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被誉为“英国戏剧之父”的彼得·霍尔(Peter Hall)逝世了,享年86岁。整个英国文艺圈都在为他哀悼。
各大媒体将他逝世新闻当做Breaking News来报道:
BBC:彼得·霍尔:英国戏剧界的巨人逝世
电讯报: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创始人逝世
英国各大戏剧艺术机构负责人,也都向他致以了诚挚的敬意。
国家大剧院网站首页整版在怀念他:
现任国家大剧院院长说:我们都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彼得·霍尔就是那个巨人,他支持着整个我们现在所知的英国戏剧。他为我们缔造了一个传奇。”
巴比肯艺术中心:彼得·霍尔是英国戏剧的巨人,他的逝世无疑是个沉痛的消息
曾出演X教授的演员Patrick Stewart发推表示:他创建了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影响了英国古典和现代戏剧的发展,也开启了我的职业生涯。
也许对中国观众而言,彼得·霍尔的名字还很陌生。但是在英国文艺圈这个江湖里,一直流传着他的传说。
工人家庭里的文艺青年
彼得·霍尔1930年出生于英国一个普通地铁工人家庭里,小时候家境非常贫困。
“我每次和别人提到,我小时候住的地方水电不通,家里啥也没有,别人都会以为我开玩笑。”
父亲没什么上进心,作为屠夫女儿的母亲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她积极进取,注重教育的思想给了对霍尔影响巨大。
小时候,他们一家人搬到剑桥,在那里霍尔第一次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剑桥国王学院的莫扎特《安魂曲》表演完全征服了他。
不久后,霍尔就决定搬到伦敦的一个亲戚家居住,以便能够有机会参加伦敦的各种剧目表演。
(1940年代的伦敦剧院)
二战期间的伦敦尽管还笼罩在德国空袭的阴影下,但是人们还是涌入了剧院:戏剧为人创造了一个精神上的避风港,那是在残酷战争年代生活的人,难得的喘息机会。
霍尔在这段时期见证了许多明星的诞生,例如费雯丽和劳伦斯·奥利弗,他要成为一名戏剧导演的决心也越发坚定。
之后他获得了剑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的奖学金,开始学习英国文学。在他大学的第三年,霍尔租下了一间小剧院,公演了他人生执导的处女座。
在剑桥的演出经历,也为他赢得了1953年到温莎皇家剧院拍戏的机会。
终于在1955年,让24岁的霍尔一举成名的剧目《等待戈多》英文版公演,成为了当时的经典:
一时间,BBC、Vogue等都来采访霍尔,他成了炙手可热的文艺界明星。
他也因此遇到了剧目的女主角,法国演员莱斯利·卡伦。1956年,两人结婚了。
之后的霍尔,生活重心就是为实现自我戏剧上的抱负而努力。
英国戏剧界的教父级人物
1960年,29岁的彼得·霍尔建立了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RSC)。
他对传统演出做出了许多激进的革新。不仅在伦敦等地设立演出剧场,还把保留剧目扩大,既包含莎士比亚同时代剧作,还上演很多现代作品。许多才华横溢的导演和演员在这里一展头角:布鲁克导演的《仲夏夜之梦》令人耳目一新,霍尔和巴顿导演的《玫瑰战争》成了剧团的里程碑节目。
(玫瑰战争剧照)
现在,RSC早已成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组织最健全、经费最足、演出水准最高的职业剧团之一。
但在为了RSC奋斗的这些年,霍尔压力巨大,忙于工作而无暇顾及家庭,妻子出轨了,两人结束了维持了近10年的婚姻。
霍尔之后又再结婚了三次。
1968年,霍尔离开了自己亲手创立的RSC,转而投入到歌剧的创作中,从大众聚光灯下消失。一走就是5年。
1973年,他受邀担任英国国家剧院的总导演和负责人,重回大众视线。
他在任期间主持了国家剧院从“老维克剧院”到南岸艺术中心的搬迁,是英国戏剧古典与现代、当代融合的重要转折点。
现在,位于南岸的国家剧院也成为了伦敦艺术的核心一部分。
(位于泰晤士南岸的国家剧院中心)
1984年,彼得·霍尔成为英国著名格林德伯恩歌剧节艺术总监。他的领导,开启了英国戏剧艺术节的“黄金时代”。
彼得·霍尔在指导《奥瑞斯提亚》表演(1988)
依然是走经典和现代相结合的风格,现在,格林德伯恩戏剧节画风也变得别具一格。
(这是一个不走红毯走绿毯,充满小清新气质的戏剧节)
无数戏剧明星的伯乐知己
这么多年的导演生涯里,他捧红了很多戏剧明星,其中也有一部分最后成为了电影、电视明星,进入了大众视野。
比如他执导的《新埃及妖后》(1987),就捧红了我们现在熟知的007女上司朱迪·丹奇 和 “汉尼拔”安东尼·霍普斯金:
彼得·霍尔与朱迪·丹奇 1982
(“沉默的羔羊”中的霍普斯金)
他最后的一部指导作品,是2011年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的莎翁名剧《第十二夜》,主演这次是他的女儿,英国著名演员Rebecca Hall。
在霍尔这样的父亲培养下,Rebecca出演了《午夜巴塞罗那》和《钢铁侠》等电影,和世界一流演员和演员合作,也算是闯出了一番自己的事业。
(彼得·霍尔与妻子(左)女儿(右))
也是在2011年,他被诊断出患上了“失智症(Dementia)”,无法继续工作了。和女儿一起合作的《第十二夜》成了他最后的作品。
作为一个艺术家,彼得·霍尔一生是浪漫的,也是成功的。
他对英国戏剧的影响和贡献,完全担得起英媒的赞誉和全英文艺界的致敬。
愿他安息。
(英伦圈综编,编辑:阿白白,内容参考BBC、电讯报、卫报等,图片除标注外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