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作家而言,人生的一半在看书,另一半在写书。这个空间既是面子也是里子,可以出世也可以入世,算是人生中非常特别的一个地方。不如来看看下面十位中国作家的书房,大概等看到画面的那一刻,你就会和我一样不由感叹出:“哦,他果然是这样的人。”
1
冯唐
他有两个身份,一是华润医疗CEO,二是色情小说家,比如《北京,北京》,《18岁给我一个姑娘》。
他的书房在间老宅子里,十分沉静。
不可缺的是茶和香,进书房就点支香,来客人就泡杯茶,跟进门换鞋的仪式感一样能转换心情。
书房如其人,有好者只见风雅,不好者觉得矫情。
书架上的那本《洪业》确实很值得一看。
2
郭敬明
小四的书房基本相当于30个暴发户的装修战斗值加成,而且还是上个时代的暴发户;新时代暴发户们现在都走了冯唐路线,喜欢念经吃素。
再次说明书房是个容易暴露自我的地方。
最后一张照片里的书本名简直是他书房的最好写照。
3
韩松
韩松是个科幻小说家,同时也是新华社对外部的副主任。
书房在他位于北京城二环内的办公室,充分体现了他的两重身份,尤其是书桌,跟一位普通日报记者的书桌差不多。
旁边几个大文件柜里全是书,歪斜地排着,像一桌分量很足、摆盘不佳的酒席。没整理,没分类。
其实没分类反而就是一种分类。韩松觉得书本身是没有类别的,人的思想、经验、生活的原本状态也是这样。“找不到这本,我会找到另外一本,书都是可以替换的。”
4
麦家
就是那个写《风声》后来被改编成电影的人,他也写小说。
他的工作室名为“麦家理想谷”,位于杭州西溪创业产业园,是个邻水独栋小楼。这里既是他的工作室,也是一个免费供年轻作家读书会客的场所。
他爱博尔赫斯,这套版本不错。
他早年在情报系统待过,爱写谍战小说。他的《解密》英文版已于去年3月在英美同步上市。
5
韩寒
韩寒书房看上去最普通,我倒是很喜欢。
很多号称是读书人的都喜欢把书供起来,但真正看书的人大概也不过就是打口柜子,在里面乱七八糟塞满书。
就好像你每天吃饭时用的碗筷总会放在最方便拿到的地方,只有供起来的那套限量版Wedgwood大概一年也不会碰一下。
6
北岛
这是北岛位于香港东隅马鞍山的书房,不在他家,而在他家7分钟脚程的一间服务式公寓里。
书房跟家之间隔着马鞍山公园,每天要穿过公园小径才能去读书。从窗户望出去,风景不错。
美国诗人加里斯奈德签赠给北岛的诗集 。
早期诗作的手稿。
他的书真不多。大概对诗人来说,月光和酒更重要吧。
7
金宇澄
《上海文学》的编辑,但最出名的应该是2012年用上海话写了一本关于上海市民生活的小说《繁花》。有人形容《繁花》就是在一本书里同时有上万个好故事争先恐后要涌向终点。这个地方不是他家,是上海作协的花园洋房,沿着旋转楼梯上3楼,就是金宇澄的办公室。
这个有顶盖的白杯子几乎是机关生活的符号,看到照片都能闻到陈旧的报纸味儿。
窗子可能有点漏风,用旧杂志压一压。
这是要称斤去卖吗?
老壁炉架上码满整整齐齐一排书。金宇澄的书房我认为是与本人最合适的书房,上海老爷叔的腔调,一定要有点新,有点旧,有点西洋。
8
葛剑雄
葛剑雄是复旦一宝,也是稍显浮夸的海派学术圈里令人尊敬的学者。葛剑雄说书房是他的资产阶级幻想。大概以前买书很心疼,现在就拼命买买买,跟上淘宝的报复性消费差不多。有记者问他你是如何整理书房的。他答:这是件很头疼的事情……现在已经放弃整理了。
开篇当然要晒恩师谭其骧的《中国移民史要》,这是谭其骧先生自己当年大学毕业论文的手稿,后相赠葛剑雄,再往上溯这份手稿的指导老师就是潘光旦先生了。
北极旅行捡回来的企鹅头骨。
9
金庸
金庸的书房其实还不如不看,你以为他的风格是风清扬,最差也得是黄药师,结果好不容易爬上桃花岛,推开门发现里面住的是李嘉诚。
加上香港大佬办公室标配的无敌海景,坐下来开口也只能谈谈IPO。
金庸当年要是在这里写小说,估计一水的都是商战厚黑学。
10
陶立夏
我没看过这位作家的书,只看到过有介绍说她写过国内首本治愈系旅行读物,同时深得亦舒精髓:这种评论就像是说一个作家热衷婉约,却又有劳伦斯布洛克之风,十分令人不解。
这位作家书房布置的特点在于:每一样书之外的东西都比书抢眼。
桌上的Diptyque无花果香氛倒是很推荐。
96㎡ | 103㎡ | 113㎡ | 137㎡(上) | 137㎡(下)
梦想家—互联网家装
投稿联系:[email protected]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