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些日子的一期《奇葩大会》上,嘉宾们谈起了大家十分关心的“原生家庭”问题:
当时,武志红老师带来了一场演讲,主题就叫“原生家庭的伤害”:
武老师指出,家庭是会“伤人”的,尤其是中国父母常常强调的“听话”,很容易扼杀孩子真正的自我,压抑孩子生命的活力。
如果在原生家庭中,孩子得到了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他的生命力就会变成积极的能量,比如爱心、热情、创造力;如果父母总是用否定、压迫的方式对待孩子,他的生命力就会走向消极,比如仇恨、愤怒、攻击性。
深有同感的高晓松老师,也分享了自己的经历,说自己年轻时跟父亲关系很僵,“从小到大没问过他一个问题”,由此导致自己“魂斗罗”般的性格,在生活中带来种种困扰,比如不受人欢迎、爱跟人较劲等等:
原生家庭施加的影响,是每个人都无法拒绝的,它像一个影子紧紧跟着我们,甚至可能伴随我们的一生。
因此,当看到一个人性格有问题、生活不如意的时候,大家常常会这样想:都是原生家庭的错,父母从小没有教好。
尽管如此,有些人却用事实告诉我们:所谓的“原生家庭伤害”,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
前段时间复出的歌手张韶涵,就出生在一个十分不幸的家庭:
小时候,父亲得了心脏病,没法工作,张韶涵担起了家庭的担子,洗车、端盘子、卖牛肉面,各种脏活累活都做。
进入娱乐圈后,张韶涵红极一时,没想到被母亲背后算计,不仅偷偷转移走她的财产,还索要巨额生活费,甚至在媒体面前污蔑她不孝、酗酒、吸毒。一时之间,张韶涵的形象跌入谷底。
来源:腾讯娱乐
虽然深受重创,张韶涵却没有自暴自弃,反而更加努力起来:先是忍痛发表声明,断绝母女关系,接着顶住压力,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继续在音乐事业上苦苦坚持。
十年后,通过《我是歌手》的舞台,张韶涵重新回到大众面前;厚积薄发的她,终于再一次惊艳全场。
来源:新浪微博
忍痛与原生家庭分离,再次出发,找回自己,可以说是张韶涵重生的关键。
很多时候,如果你觉得过得糟糕,最好先想想自己是不是足够努力,而不是把全部罪责推脱给原生家庭。
现在有很多人,一提到“原生家庭”,就摆出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觉得自己原生家庭如此差劲,这辈子已经被判了死刑;他们抱怨人生,抱怨父母,指责原生家庭毁掉了自己一生的幸福。
可是,原生家庭真的要为所有问题背锅吗?
来源:电影《步履不停》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上从来没有完美的父母。把所有问题归罪于父母,归罪于原生家庭,可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
事实上,父母也有他们的原生家庭,也有他们的苦衷。如果一切问题都要让原生家庭背锅,那么问题就会代代相传,永远得不到解决。
家庭问题代际传递的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很多人的“甩锅”和“不作为”。
所以说,妨碍我们前进的不只是原生家庭,还有对原生家庭的抱怨,而后者往往是更致命的。
“我现在这个样子,都是原生家庭害的!”这种消极的想法,很容易让人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从而放弃改变现状的可能。
来源:电影《因父之名》
有句俗话说得好:“改变可以改变的,接纳不能改变的。”
过去家庭施加给我们的影响,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了,但我们还有很多能做的事情,比如说,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对生活的认知、对孩子的态度。
鲁迅写过一篇《我们怎样做父亲》,里面提出,如果没法改造我们的父辈,那就努力拯救我们的孩子吧:
“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是的,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我们就是他们“原生家庭”的一部分啊!我们虽然不可避免地承受着原生家庭的伤害,却还可以用肩膀扛住“黑暗的闸门”,避免将这伤害继续传给下一代。
反思原生家庭的问题,不是为了指责父母、抱怨人生,而是试图认清问题、解决问题。最终的目的,不是要我们放弃努力,而是让我们更加努力。这不仅是为了我们自己,也是为了我们的孩子。
来源:电影《当幸福来敲门》
在节目中,武志红老师还说过这么一句话:“(心理上)病的时候,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病,等病好了,才知道自己曾经病过。”
反过来想,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内心“病了”的时候,其实也正是他走向健康的开始。
同样地,意识到原生家庭的问题,认清了父母带来的不良影响,恰恰是我们走出“原生家庭阴影”的一个契机。
林语堂在《我的愿望》中写道:“我要有能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我自己的胆量。”
不论原生家庭如何伤害了我们,归根结底,我们每个人依然是独立的个体,依然有决定人生走向的权利和自由。
就像前文提到的张韶涵,尽管深受母亲的伤害,她依然没有放弃自己,而是努力摆脱原生家庭的羁绊,昂首阔步,浴火重生。
对张韶涵而言,原生家庭的伤害就像是一场噩梦,梦醒之后,还是要继续努力向前。
来源:新浪娱乐
具体来说,要想摆脱原生家庭的阴影,我们该怎么做呢?心理学家给出了这么一些建议:
· 对原生家庭进行认真反思,勇于承认家庭的消极影响,但不要把它当成致命的缺点,它只是成长过程中的一种经历、一种感受;
· 用心体认这些感受,比如自卑感、孤独感、暴力倾向等等,尝试给它们下定义,弄清楚这些感受的具体来源;
· 认清自己的真正需要,想明白过去在原生家庭中缺的是什么,然后努力去获得和保护这些需要;
· 学会善待自己,照顾自己,并且和更多的人建立联系,向可靠的朋友或心理咨询师敞开心胸,接受他们的关心和帮助。在良好的社会互动中,慢慢治愈自己的心灵。
来源: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原生家庭也许束缚了我们的过去,却未必能束缚现在和未来。
停下对父母的指责和抱怨,迈过“原生家庭”这道坎,我们依然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