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葛存壮去世,中国著名歌唱家、教育家周小燕,因病在上海去世的消息传来。在今天,也许很多年轻人已经不认识这两位老人家,这也很正常。他们一生的励志故事,听起来,或许不够幽默,不够轻松,小编却觉得,他们值得一个头条。
下面小编先带你去看看“葛洲坝”
从《天龙八部》“燕云十八骑”里的随从,到1988年凭借《霹雳先锋》斩获金马奖最佳男配角,周星驰7年的血泪龙套史总为人津津乐道。
但有一个人,他1949年开始演电影,一年多以后才有电影的演员表中出现过他的名字。(按照当时的规定,只要在电影里有中景以上的镜头,都可以上字幕。周星驰比他的起点高多了,第一个龙套就能跟主角同一个镜头。)
正式开始跑龙套到小配角,他用了5年时间。从小配角到“最佳男配角”,他用了30多年。
这个人叫葛存壮。如果你说不认识,那我换一种说法——葛优的爸爸。
葛存壮
周星驰是“宋兵乙”,而他是“伪警察乙”
“有的电影我参加拍摄,累计起来有十天半个月的拍,白天晚上折腾,一会儿演日本鬼子,一会儿演国民党,一会儿演老乡,一会儿粘上胡子演老头,就这样演。有一天穿上日本鬼子的衣服,打几枪以后镜头完了,过一会儿就换上游击队衣服接着演。外人看不出破绽,因为一个镜头里面大概有五六个人、六七个人,况且镜头比较远。但只有我自个儿清楚,这两个镜头剪接起来后,是我把我自己给打死了!”
这样“精分”的演出,陪葛存壮度过了漫长的龙套生涯,也让他遇到了自己的伯乐。
葛存壮没有接受过正统专业的表演教育。抗战胜利后他在齐齐哈尔铁路医院做化验员。1947年7月“齐齐哈尔市文艺工作团”成立后,他二话不说去参加了,1949年才转到东北电影制片厂,正式开始了演艺龙套生活。
跑了5年龙套,他才接到人生第一个戏份比较重的角色,虽然也只是演地主家儿子(1950年,《平原游击队》)。用葛存壮的话说,“那个角色,尽管篇幅不多,戏份不多,但是有一点,他是从头关到尾的。”
这样他就很满足了。因为在他看来,“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
认真对待每一个小角色,终于有了回报。
1960年的《红旗谱》,是葛存壮最为经典的一部作品。当年葛存壮只有29岁,导演凌子风却让他挑战六七十岁的反派一号冯兰池。导演说,“我之所以敢大胆地起用你,就是看到你每演一个群众,哪怕是一句话、一个镜头都是那样的认真,这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凌子风没有说错,葛存壮出色地诠释了冯兰池。
从那之后,葛存壮的“坏人路”越走越宽。狗腿子、日本经理、日军队长、造反派头子、恶霸,各种类型的坏人葛存壮都演过,还因此和陈强、刘江、方化和陈述成为中国银幕上的“五大坏蛋”。
这五位前辈分别是:
陈强,陈佩斯的父亲
代表性的角色:《白毛女》中的黄世仁、《红色娘子军》中的地主南霸天。
刘江
代表性角色:胡汉三
方化,姜文偶像
代表性的角色:银幕“鬼子王”1994年,方化在姜文导演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饰演一名老军人,这是他人生最后一部戏,没等片子正式上映他就去世了。
陈述
代表性角色:《渡江侦察记》日本情报处处长;《铁道游击队》日军小队长
从1949年开始演员生涯,到2013年演完最后一个角色。葛存壮在《小二黑结婚》里演“金旺”,在《徐悲鸿》里演“齐白石”,在《黄飞鸿》里演“李鸿章”……
总之,永远不是主角。
最重的一次戏份,是在《周恩来伟大的朋友》里演周恩来的朋友“齐白石”,然后次年就凭这一角色获得第18届金鸡奖最佳男配角。
而那一年,葛优正好因为《甲方乙方》获得百花奖最佳男主角,父子同台领奖成为一段佳话。
葛存壮也不是没有演过主角。他第一次担任主角,是在电视剧《血土》里出演闻一多。可惜,电视剧拍完了却没有在全国播出,现在连剧照都搜不到。
“所以在我一生中,仍然认为自己是一个配角演员,多少有点遗憾。”
中国电影没有给葛存壮太多的表现机会,幸运的是,他最终还是留下了一部代表作。
那就是他的儿子。
“葛优是我最好的作品”
这句话不是任何人强加给葛老先生的,而是他自己的意思。
正如他逝世的消息传来,大多数人需要借助“葛优的爸爸”才能定位到葛存壮,80、90年代以后,葛优爸的身份一直比葛存壮本身更为人熟悉。
无论出席什么活动,主持人总是介绍,“这位是表演艺术家葛存壮,也就是葛优他爸。”通常说前半句时,观众报以礼节式的掌声,而说完后半句,全场掌声震天。
这样的情况,老先生却没有一点不开心,他还打趣道:“没问题,叫葛洲坝都行。只要人家知道我是葛优他爸我就很高兴了!”
也的确是该以儿子为傲。
1988年凭《顽主》提名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后,葛优的演艺事业顺风顺水,《编辑部的故事》、《活着》,不断拿奖。还和冯小刚霸屏贺岁档电影,《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几十年间,葛优葛大爷的名头家喻户晓。
这一切,说归功于葛存壮也丝毫不为过。
葛优并非科班出身,高中毕业就和爸妈一起到北京昌平插队,当了3年“放猪倌”。葛优很腼腆,长大后又喜欢摄影、喜欢画画,完全不像葛存壮,从小就痴迷表演。所以,葛存壮总说觉得儿子没什么演戏的天分。
葛优一家三口
可谁也没有想到,葛优会对考演员特别执着。考北影、青艺、话剧院都被淘汰之后,葛存壮为他请了教朗诵的老师和教唱歌的老师,这是全国总工会话剧团的两个考试项目。两人还创作了一个《喂猪》的小品,终于,葛优考上了。后来还红了。
“一定要让他演那种接地气的、贴近生活的角色。”葛存壮平时都按这样的标准帮葛优甄选剧本。
他还言传身教,把葛优培养的德艺双馨。葛优在圈内的好口碑众所周知,没有任何大腕的架子。即便成名后,回家碰到小时候教过自己的老师还会主动停车问好,然后等老师走过去了他才走。
葛优对父亲很敬重,还因此有心理障碍,放不开,不敢跟父亲飙戏。这如今成了老先生的一个遗憾。
早几年,葛存壮就说,“其实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有生之年能跟他一起拍一部戏,早前也有导演、编剧这么想来着,撮合我们爷俩,但葛优现在还没有突破,我也不会让儿子为难,到现在也心愿未了,成了一个遗憾。”
我们也遗憾,不能看到这部戏。
追忆永远的反派形象
今天上午,葛存壮老先生逝世的消息传来,还有人感慨:
吴亦凡一段访谈视频中提到自己家有只狗叫肉肉,随后,肉肉一度登上热搜榜榜首。但与此同时,周小燕逝世的消息未上榜,葛存壮去世的消息排在第40位。
90后、00后大多不认识葛存壮,这很正常。但看看明星艺人们的微博,已经在为老先生刷屏。
刘晓庆刚出道没几年时,跟老爷子合作过很多作品:
六小龄童说从小看着他的电影长大:
冯远征、韩红、章子怡也都发文悼念:
很多普通网友说想起老爷子的经典作品:
“马尾巴的功能”,是电影《决裂》中的一个片段。葛存壮饰演的小配角教授,给农村的学生们讲解马尾巴的功能。这一情节赤裸裸嘲讽了当时的教育异化现象,流传久远。葛存壮的神演技,让人每次回想都忍俊不禁。
葛存壮老先生一生绿叶,却凭借那无数个深入人心的配角获得金鸡百花终身成就奖。他一生的励志故事,在这个周五的晚上听起来,或许不够幽默,不够轻松。
下面小编带你去看看中国著名歌唱家、教育家周小燕
3月3日凌晨,中国著名歌唱家、教育家周小燕,因病在上海去世。
耳边又响起那首熟悉的《长城谣》。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武汉街头的简易舞台上,当时只有19岁的周小燕首唱《长城谣》,这首歌曲后来成为电影《关山万里》的插曲,唱遍大江南北。
作为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周小燕受父亲影响,终其一生,自认选学生的标准很简单:“我的学生工农兵都有,第一,他是不是爱国,第二是不是爱音乐。”“成不成歌唱家,是他自己培养的,老师是培养不出来的,这牵涉到思想,牵涉到艺品、人品。”
1917年8月17日,周小燕出生在湖北武汉的一个工商世家。父亲周苍柏是著名的爱国人士,实业家,曾被称为“东湖之父”,毕业于美国纽约大学经济系,曾任汉口上海银行经理,湖北省银行总经理。
受到父亲的影响,周小燕从小就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周苍柏先生(中)周小燕教授(右)董燕梁女士(左)
当母亲怀上小燕时,父亲就不遗余力地陪她去学钢琴,听音乐会,并振振有词:这是最好的胎教。
父亲虽无音乐天赋,但酷爱音乐。吹拉弹唱都不会的父亲,却舍得给周小燕买乐器。
周小燕喜欢唱歌,对女儿表现在演唱上的音乐天赋,父亲相当珍视。每晚,父亲宁可推掉各种应酬,陪伴在小燕姐弟身边,听他们吹拉弹唱,充当他们唯一的听众。
在周小燕心中,父亲“第一爱国、第二爱运动,第三爱音乐”,这同样影响了周小燕的音乐和人生道路。
1934年,手持吉他的周小燕( 澎湃新闻记者 刘行喆 翻拍)
1935年9月,热爱音乐的周小燕考入了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专门学习声乐演唱。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父亲周苍柏对女儿说:“不要做铁蹄下的顺民,不要回上海了。”“不要为了学习,就做日本人的顺民。”
周小燕被迫中断了自己的学业,回到家乡,和妹妹们帮助母亲,为抗敌将士们缝制棉衣。还利用特长,在武汉街头、学校、医院演唱抗日歌曲。
《长城谣》、《八百壮士》、《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等抗日名曲都是由她首唱。
周小燕回忆1937年第一次唱起《长城谣》:“其实那个时候嗓子(不好),一到(高音)的地方根本上不去,急得不得了,但是要唱了,要唤起民众的热情,要抗战,我到街头唱、医院里,什么地方都唱,就上去了。”
1938年底,周小燕辗转来到了巴黎,在这儿她结识了著名的作曲家:亚历山大·齐尔品,在他的帮助下,进入了巴黎俄罗斯音乐学院学习声乐。
此后7年间与亲人毫无音讯联系,直到二战结束,才通过红十字会收到一封信。
1945年10月,在经过了七年的辛苦磨练之后,周小燕终于登上了巴黎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初次登台,她便以精湛的技艺和美妙的歌喉征服了挑剔的法国观众。
1947年春,周小燕应邀前往捷克参加第一届布拉格之春音乐节——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一次音乐盛会。周小燕的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被誉为“中国的夜莺”。
“当时,世界各地派去的代表有奥伊斯特拉赫、肖斯塔科维奇、伯恩斯坦、库布利、梅纽因等。可是他们非常朴实,全都平易近人,我觉得这样的人才是大家。”
那次,周小燕演唱的差不多都是中国歌,贺绿汀的《神女》,刘雪庵的《红豆词》,还有齐尔品专门替她写的几首歌,如《春眠不觉晓》,民歌改编的《大河》《杨柳》等。观众们觉得美得不得了。
“我很受鼓舞啊。我们应该一有机会就传播中国的音乐文化。”
1946年,周小燕(右)与李献敏在伦敦白宫剧场演出前的留影。( 澎湃新闻记者 刘行喆 翻拍)
“吴祖光有一次跟我讲,他出访时碰到一个法国汉学家,就问他怎么会对中文产生兴趣的。他说,曾经听一个中国姑娘唱中国歌,觉得中国语言美极了。那个中国姑娘就是我。那时候还是一个小胖子,在法国舞台上唱《紫竹调》。”
然而,正是在事业最辉煌的时刻,周小燕选择回国。
周小燕:“我父亲跟我说,不要忘记你是个中国人,所以要穿中国衣服上台,学好了要回来。我上台了,我觉得(国外)也承认我了,我就认为自己是学好了,就应该回来为国效劳。”
1947年周小燕怀着一颗报国之心回到了告别九年的祖国,眼前的一切让周小燕感到痛心疾首,她四处奔走,为进步的学生们演唱。
1949年新中国成立,周小燕开始了全新生活,她受聘担任了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老师,周小燕说:“讲台是舞台的延续。”一个好的老师,教出优秀的学生,比一个人成名有意义的多。
1950年,周小燕受到周恩来接见
周小燕98岁的时候,曾有人让她总结一下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她笑笑说:“还太早。”但是对于选学生,“我先要看人品,第一,他是不是爱国,第二是不是爱音乐。我班上工农兵都有,张建一是玻璃厂的工人,廖昌永是农民,魏松是个兵,我喜欢这样朴实的人呢,带着心唱,唱歌不是唱声音,声音是个工具,要会用,怎么用好的工具表达感情。”
“成不成歌唱家,是他自己培养的,老师是培养不出来的,这牵涉到思想,牵涉到艺品、人品。”
魏松(中)与周小燕
著名歌唱家廖昌永是周小燕的学生,周小燕曾在参访中说:“我跟廖昌永说,如果你光会唱外国人的东西,唱到别人服你,却不会唱本国的东西,人家还是看不起你。不光觉得你是个瘸子,还会认为你们国家没有文化。所以一定要有民族的自尊心。你自尊,人家才会尊重你。”
周小燕与学生廖昌永
1984年,在维也纳的国际声乐比赛中,周小燕的四名学生最终获得三个金奖,一个银奖。这个成绩震惊了国际乐坛。
为振兴和发展中国歌剧事业,培养歌剧演员、加强国际音乐文化的交流与合作,1988年5月,70岁高龄的周小燕在上海音乐学院成立了周小燕歌剧中心。
1989年,周小燕歌剧中心开始排演歌剧《弄臣》(Rigoletto),演出获得巨大成功。
建国五十周年,周小燕和年轻一代歌唱家站在长城上,再次演唱了那首《长城谣》,“我就想着,我又激动了,我想那时我唱《长城谣》,国家危亡,怕做亡国奴, 大家都在宣传不能做亡国奴,是那种情况了。现在一看,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天是多少烈士向往的,想看的,包括我的父亲母亲弟弟,想看都没有看到,我没 有做什么,我却看到了……多少性命为了这一天,他们牺牲青春、性命,都奉献出来,所以我觉得,为了这一点我也应该好好工作。”
1996年,周小燕的老伴、著名电影导演张骏祥病逝。他们在美国的一双儿女回来奔丧。临走那天,儿子看到瘦弱的母亲在沙发上直掉眼泪,心中很是不忍,就动员母亲和他们一起去美国。可周小燕不答应:“我不去。我的学生都在这里,我去那里干什么!”
1999年,周小燕因疲劳过度,突发脑血栓,医生规定她不能弹钢琴,可周小燕说,不能弹钢琴教学生,那她的生命也就结束了。
2015年,周小燕98岁高龄,有人问起她的梦想:“能够再出几部好的中国歌剧,能够在世界上站住脚的被认可的。再就是多培养几个能够为国家出力的、爱国的、德艺双馨的人才。”
2016年3月4日,周小燕因病去世。
著名音乐评论家居其宏先生曾在文章中说到:“在中国声乐界,把创建中国声乐学派的目标当作自己艺术理想的有志之士大有人在,好几代声乐家为了追寻这个理想 而上下求索,呕心沥血,成就卓著。其中,以美丽动人的歌唱艺术独树一帜堪称大师者,有郭兰英等人;以高徒辈出的教学成果震惊国际乐坛堪称大师者,有沈湘等 人;而将这两者合二为一兼而得之称双料大师者,试问二十世纪之中国声乐界:谁可当此盛誉?我的回答是:仅周小燕教授一人而已”。
可我觉得,他值得这一个头条。
来源于:(观察者网综合《音乐人生》、解放日报、澎湃新闻、微信号“纯律”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