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曾经做过一个关于看电影喜欢看原版还是看配音版的问卷,大部分的80后都会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原版。他们的理由是:既然原汁原味的大片随手可得,为什么还要看配音的版本?不可否认的是,《追捕》、《叶塞尼亚》、《佐罗》的时代已经过去,并且无可挽留地成为五六十年代出生人的共同记忆,年轻的一代,再也没有多少人能说出超过三个以上“上译厂”优秀的老配音艺术家的名字。
但在采访吴磊之前,去配音网找资料的时候,才欣喜地发现这个沉迷于配音的世界里竟有许多年轻的面孔,他们对于老一辈配音艺术家简直如数家珍,甚至连年轻一代的配音演员也十分熟悉,更有许多年轻的配音迷,自发组织到录音棚,自导自配优秀的电影作品。和配音迷聊天的过程中,他们对于我们即将开辟的这个栏目表示了大力的支持。我们也足够相信,这个名为“回音”的栏目会让更多的年轻一代了解并且喜爱上配音这个与声音为伍的神奇职业。
这一次,我们从一个非常年轻但是非常有潜力的配音演员谈起。他叫吴磊,也
许这个名字读者并不十分熟悉。但是说起哈利·波特这个角色和《多啦A梦》中的胖虎一角,相信每个人都知道。这两个角色的中文配音,便是来自吴磊,这个出生于1982年的武汉男孩。
世=《世界电影之窗》 吴=吴磊
早年:懵懂茫然
世:吴磊你好!作为同龄人来说,今年“上译厂”配译的两部动画片比较令人瞩目,一部是《忍者神龟》,一部是《多拉A梦》。这两部电影对于70、8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是记忆中的珍藏,而我注意到这两部戏您都参与了。在处理这两部戏的时候有没有一些特别的想法?对于胖虎这个角色的塑造是否受到《城市
别动队》的影响?
吴:其实没有去想太多。虽然电视台也播过这两部动画片,但我在接到这两部戏的配音任务时完全是以新戏的感觉去做的。在《忍者神鬼》里,我的角色其实就是以前版本中的爱因斯坦,一个冷静果敢的科学家角色,和我自己内向的性格有点像。而配《多拉A梦》里胖虎的角色就有所不同,因为我从《城市别动队》开始接触较为彪悍的角色,而胖虎除了身材魁梧,还必须考虑到他是个十几岁的孩子,不能以成年人的腔调去处理。
世:说到童年,对于译制片与上海电影译制厂有没有特殊的印象?在张家昭老师门下学习一定令你受益匪浅吧?
吴:很惭愧,小时候没有太多机会接触译制片,一直到中学时才陆续通过卡带的形式接触到一些录音剪辑。小时候曾经为儿童剧配过音,就把录音剪辑中的台词抄录下来,自己排演剧目。拜张华昭老师为师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受益,是他带我走进表演这个圈子,乃至考入武汉市艺术学校,以后又考进“上戏”,都应该是受他的影响。然而进入大学后我也曾经十分迷茫,因为艺术系的学生往往在文化科目上比较薄弱,加上艺术系的成材率低,大学四年一直在为出路而头疼不已。毕业演出时,同学们都尽情地放开来表演,甚至喊破了嗓子。台下的观众在笑,而我们的心里却真的是茫然若失。
进厂:逐步摸索
世:2002年从“上戏”毕业后,你就进“上译厂”工作了,还记得自己的第一部戏么?
吴:其实进厂试戏的时候,第一部配的是《蜘蛛侠》,只不过那时配的是金蜂的角色。而正式配音的第一部电影是梅格·瑞恩的《穿越时空爱上你》,我只有一句台词:“白痴!”(笑)那部戏的译制导演是严崇德老师,虽然人比较随和,但我还是感到了很大的压力。
世:给《爱有天意》配音时候,正好是处在配完《哈利·波特2》后的迷茫期,在译配的时候遇到过什么障碍么?
吴:配这个戏的时候其实有很多地方不到位。当时导演乔榛老师就坐在我身边,给我很大的压力。虽然导演跟我说了很多遍,但是我没能做到他们的要求。因为演员处在一个比较怪异的感觉之下,第一遍配的感觉可能是最对的,但再配一遍时你就没有这样的感觉了,如此下去会越来越糟。一般导演总会希望你下一遍更好,但有时配了五六遍后就会彻底没感觉。
世:那当时配《哈利·波特2》一场戏来12遍不就麻木了吗?
吴:当时真的就麻木了,但是配《爱有天意》的时候觉得比《哈利·波特2》更难。西方戏的节奏处理还算正常,而《爱有天意》就不同,节奏很舒缓,原声的语言节奏本就不快,无法在嘴形上去提速。而且丁老师和乔老师都要求语言漂亮,因此到后来感觉就像是在修饰语言而不是在配音了。当时最怕导演说的一句话就是:“就这样吧。”心理压力特别大。而在整个译制过程中,很多场戏都是类似这样的情况。那时跟翟巍也刚开始合作,与他相比我的角色相对就弱些,因此那时配完后压力就很大。
世:其实我们之前说的你的作品,《蜘蛛侠》系列也好,《哈利·波特》系列也好,很多都是小生戏。后来有些男人戏,比如《列车惊魂》、《城市别动队》,乃至最近的《暗战》、《空战英豪》、《16街区》等等,转型是从《城市别动队》开始,还是之前就有过类似的尝试?
吴:之前几乎都是小角色,主要角色差不多是从《城市别动队》开始,第一次配魁梧一些的硬派小生。当时是程玉珠老师导演的,配到后来感觉相对好些;加之那时经验也比较丰富了,压力没有之前那么大。配完后感觉自己的处理方式基本和角色还算吻合,鉴定完后几位老师提了些小问题,但大的问题基本没有,自己也很舒心。
如今:逐步成熟
世:配《乱战》时应该很成熟了吧?
吴:是啊,但到现在拿到跟我本人比较相近的角色时还是会特别有压力。举个例子,当时配《列车惊魂》里的拉斯科,想了很多方式去诠释,但配完后自己仍不很满意。之后又配了几部配角的戏,完成后连导演都感觉奇怪:我们认为你合适的角色,你上去后总是差那么点;而不是你这一路线的却配得都挺好。因此我一直在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在诠释某个主要角色的时候,会不会因为压力而顾得太多放不开?但后来遇到些其它片子时就没有这种感觉,比如《16街区》,之前曾为某正版DVD配过一次。当时被安排配“证人”的角色时有些欣喜,看来有希望转型了,配完后自己也比较满意。但后来中影公司引进时,虽然比第一版做得严谨,但有些地方反倒感觉不如第一版好。后来参加翟巍导的《罪恶之城》时,同样是二三十岁年轻人的戏,压力也挺大。在与自己路线相近的演员搭戏时,可能会对自己的角色不自信,不知道怎样拿捏,而越不自信就越糟糕。
世:顾虑太多应该不是件好事。
吴:绝对不是件好事。可是凡不遇到这种类型的角色,反而没有什么过多的想法了。到《乱战》时其实已经放松了,但始终觉得自己不太适合小生的路线,还需要磨练。但你不适合谁适合呢?配《乱战》的时候我已经在作调整,配音的时候不去想太多的问题,入戏就好。尤其前一阶段,都不知道小生角色该怎么说话了,其实想想自己平时说话的腔调,太水了。像遇到类似《豺狼帝国》中的角色,给人酷的感觉,你的语言就要干净、利索。
世:在看以前一些老师做节目时,他们平时说话的声音和表演的声音几乎没区别。而你平时说话的声音和戏里好像不太一样?
吴:非常不一样。虽然自己有时也会一本正经,但当遇到一些特别舒服的角色时,还是会有很强烈的创作欲望;相反遇到之前所说的《忍者神龟》里的角色时,反而会收敛一些。配音其实是一种二度创作,你是在原作的基础上去贴近人物。现在的创作环境和过去有些不同,文艺片、唱功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美式套路的快节奏商业片,没有太多的机会让你去表现。我们这辈的演员一直在想,如果有语言特别有意思的戏,我们要好好弄一下。虽然现在这类戏少了,但一旦有,我们也会很严谨地去做。我觉得一部戏应该给演员一点压力,这样你会有所鞭策,才能做得更好。其实做《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这部戏也有压力,当时将试音资料寄给了吕克·贝松,由他来挑选演员。在看片段的时候我就想,一定要把贝塔梅许这个角色给拿下,于是在这样的压力下很认真地去试音,终于得偿所愿。
世:说点跟之前的小生戏有所不同的。你配过许多反派戏,还记得第一次配反派戏什么感觉么?
吴:舒服(笑)。因为这跟表演有关:配音演员是按照原片中角色的表情、语言等去处理的,往往反派角色的一句话很出彩,整个戏就出来了;而正面角色很多台词都很平常,需要用整部戏去塑造他的个性,往往一两场戏还不能完全释放。
讨厌哈利,最爱丁满
世:一个关键词:Harry——一个是哈利·波特,一个是哈利·奥斯本。两个都是你所演绎的角色,有没有觉得这是种巧合?有没有自己特别钟爱的角色?
吴:应该也不算是。因为刚才说了进厂第一次试戏就是配的蜘蛛侠。其实在之前配音班的时候就曾经试过这段戏,而我那时特别想配《角斗士》中刘峰配的皇太子康茂德。课结束后,我就拉着王建新老师,要他帮我辅导这段戏,两三遍后觉得自己气力差很多,完全压不住。也许做演员的都特别喜欢内心复杂的角色,而康茂德恰好是这种城府极深的人。可配完后发现,虽然台词到位了,但气度上始终差强人意,人物个性也显得不够完整。
世:给哈利·奥斯本这个角色配音应该令你过瘾了。而之前有任伟老师珠玉在前,你在配这个角色的时候有没有自己的感悟?
吴:一开始还是很有压力。虽然年龄和角色差不多,可以按照自己的特点去做,但肯定和之前任伟老师所配的感觉有所不同。我还是顾及一些该剧的延续性,因为原班人马几乎没有大变动,我不能把他处理成另一个角色;而第二部中,哈利的内心已经有了一些转变,到影片的后面,我才开始从先前的方式转为压低声线,但并不那么舒服,直到第三部才找到感觉,自己仍不是很满意,可能还是有点顾忌吧。
世:那时已经配完《哈利3》,你应该走出迷茫期了吧?
吴:但那时配主角戏还是很少,尤其是戏份比较重的。我那时还很在意其他人的说法,虽然抱着平常心去看评论,仍有不少人反对我的表演方式。人肯定有先入为主的概念,但作为一个配音演员,我必须要在工作中抛开杂念,当时只想着一个问题,就是角色不要太突兀。除此之外,其实包袱不是很大。
世:《蜘蛛侠》系列毕竟还是年轻人的戏,而换成《哈利·波特》系列这样老中青三代搭配的戏,感觉肯定不太一样吧?
吴:不一样,因为这个系列还一直在做,但毕竟还没有达到能以我自己的声音诠释角色的那个程度,包括刚完成的《哈5》;哈利·奥斯本基本上可以按照本声去配,想得更多的是角色性格而非声音问题。
世:我一直想找一个切入点,就是同一对手角色由不同的演员诠释,例如《哈》中的食死徒卢修斯·马弗,分别由童自荣老师、任伟老师和刘家祯老师诠释,基本代表了厂里不同年龄层的中坚力量,在搭戏过程中有没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触?
吴:第五部感触最深。我当时听到刘家桢老师配这个戏时就曾考虑过他的表现方式,但他处理这个角色又好像比童老师显得更有城府,和他搭戏我借足了劲。我跟别的演员对戏前会预设对方可能采用的方式,但刘老师的处理出乎我的意料,让我配的时候也会很得劲。
世:对这部戏里的哈利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吴:我一直认为配哈利是件很单调的事情。他处在成长期,一直在慢慢改变,比如在第三部中会对罗恩发脾气,第四部中忧患意识越来越重,但他的节奏太缓慢,直到这一部才有明显的变化。像这一年龄段的青少年一样迷茫,左右摇摆,这使我开始有兴趣去配。
世:从最早的纯洁到现在的躁动不安,等于说在这部戏中你是不断把自己的感触加入这个角色中的?
吴:对,以前没有加,因为在乎的东西太多了;但现在可以这么做。其实在配到第三部的时候,我就一直害怕以哈利·波特自居,这个戏给我带来的荣誉太多,但毕竟我只是把它当成一个工作去还原角色本身,你不能在这个基础上无限扩大自己的东西。所以有时我甚至有些讨厌哈利,作为一个演员,肯定希望能尝试各种角色,能够让别人认可:吴磊不是哈利·波特。
世:这正是我最怕的一点,我不想和你一对话就谈哈利·波特,你也一定不想被定位在这个角色上。那么从进厂到现在,有哪类角色是你最想尝试,但一直没有机会的?
吴:第一次看《狮子王》的时候,我对丁满这样的角色非常感兴趣,但之后也没有机会尝试。我一直很尊重导演的决定,因为配音一定是有缺陷的创作,包括角色上也会有所缺陷,导演肯定是以整部戏的角色塑造为出发点挑选演员的。一个配音演员一辈子可能会配许多不同的角色,而导演可能在这部戏中安排你最不喜欢的一个,但你不能为了自己喜欢的角色而奢求什么。
展望:未来无限
世:假设吴磊以后有机会做译制导演,交给你一部特别不想做的戏,会不会又有特别大的压力?毕竟平时玩票和正式导戏的感觉肯定不一样......
吴:我们在工作中也会接触到一些比较偏的戏,多少会有点不情愿。但必须从另一个角度去看,这部戏有没有可挖的地方?即便整部戏只有一两场可挖,那么其它的戏还是要认真去做,因为演员会给你带来很多灵感,还有一些和你不一样的观点。
世:如果接下来有部戏提拔你当导演了,你认为被选择的先决因素是什么?
吴:我还没有做过导演,没有这方面的体会,但真的做起来肯定和在外面自己玩很不一样。如果有机会让我当导演,我认为是给我锻炼的机会。演员和导演本来就是两个不同的门类,作为演员我们有自己的一套思维方式,但作为导演肯定还要兼顾其它方方面面。比如一个演员没有达到你的要求,就得考虑给他的东西是否他能接受的,能否让他开窍,同时还要兼顾他的情绪。这个经验是相当珍贵的。
世:你进厂这些年接触到很多来来往往的人,哪些人给你的受益最大?你对配音演员这个专业又有些怎样的认识?
吴:其实每个人都会给你一些收获,哪怕是个非专业的演员,你都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没有的特色。配音演员和原片中的演员肯定会有距离,你只能坐下来分析这个演员,而无法与他沟通,所以配音注定是个遗憾的艺术。演员有时不能在银幕上手舞足蹈,但配音演员却能在幕后借助一些动作发挥出来;而当一些原片的表现差强人意的时候,译制导演也可以适当去提升,配音演员也可以加入自己的东西,但必须要有对全局的把握,不能抢戏。你所能做的就是在塑造这个角色的时候让他站得住,合理而不突兀。配音演员的艺术生命很长,必须认真分析好现在的市场,要让观众认可。
世:对于一些有意进入这个圈子从事配音工作的爱好者,你能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提些建议和忠告吗?
吴:首先我喜欢他们多来厂里看看,现在厂里已经很开放了。多接触一些国外的先进产业经验,多听肯定会有好处。另外,不要刻意去模仿,因为前人的成功经验未必就能应用在自己身上,而应该更多去思考如何让自己的表演和角色贴近。要做到有个性,即便这个角色不能上,也能有适合自己的角色,模仿只是基础,不要迷失自我。
世: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吴:谢谢!
本文原刊《世界电影之窗》2007年第9期,中国配音网编辑整理
吴磊现在已经离开上译厂,来到领声工作,我们祝他前程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