时更深入提升自己的演技。
就像裴勇俊自己所说的:“刚出道时惭愧于自己的不足而想把自己隐藏起来,但现在却想让别人看到自己,告诉别人我的能力就是这么大。”
向大荧屏进军的这一决定体现了他十年磨一剑的干劲儿与自信,同时也让我惊叹于他将无畏与冷静完美融合的能力。出演了《丑闻》,《外出》两部影片的裴勇俊在演技上有了飞速提升,而由于作品的文艺性与裴勇俊的高人气带来的负面因素,外界对《外出》的评价褒贬不一,本质上都缺乏客观。
平心而论,《外出》可能算不上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是许秦豪导演“爱情四季”中缺乏个性而稍显逊色的一部,但还不至于受到批评。尤其是裴勇俊的表演,甚至有了质的飞跃——最难把握的情感不是大喜大悲,而是那种似行云流水,若有若无,飘忽渺茫的人物心理。只可惜这种进步是微妙的,怀着娱乐的心态来观赏《外出》的人注定不会有所体悟。只有放下一切偏见与固有思维,不妄想用自己的尺度来定位裴勇俊,怀着白纸般的心去了解,接受,最终才能“认同”裴勇俊塑造的仁书,察觉他演技上的蜕变。
于是,在这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时刻,裴勇俊需要一个更为通俗的方法来让观众感受到他的实力与价值。所以他不惜从大荧屏回归到小荧幕,在浮躁而健忘的娱乐圈沉寂了近三年来精心打造这部史诗般恢宏的《太王》。这样的选择里能找到的除了自信还是自信——关于演技的纷乱评论没有扰乱他的心神,因为他心里对自己有清楚的定位;极低的曝光率并未引起他对人气的担忧,因为他有的是实力。
《太王》是一部作品性很强的电视剧,优秀的导演,剧本,绝对的男主角,再加上长时间的磨合、群策群力的合作,团体间产生的默契给拍摄带来的不可多得的优势,全方位展现了裴勇俊自身所具以及从电视剧中反射出的价值,就像是重拳出击的临门一脚,所谓“厚积薄发”裴勇俊算是成功的案例。
其实演技这玩意儿并不是要达到曲高和寡的境界,有点缺陷才有进步的空间,也让人有点回味与盼头。就像《太王》中,裴勇俊的演技并没有很好地发挥,甚至很多地方在我看来还挺做作的,例如“谈德中剑”的一场戏,天啊,刺得那么深脸上却一点痛苦的表情都没有,甚至还大义凛然地与某人决斗。虽说为了塑造王者风范,表现非同小可的气宇,但演得也有点太扯了......
不过最终这部综合实力强大的《太王》依然带给了裴勇俊不少的成就与宝贵的经历,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所以说,很多被世人铭记而始终难以忘怀的演员一来是有足够分量的代表作,二来更重要的就是他们的人格魅力。奥黛丽赫本与吉永小百合算是有说服力的代表吧!
可是这并不表示演员可以徒有人格而固步自封——演技永远是令其立于不败之地的,有力强硬的武器。所以尽管裴勇俊的演技还算不错,也有十足的人格魅力,我还是希望他的下部作品能回到大荧屏,巩固自己演绎风格的同时挖掘更新鲜的元素。毕竟小荧屏有太多局限为作品带去遗憾,演员没有足够的机会全身心发挥所能。
看裴勇俊演戏,最大的感觉就是真实与贴切,既源于角色的塑造也出于与观众内心的一致性。即使是《丑闻》,我也全心全意地投入在“赵元”身上——因为完全看不见裴勇俊表演的痕迹。他将自身与人物相交的个性提炼,搭成共识的桥梁,再把角色性格不留余力地渗透自己。
“对我来说,要演出一个跟自已完全不同的角色是不可能的。如果我内心有哪怕只是一丁点儿与角色共同的一面,我都会找出来、放大它、塑造它、表达它。回顾我一直到现在的演出,好像还从来没有演过在我内心里没有共通点的角色……”
然而裴勇俊演戏最大的弱点也是“真实”,这常常会阻碍他演“技”上的发挥,使表演囿于本体,缺乏多样的艺术表现性,封锁了观众的独立与自主性。
因此,我想对裴勇俊在上文所说的话做一点改变。第一,世界上没有百分百的对立面,事物之间都是相对的,即不会有“完全没有共通点的角色”,应该变为“不能与自己内心产生共鸣的角色”。一个人的人生经历是有限的,有太多事情无法亲身感受,那么我们需要用什么来完善自己——思考。我相信裴勇俊在这点上比很多人都做得好,例如《外出》中的仁书——一位已婚并遭遇妻子背叛的平凡男性。我想裴勇俊还没有过这种经历吧,可他就这样空白地去饰演了仁书,结果出乎意料的真实。
但我还希望看到裴勇俊将那些思考以演员的身份更加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例如出演一些“不正常”却能体现人性的边缘人物。第二,裴勇俊似乎太在意角色与自身的相同之处,极力将它们作为演戏的突破口,从而缺乏对人物更全方位的审视与加工,因此我们很难看到那种非常有爆发力的,或是脱离正常轨迹的艺术演技。
裴勇俊说他演《外出》时,演绎风格有了很大的改变,从“理性的分析准备”转变为“跟着感觉走”,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事实上个人认为只有在理性的分析后,演员才能跟着正确的感觉随意走动。换句话说,演技的高下也可以用把握角色的自由度来衡量,因为分析理解是绝不能遗落的环节。而从《情定大饭店》开始,这种“跟着感觉走”的演绎风格就在裴勇俊身上初露头角,在《冬季恋歌》时已有了相当纯熟的驾驭能力,只不过裴勇俊自己或许还没有意识到风格的变化与成熟。
在《外出》中许秦豪导演彻底摒弃了裴勇俊意识上依赖的“分析准备”的框框——在他的场景中,仅仅有故事的大纲和情节的主线。因此虽然裴勇俊早已具备了“自然演出”的潜质,但形式上的突变还是让他觉得不适,以至有种“转变风格”的新鲜感。在这个意义上,我要感谢许秦豪导演,因为他于某种程度上开启了裴勇俊的心智,使他感觉到自己隐藏的演绎风格,从而更加自信与自如。
虽然每个演员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演绎风格,但并不代表着不去尝试其他的演绎风格。
许秦豪导演说:“评论家评价表演有两种方式:技巧式表演和自然式表演。从这个角度讲,裴勇俊已经极好地融会贯通了自然式的表演……”
裴勇俊不是科班出生,因此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在“技”上十分精通。但在裴勇俊已将自己演绎风格掌握得炉火纯青的今天,我想看到他更刺激的改变——对“技巧式表演”的尝试,渐次有度地体现内敛的爆发力,看似不温不火却一气呵成。这确实很难,但由于对裴勇俊向来是大爱的,所以总会默默想出一些苛刻的要求。况且这挑战对于一个想成为真正演员的人来说何尝不是有趣的体验与成长?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布莱希特,一个坚持演员角色合一论;一个坚持间离效果论,所以我的想法是裴勇俊要在这两种理论中找到绝佳的联系。
间离效果轮主张“不以达到与角色情感共鸣为满足,舞台演出亦不以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为宗旨”。我希望在裴勇俊下面的表演中能从角色里跳出来。他要高于角色并将情感上升为理智,使自己从“情感共鸣”的状态中超脱,用辩证的眼光去理解不同侧面的同一事物,使自身与角色形成一定的疏离继而衍生陌生感。在角色、演员、观众三者中间建立相互依存又彼此分离的关系,带给观众更广阔理性思维空间。
当然我并不认为一部电影中所有的戏份都要用到“间离”的演技。
发挥演技的本质是扮演好“人”的角色,展现出惟妙惟肖的,人的气息。因此我喜欢的作品是具有“人性”的,但并非共同的人性,只是演员必须能与这种“人性”产生共鸣,至少在排演阶段要有惺惺相惜的感觉。我希望裴勇俊的下部作品能出演上文提到过的“边缘人物”,具体的角色我会在下文谈及。这类人物是不会受外貌限制的,如周润发说自己永远无法演好“学生”的困扰。他们有异于,或者说高于常人的内心世界,在外界看来癫狂的生活状态,可他们有难以了解的隐秘人性。
作为“局外人”,裴勇俊无法也没有必要具有那些边缘人的逻辑与思考方式,于是“间离效果论”就够发挥它的能量:通过令人感到陌生而震惊的表演方法,把生活中看似十分熟悉的东西或理所应当的情绪,用艺术手段来反映,使观众感到片刻的惊愕与不可思议,激发人们从另一面深入思考剧中人物的内心与现实生活问题。这样一来,演员便能够高于角色、驾驭角色、从而更理性地表演角色。
大多电影的终点大概都是在试图呼唤人性的回归,因此我需要一个悲凉却美好的结局。那种悲凉并非出于生离死别的凝固,它或许只是一种看淡世间风景的释然,一声弥留在心底却没有答复的叹息……洗尽铅华后,裴勇俊又需要回到“演员角色合一论”,在感动自己的同时为观众送去真诚的表演……
下面,我想具体谈谈所谓的“边缘人物”,如果大家感到荒谬,就全当没看见过吧!……
一,同性恋。抛开这个题材有多少演员演过以及有多么优秀的作品当前,我非常喜欢这个词汇,并觉得它总有无穷无尽的开采空间。(当然同性恋之间不乏有那种为排遣身心空虚,利欲熏心的人群,在此不作考虑。)同性恋往往有高于平均教育水准的文化程度。他们大多从事艺术行业的工作,有着比常人更为丰富的想象力与独辟蹊径的思考方式。因此我们可以将“同性恋”看作一种表象,由此透视他们不同寻常的隐蔽面。
我曾在网上看过一段真实的故事,说的是大学里两个风华绝代的女学生之间的事情。她们俩都是让女性羡慕的那种类型,无论在相貌还是气质上,都很有女人味儿。她们并没有认为自己是同性恋,只是觉得“跟对方心灵相通,在一起时就好像从精神上找到了自己失散很久的另一半,常常牵挂着对方。”所以她们大学都没有交男朋友,而在这期间她们甚至没有亲吻过,毕业后又各奔前程,爱得那般隐晦而心痛。
在她们分开的日子里彼此联系得很少,只是偶尔发发邮件,询问对方是否安好。如今她们各自建立了和睦的家庭,过着正常人的生活。其中一位说,只是当老公和孩子都不在时,自己在躺椅上乘凉,还是会想起大学的青春时光,想起“她”,“有种悠悠的思念”……甚至有一年突然听到一个熟人提起“她”久违的名字,当时竟然有流泪的冲动。
看了这篇文章我才深切地体会到《断背山》的真实,相信了世上是存在那种无关性别,不涉及任何功名或私利甚至是性的,很纯真很纯粹的爱。无论是“他们”还是“她们”,所“爱”的都是一颗心,渴望着成为彼此理想生活的承载体。不管他或她叫什么,贫穷还是富裕,他们要的只是一个人,是灵魂深处的水乳交融……
《呼啸山庄》里有这样一句话:“你就是另一个我,我们是用完全一样的材料做成的。”
我想即使卡瑟琳和希克厉不是异性而是同性,他们还是会相爱的……
从上海回到深圳后,我与表妹又马不停蹄地飞往美国参加夏令营。在旧金山时,游览了“同性恋区”。那条街上,从老板到店员以至于顾客都是同性恋。看着他们坐在街边自由自在,毫无拘束地说笑谈天,那和谐动人的场面让我感到瞬间的沉重,像是患得患失的惊恐,担心着那真实的若即若离。
我幻想着这世上能永远留存一缕不受世俗沾染的爱意,如象征同性恋的六彩旗般在风中绚烂地绽放。也渴望着有一天我们能收回审视与鄙夷的目光,对这种超人间的爱赐予一份宝贵的理解。我所想的这些,都是奢望吗?……
二,抑郁症患者。一直以来都觉得抑郁症患者是那种很执著的人,对许多事物都钻得很深,以致远远超越了普通人所能涉及的思维区域。
这个世上没有人拥有真正意义上绝对的“心理健康”,我们都或多或少存在人性的阴暗面与扭曲点,而抑郁症患者只不过是通过异于常人的情感表达方式与看似不可理喻的行为举动来传递他们的内心世界。
有时候我真觉得,那些抑郁症患者完全可以避免那么深重的“抑郁”。他们之所以越陷越深,离正常人越来越远,甚至对这个世界“充满仇恨”,只是没有得到周围人们一丝一毫的理解与信任。他们听到的永远是:“你是病人,你有病,你需要治疗……”他们不明白自己与这个世界到底隔着些什么,哪里错了,哪里“不正常”了?
活在这个世上,他们有不停思索的大脑却迷茫而无奈着,于是习惯沉浸无声黑暗的自我世界中。他们或许倚窗凝望,眼里满是悲绝的踌躇;或许无缘无故地号啕大哭,好像饱受了世间所有的苦难;又或许只是一言不发,却莫名其妙地用充满愤恨的眼睛死死盯着你,好像要挖空你的心脏,使你不敢也无法再往深处去注视它们……
就像一位网友所说的:“在他们神志清醒的外表下,究竟隐藏着多深的恨,又有多深的爱,和多少的痛苦呢?”……
写到这儿让我想起村上春树,想到他作品中所游移的质感竟与我现在的心情与感悟出奇地相似。其实我连村上的初级粉丝都算不上,不过是粗略地翻阅过他的一些书籍,心里有那么一种浅浅的印象罢了。
村上的书不光能引起我的共鸣,更能让我有所思索,正像是布莱希特所追求的理论。共鸣是因为他让我好似徜徉在自己的影子里,倾听心灵的回声,特别是回忆起从前一些迷茫的日子时再来阅读,会有找到出口的超脱感。而思索则源于字里行间闪烁的孤独与无奈。
不知这样的理解是否恰当:我总固执地觉得村上的作品是能让人拥有归宿感的。生活中有很多无法说出的愁苦与秘密,人性也有最脆弱的部分,但读村上的书时好像就能得到莫名的释放与安抚,说不清是为什么。因此我觉得,村上不是消极而甘于自我沉沦的人,与其说他作品的基调孤独而无奈,倒不如认为它是在认真讨论我们对待孤独应有的姿态……
人的本质是什么?孤独。这是千百年来一个孤独的星球,一个孤独的指挥群体面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茫茫宇宙所产生的一种切入精髓的无所归依的孤独感。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就好像一片无边的树林,而人类就是那一棵棵的树木,看似团结在一起,其实却互相孤立存在……
“所有的事物都不要想得太严重,所有的事物和自己之间,需要维持适当的距离。”
我们试图通过心与心的交流来排遣植于人性深处的孤独,但这个世界上几乎不可能遇到“另一个自己”,也就是说即使我们作为“正常人”也不能百分白地获得理解。既然如此为何不停止排遣孤独与无奈从而来把玩它们呢?……
村上从反面深入探讨了广义的爱,空虚感,痛苦与孤寂,给予人们深沉有力的忠告。而我想说的是,村上所表现出的这种情感与思考的“极端”正是我上述的那些边缘人物所具有的绝大部分特质:从无法摆脱的孤独与不解到心灵的放逐,最终赢得内心的平静,这种缥缈迷离的情绪在村上的文字下有了很好的诠释。如果裴勇俊真能出演那些边缘人物的话,相信村上的作品能给他以很大的启示与演绎灵感。
人性是复杂而立体的。
在不同的人性面前,我们都应该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理解,给他们多一点关爱呢?我真心地希望裴勇俊能通过出演类似这样让人心痛也让人深刻的人物表达爱的情感,从反面用充满人文关怀的基调描绘人类另一面情愫,不需要完全唤起观众心中的共鸣,而要努力塑造令人信服的角色,成为艺术家式的演员……
同时我也希望观众能用更加客观的眼光来看待这类影视作品,不要觉得他们是异类而退避三舍,封锁我们的心门,毕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的心理缺陷或许比他们更加严重。
请看见他们内心的一面吧。相信这些边缘人物与我们是平等的,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精神上,他们都有权拥有与我们等价的待遇……

————————————————————

 你离开我的时间越久  对你的思念愈加浓厚
     常常想起你泪流满面梦里也一样   

                  ——索达吉堪钦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