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劲夫的家暴风波,不仅仅是八卦

蒋劲夫的家暴风波,不仅仅是八卦

知乎日报 内地男星 2018-11-20 22:00:59 9


题图:《神秘巨星》


今天上午,蒋劲夫发布微博,承认自己家暴日本籍女友,并表示愿意接受惩罚。


面对明星家暴事件,我们在娱乐新闻的背后,也应该看到反家暴立法和受害者援助问题。


蒋劲夫的家暴风波


知友:槽值(2600+赞同)


「失踪」近两个月后,蒋劲夫在微博发文承认家暴日本籍女友,坐实此前的取关、分手传闻。



这道歉距离蒋劲夫公开恋情,只过了四个月的时间。



公布恋情后,两人经常在社交软件上秀恩爱,晒情侣照;


蒋劲夫生日时,女友精心准备告白「A birthday cake for my meat lover」,蒋劲夫在胳膊上为女友留下纹身,高调示爱。



10 月 23 日,有网友发现蒋劲夫与女友互相取关,并删除以前秀恩爱的照片疑似分手。


近日,有网友爆出蒋劲夫疑似在日本惹上麻烦,到现在一直处于失踪状态。


直到今天,中浦悠花在 Instagram 上晒出脸部、身体的淤青照片,承认蒋劲夫确实失踪原因与自己有关:


「我,中浦悠花还健在,蒋劲夫行踪不明这件事的确与我有关,应律师和搜查人员的相关要求,恕我不便透露过多。」



有自称是蒋劲夫朋友的人在微博解释事情经过:


首先承认,蒋劲夫确实打了人。


和女友的相识是女方主动追求的。确认关系后,因为语言不通,蒋劲夫拜托朋友帮他传达过自己对这段感情的看法。


有过争吵、想过分手,但女生到蒋劲夫家里下跪道歉,保证之后不再去夜店,蒋劲夫一心软就原谅了女友。


女生辞去工作,搬进了蒋劲夫的家,蒋劲夫觉得女生为自己做了很多牺牲。


不久,女生拿着一张化验单,说自己怀孕了(这一说法被蒋劲夫朋友之一质疑),之后就有了涉及钱财方面的纠纷……


来源:微博@男神梅小胖


两人在感情中的纠葛到底如何,只有两人知道全部真相。但面对蒋劲夫的家暴事实,很多网友把重点放在「女生一直在吃避孕药」等「作风问题」上。



「这样的女生就该打!」



看了一点爆料,就认定了女生一定是骗婚骗感情,才惹得男方动手。


也有很多人,直接表明不相信蒋劲夫会打人,在微博为他「加油」。



甚至赞扬这种「敢作敢当」的精神……



这帮支持者的言论,持续刷新三观。


退一万步讲,就算蒋劲夫在情感中受了委屈,难道打人就是下意识「合理」使出的解决方法?


平日里的「单纯」、「可爱」,就能成为暴行发生后的挡箭牌?


情感世界多得是灰色地带。


但「家暴」,黑白分明,且从无小事。



殴打未婚伴侣,也是家暴


知友:吴如翔(100+赞同,法律话题优秀回答者)


殴打同居未婚伴侣不是我国法律所定义的「家庭暴力」,但属于「家庭暴力」逻辑内涵自然延伸的范围,在我国法律和司法实践中按照家庭暴力来处理。


首先,家庭成员以外共同生活的人之间实施的暴力行为参照适用《反家庭暴力法》。


《反家庭暴力法》第二条规定:


本法所称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第三十七条规定:


家庭成员以外共同生活的人之间实施的暴力行为,参照本法规定执行。


且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立法技术规范(试行)(一)》(法工委发[2009]62 号):


18.3 「参照」一般用于没有直接纳入法律调整范围,但是又属于该范围逻辑内涵自然延伸的事项。


对于这一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反家庭暴力法》后,全国人大常委会社会法室负责人郭林茂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


「我前面说了,这次立法中遇到的最大问题、难点,就是家庭成员包括哪些?家庭暴力是哪种形式?现在家庭成员的范围,在现有的法律规定是比较明确的,姻亲、血亲及收养形成的法律关系,这就是家庭成员。


但是具体到反家庭暴力的家庭成员就复杂了,这三种关系形成的法律关系的之外人员,反家庭暴力法的家庭成员是指什么?前提还是姻亲、血亲及收养形成的法律关系,你提到第 37 条,是这么规定的,家庭成员以外共同生活的人员,这些是指哪些?


比如监护关系、寄养关系,还有你刚才所说的同居关系,也在这里面,还有一些其他关系。这些关系应该是家庭成员以外共同生活的人员,但是为什么我们不点这些人员,为什么把这条放到附则中,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这部法律是反家庭暴力法,主要是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的暴力行为这部法律要管。但是家庭成员以外的这种行为,严格地说不叫家庭暴力,所以不是适用本法,是参照本法执行。


二是为什么不把各种关系都点出来,大家都知道同居关系在我们国家的法律制度中是不受法律保护的,所以我们点出来以后,意味着这种关系是不是法律认可。


法律具体适用的过程中,人民法院有司法解释,也是给以后人民法院判案案件做司法解释留下一定的空间。谢谢!」


其次,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同居未婚伴侣之间的暴力行为也适用《反家庭暴力法》进行处理。


例如,最高人民法院 2017 年 3 月 8 日发布的《反家庭暴力法实施一周年十大典型案例》中案例二「张某某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案」、案例十「刘某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案」就是同居关系中的暴力。


至于有些地区、有些执法机关存在的不严格执法、「和稀泥」等问题,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他们也并不仅仅针对「家庭暴力」在「和稀泥」。


遭遇家庭暴力,该做什么?


知友:朵拉陈(400+赞同,心理学话题优秀回答者,收录于知乎圆桌)


如果你是家暴幸存者:


说出来!

说出来!

说出来!


你没有做错。没有任何人应该受到暴力对待。


1. 家暴发生当时或者过后,打 110 报警,并且要求登记备案。


在中国,报警可能并不能帮助幸存者改善暂时的处境。但是,别灰心,一定要不断地打 110 报警,每次发生家暴的时候都要打,并且要求登记备案。


这些报警的记录在以后幸存者想要离婚、寻求索赔、争夺孩子抚养权、申请人身保护令等对簿公堂时就是关键的证据。


在美国我建议受害者记下警察的警号,报案的案件号码、警察姓名、所属警局等等信息,在中国我会建议能记下来的都记(或者录音)下来。


2. 家暴发生后,尽量去医院,要求开具受伤证明以及拍照记录。


同理,在以后上法庭时都是关键证据。就算是小伤,比如说淤青、出血点、划伤,也要去医院开具受伤证明,并且拍照,作为记录。


3. 家暴发生后,请为自己准备好一个安全计划,就算你觉得不会再有「下一次」。


不是所有的幸存者都能随时随地离开施暴者的。美国国家防家暴热线的统计数据是:一个家暴幸存妇女平均要尝试七次才能够彻底离开施暴者。


很可惜,事实上,很多人就在这七次的反复中,被残忍地打死或者打残。所以,安全计划特别重要,能够帮助幸存者和幸存者的孩子在家暴发生时迅速逃离危险区。


安全计划应该包括:


  • 告诉你值得信任的人(朋友,老师,亲戚,心理咨询师,邻居等等)在你身上发生的家庭暴力。跟他们建立一个密语,利用密语来通知他们,你需要立刻离开,需要他们的帮助。告诉他们如果听见家中有可疑的动静,立刻打电话报警。


  • 准备一个贴身小包,里面放着一百元以上的现金,重要的电话号码,钥匙(尤其是车钥匙),与证件。


  • 如果你暂时不能离开,不要躲在房间的角落里,要保持背向开放的位置(方便逃跑和躲闪)。不要躲在厨房、厕所、车库以及其他有武器、利器、钝器、重物等地方。如果被逼到的角落里,要尽量把自己的身体蜷曲起来,双手护住头部,脸埋在膝盖里。


  • 如果可能,你可以在施暴者平静期的时候,先把危险物品藏起来或者锁起来,腾出一个没有致命武器、有逃生通道(窗户,门)的房间里,在与施暴者刚开始有口角的时候,尽量移动到这个房间里。


  • 如果可能,随时携带电话,熟记重要的电话号码。如果不能随时携带电话,搞清楚离家最近的可以打电话的地方在哪儿。


  • 在施暴者不在家的时候,可以先练习一下怎样快速逃跑,掌握几条逃生通道。


如果你有孩子的话:


  • 告诉孩子暴力是绝对不可以的,任何人都不能够对任何人施暴。


  • 尽量带着孩子一起跑。


  • 和孩子也建立一个密语,一旦说了这个密语,孩子就要立刻逃出家门寻求帮助。


  • 和孩子一同练习如何逃跑,如何打 110,如何寻求帮助。


如果你是家暴的目击者:


很抱歉,我能想到的就是报警了,至少帮助幸存者在警察那里留下记录。


如果你是家暴幸存者的朋友或者家人:


  • 千万不要因为幸存者遭受家庭暴力就指责或者歧视他/她,如果幸存者暂时不愿意离开,也不要批评他/她,因为我国现在确实没有给幸存者提供一个很好的支持环境帮助他/她离开。


  • 耐心地聆听幸存者的倾诉,不要主观判断,因为幸存者能说出自己的故事,已经是太不容易了。


  • 帮助幸存者做一个安全计划。


  • 告诉幸存者,你很担心他/她,也很担心他/她的孩子。


  • 告诉幸存者,事情只会越来越糟糕,没有经过治疗,施暴者是不会变好的。


  • 鼓励幸存者去社区相关机构寻找帮助。


  • 记住,你不能够「拯救」他/她。虽然你很想救人于水火之中,但是归根到底,还是他/她自己在做决定。你所做的,只能是尽量支持他/她,并在必要的时候帮助他/她寻求帮助。


家庭暴力从不「歧视」


知友:朵拉陈(1300+赞同,心理学话题优秀回答者,收录于知乎圆桌)


家庭暴力完全有可能早就已经发生在结婚前。结婚不是「触发」家庭暴力的因素,家庭暴力可能在两人相处的一开始就暗暗地埋伏在两人的关系中。


只不过在结婚前,两人没有被婚姻紧紧地绑在一起,还各自有些个人空间,所以家庭暴力的特征可能没有那么明显。很多细微的可以被称作「家庭暴力」的日常小事,很可能会被沐浴在爱河中的幸存者忽视了。


此外,必须要说明的是,家庭暴力从不「歧视」。任何人,男人,女人,有钱人,没有钱的人,异性恋,同性恋,已婚,未婚……都有可能遭遇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和施虐者的目的,而且是仅有的目的就是获取并且保持对幸存者的完全控制。


施虐者不会跟你讲公平,他/她会用害怕,内疚,耻辱,和威胁来把幸存者击垮,然后把幸存者牢牢地攥在手心里。


我接触过的很多家暴幸存者,在逃离家暴后,细细想起过去的婚前交往细节,都能想出不下三四个家庭暴力的早期影子,只不过那个时候太沉浸于热恋的状态中,就算心里有些嘀咕,也匆忙地忽视了。


所以,我个人给出的辨别家庭暴力征兆的最好办法就是:聆听你心里的嘀咕。


你心里会犯嘀咕一定是有原因,不要匆匆忙忙地忽略或者下结论,把这段亲密关系的进展放慢一点,好好回忆一下,或许就能顺藤摸瓜地发现一些家庭暴力的影子。


最明显的家庭暴力的征兆就是你害怕你的伴侣


如果你在伴侣身边一直感到如履薄冰,经常小心翼翼地观察 TA 的心情,生怕自己说错了话或者做错了事情惹得 TA 发怒;或者,感到你的日常生活正在不受自己的控制,而是被你的伴侣操控和摆弄,你逐渐变得自卑、无助和绝望……


下面的题目是我从 Helpguide.org 上摘抄来的。这些题目中,你回答越多的「是」,表明你越有可能正处在一个家暴的亲密关系中。


你内心的想法和感觉:


你是不是:


  • 大多数时间很怕你的伴侣?


  • 避开某些话题因为害怕惹怒你的伴侣?


  • 觉得你就应该被伤害或者被忽视,因为你自己身上的缺点或者过去?


  • 常常感到你才是亲密中的那个疯狂的人?


  • 感到麻木或者无助?


你伴侣的轻蔑行为:


Ta 是不是:


  • 羞辱你或者对你大吼大叫?


  • 批评你或者贬低你?


  • 你不好意思让你的家人朋友看到 Ta 对你的伤害行为?


  • 责怪你导致了 Ta 以上的虐待行为?


  • 把你当成自己的一个私有财产或者性工具,而不是一个个人?


你伴侣的暴力或者威胁行为:


Ta 是不是:


  • 有个坏脾气,而且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爆发?


  • 伤害你,威胁你 Ta 会伤害你,或者威胁你 Ta 会杀掉你?


  • 威胁你 Ta 会伤害你身边的人(家人,朋友)?


  • 威胁你 Ta 会自杀如果你离开 Ta?


  • 强迫你和 Ta 发生性关系?


  • 毁坏你的个人物品?


你伴侣的控制行为:


Ta 是不是:


  • 特别的容易吃醋或者对你占有欲特别强?


  • 控制你去哪儿或者你干什么?


  • 不让你见你的朋友或者家庭?


  • 减少你对金钱、电话、交通工具的掌控?


  • 经常对你进行查勤?


没有人应该活在对自己爱的人的恐惧里。任何时候,家庭暴力都不是受害者的错误。发现苗头,及时离开,才能止损,否则,那就是一个又一个没有尽头的恶性循环。


本文内容来自知乎问题:


如何看待蒋劲夫家暴一事?

中国司法实践中,殴打未婚伴侣是否属于家庭暴力?

当女性遭遇家庭暴力时,作为本人和旁观者可以做些什么?

如何判断伴侣在婚后会不会有家庭暴力?




我的要求也不高,为什么一直找不到男朋友?

王思聪抽奖 113万,112 位中奖者仅一人为男性

3 种睡姿,哪一种对身体更好?

天天久坐不舒服, 7 个动作有效缓解肩颈疲劳

酒店用同一块毛巾擦厕所和杯子,你不该假装看不见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