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行亮被网暴,真相很残忍

李行亮被网暴,真相很残忍

东昜木阜 内地男星 2025-10-14 08:00:49 20

真人秀都有大结局,

但是网友手下的键盘“利刃”,
尽头在哪里?

01



距离《再见爱人》真人秀情感节目完结已经9个月,
里面3对夫妻 ,都有了自己的归属和结局。
但是,相比杨子和黄圣依,刘一手和葛夕,
李行量和麦琳, 仿佛从未回归到正常的生活。
2025年10月13日,下午2点,
李行亮在微博发布一条公开说明进行维权,
其内容,让人感到不敢置信的同时,
仿佛又合情合理。
李行亮声明开始,写明了参加节目的机缘,
也并未想到会因为参加的节目,
导致深陷舆论和网暴的漩涡。
24小时不间断的举报,编造,以及投诉,
抵制李行亮的职业和一切活动;
煽动多人冒充身份投诉,一人多达17个小号,
通过抵制李行亮,切断麦琳的经济来源;

社交平台依旧充斥着谩骂,诅咒,恶意p图,
甚至攻击女儿外貌;
很难想象,在这样的情况下,
李行亮和麦琳是怎样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黑暗的夜晚。

收官近一年的节目,仍被有组织,有计划的网暴。
所谓的批判者个个手握道德权杖,
动辄指责李行亮“不懂付出”、麦琳“精于算计”,
言之凿凿,仿佛亲历了他们所有日常与私密。

那些刺耳匿名的审判背后,
是否有人思考过:“爱”节目虽已散场,
可他们真实的生活却在无尽恶意的刀刃下继续滴血?

是否应该把镜头中间的某个瞬间,
当做道德审批的全部依据?
不恰当的言论,是否已经超越了合理评价的边界?
我想,这这值得每个人引起每个人的思考。

02



当综艺散去,生活更不该成为被围观的续集。

综艺节目天生带着精心设计的叙事感,
当观众将全部情感和道德判断置于节目设定的人设之上,
甚至习惯性地将综艺中的细节代入他们的现实生活时,网暴的种子已悄然种下。
当《再见爱人》的演播室灯光熄灭,
观众早已离席,
现实中的长夜却因网络流量的追逐而延续。

人们忘了节目仅仅展现特定情境下的片段影像,
如同莎士比亚所写的世界并非真实世界,
我们却擅自认为有权在节目结束后,
将剪辑过的影像当作他们的全部真实。
这种混淆虚拟与现实界限的无度评判,
无形中将两位嘉宾永远囚禁在网络舆论的聚光灯下,

承受一场永不终结的审判。

而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马丽沈腾荧幕cp 被捆绑,遭长达10年网暴;
古力娜扎被扣“小三”污名,被诅咒遭p遗照;
粉发女孩郑灵华,因网暴抑郁离开了,
这些种种,无一不再提醒我们,
每句躲在网名背后的冷言恶语、
每张未经许可扩散的截图、
每场凭空捏造的口水风暴,
对遭受网暴的人来说,
都无异于一场没有刑期的酷刑伤害。

而当我们自以为占据道德高地时,
常常早已不自觉地放弃了思考的权利,
以"正义"之名行伤害之实,
是网络暴力最荒诞又残酷的真实面目。
虚拟世界的面具不仅遮住了面孔,
更让我们模糊了现实的分寸、言论的边界。

03



对个人而言,
网络暴力是一次次不见血却刺穿灵魂的精神酷刑,
对社会而言,
它无声中腐蚀着公共讨论的信任基础。
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写道:

"群众从未渴求过真理...

谁向他们提供幻觉,谁就可以轻易成为他们的主人,

谁摧毁他们的幻觉,谁就会成为他们的牺牲品。”

每一次我们不经思索地参与负面标签传播,
都在为群体性盲目的熔炉添柴加火。
所以 ,面对网络暴力的毒瘤,
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悲悯,
更是行动自觉。
平台需构建更具责任心的内容监管机制,
不给无凭诋毁与肆意侮辱留有通道。
公共讨论需重新确立边界意识,
个体命运不容消费,
私人领域必须被尊重敬畏;
我们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个体,
应当以自律承担起公民义务,
停止做情绪的奴隶、
止步于无益的暴力传播。
希望我们真正学会的,
是放下对窥探的贪婪,
停止对他人私生活的野蛮入侵;
是学会审视自己的言论,
去思考手中的剑是否锋利过头,
是否会伤人于无形。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