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凯琪,错哪了

薛凯琪,错哪了

青年文摘 港台女星 2025-03-31 19:58:35 17

作者:毒Sir

来源:Sir电影(ID:dushetv)


为什么一个悲剧之后,许多人想要复制另一个悲剧?


前段时间,歌手薛凯琪上了多个热搜。


网友们用放大镜检查她的一举一动,比如怀疑她抑郁症加重,在演唱会上“疑似躯体化”。



但今天我要讲的是,当一个人离世后,网友就开始“审讯”与之关系最近的人,这种悼亡,这种缅怀,实则隐藏着伪善和暴力。




这次,互联网对薛凯琪的围观始于3月1日。


方大同逝世的消息被公布后,她的名字被顶上热搜。


她与方大同多次合作,是众所周知的“音乐CP”。



起初,大众的情绪有关心,有担忧:


“听到消息的她该有多难受。”


但接下来,薛凯琪应对的表现,逐渐成为一项“必答题”。


考试题目:演出众人期待的“因为灵魂CP病逝的悲痛欲绝”。


当天,薛凯琪没有露面发声,而是默默地将全平台的背景封面,换成了方大同创作的绘本插画。



为友伤悼的意思,已经非常明显。


可是,她没有“过关”:


“她都没发任何信息诶。”

“全部人都发文纪念,就她没有。”



话里话外,无不暗示——


她不出面发文,便不算真正悲伤,便是冷血无情。


时过八天,薛凯琪更新动态,发布长文,文末配图是演唱会海报。


他们更是凭此言之凿凿地判罪,说她“蹭流量”“灵堂卖票”。



如何面对方大同的离世?


这对薛凯琪来说不再是私人感情,而成了“欠公众一个交代”。


不是你是否悲伤,而是有没有按照“我”的期待,表演悲伤:


公开发文、当众落泪、暂停工作,最好雨中下跪、评论区留言、当着媒体的面红眼睛鞠躬……


结果因对方没有按照自己的要求去表演悲伤,有些人就将对方打入敌对阵营。


于是,薛凯琪的一举一动,在他们眼里都成了“有罪”。


演唱会落泪,被骂“表演型人格”。


甚至有人说,在这样的悲痛的时候你为什么不取消演唱会?


可问题是,取消了,场地怎么办,为之紧密筹备的工作人员怎么办,买了票的观众又怎么办?


何况方大同一直以来就是鼓励薛凯琪,认真工作才是对他人最好的报答。



今天指责薛凯琪的,真的是方大同粉丝吗?


他们打着“悼念”的名义,对逝者好友重拳出击,百般羞辱



在“赛博灵堂”上,他们似乎是最深情、最正义、最尽职尽责的人。


可是他们从来没想到,作为生活里没有任何交集的人,作为网友的他们越界了。




这样的事情当然不只发生在薛凯琪身上。


对“遗属”(包括网友能想到的一切与逝者有关系的人)的严苛审查,正在成为悲剧的次生灾害。


前段时间,大S去世。


人们抓住小S与S妈不放,有人跑去给小S留言:


“你真的害死了你姐。”



2021年,吴孟达去世。


这些人拿着“机关枪”到处扫射。


“周星驰,你为什么不去?”


彼时吴孟达的追悼会还没开


到了追悼会当天,他们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忙着给来者批发罪名。


星爷来了,装模作样,来卖片的吧?



刘德华来了,戴白口罩,肯定内心大不敬!



达叔的亲儿子,都逃不过审判。


他因面对媒体时的一个礼貌微笑,被大骂“不孝”。



2016年,乔任梁不幸离世。


类似的一群人在网上闹事——


井柏然发博悼念,被骂得退出微博。



陈乔恩和赵丽颖没吭声,也被追着骂。



哪怕是五年后,乔任梁父母在镜头前更新日常,也有人跳出来“讨公道”:


“啧啧,你们怎么对得起自家儿子?”



十分古怪。


这些人闻着血味来,一个个正义凛然,不是来缅怀逝者,而是来“枪决”生者。


审判的子弹,不仅射向逝者及其家属,还射向你我一样的普通人。


前不久,网红罗大美遇害案开庭,讨伐声涌向受害者的妹妹——


哥哥死了一年,你怎么有心思做美甲?



2023年5月23日,一个孩子在校园内被车辆二次碾压致死。


也有一群人跳了出来,不是替孩子追责学校,而是追责母亲:


孩子去世了,你怎么还有心思打扮?怕不是正经人吧……


这群“赛博灵堂”的守夜人,逼家属表演悲伤。


他们一脸道貌岸然。


“你哭得不够大声!”

“你哭得不够久!”

“你哭的方式,怎么跟别人的不一样?”


他们非要用别人的泪,证明自己的善。


实际上却是用别人的血,滋养自己的恶。


这就像鲁迅的《祝福》里的祥林嫂和鲁镇人。


祥林嫂在鲁镇一遍遍重述自己失去儿子的悲剧。


“我真傻,真的……”


刚开始,人人都好奇,还找上门来听。


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


他们参与其中,跟着掉几滴泪。


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地去了,一面还纷纷地评论着。


善良吗?同情吗?


鲁镇人只是把祥林嫂的痛苦,当作沉闷生活的一道“下饭菜”,顺便满足满足内心无处安放的道德感。


过去,我们曾以为,鲁镇人厌烦祥林嫂,是因为她不胜其烦地重复自己的悲痛。


可仔细看,哪怕祥林嫂不展露悲伤了,哪怕这一场戏看厌了,他们也没放过祥林嫂。


他们依然要逼着祥林嫂,一次次露出悲伤的模样。


她久已不和人们交口,因为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厌弃了的;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


或许,祥林嫂重回鲁镇,摆出一副无事人的模样,她也依然逃不过鲁镇人的审判与厌弃,“儿子丈夫去世了,她怎么一点都不说,没情没义”。


就像当下的互联网,“祥林嫂”已经学会藏起悲伤,依然有“鲁镇人”前来围攻——


你不哭不是真伤心!




最后,想回到悼念逝者这个问题。


虽然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面对死亡事件,大众的情感,从哀悼逝者,变成攻击亲友,从追悼大会,变成了审判大会。


但你我都知道,一个最基本的道理:


当有人离去,最痛苦的,莫过于逝者的亲友。


这几天,我一直想起一部电影,《破·地狱》。


“破地狱”,是香港葬礼的必备法事,专为死者超度的仪式。


电影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殡仪经理魏道生,跟负责“破地狱”仪式的文哥说:“活人也有很多地狱,活人也需要破地狱。”



文哥当时呵斥:“不知所谓。”


后来,文哥渐渐明白了道生的话。


活人,的确也有很多“地狱”。


其中一层“地狱”,就是亲友离世后的悲痛。


是啊,死亡的地狱,往往锁住的是生者的心情与生活。


就如魏道生的见闻,他专门与活人打交道,但他见到的,往往是死亡留下的后遗症——


被留下的人太痛苦了,痛苦得不知如何走出。


就如片中一个母亲的“疯狂”。


年幼的儿子早亡,她没法接受,希望能把儿子入棺但不下葬,期待有天科技发达,能让儿子起死回生。


所有人都拒绝她的请求,将她视为“疯子”。


只有魏道生应承她的请求,不顾破坏行规。


痛哭的母亲,终于能暂时放下心头的大石,“谢谢你没有把我看成疯子”。


面对往生者家属的痛苦,旁人只能安抚,只能力所能及,去帮他们“破地狱”。


正如道生所说:


“在世的人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当亲友离世,巨大的情绪将自己吞没,每个人都会有不一的反应。


悲伤的表现各有不同,但悲伤的浓度皆沉重。


局外人又怎么能沿着网线去苛责他们?


而活人的另一层“地狱”,往往是局外人的苛责。


就如电影的最后,文哥去世,留下遗嘱,自己的“破地狱”,要由女儿亲自进行,打破行业的禁忌。


因为他要打破女儿的“地狱”——


自己的偏见,已经成为女儿内心的郁结,困扰她多年。



没想到,另一群人涌上来,仿佛地狱里的牛头马面。


听听他们说的——


“破坏规则”“败坏风俗”,甚至还有,“不孝”“丢脸”。


每一句话,都站在道德高地,棒打逝者的家属。


实际上呢?


他们没有去尝试理解文哥的用意,也没有去体谅女儿的心情,更不愿意敞怀拥抱新事物。


他们只愿意固守着陈旧的、单一的、自我的观念,并以所谓的传统、实际上的落后,去阻拦往前走的人。


对于超出他们理解范围的事情,一律喊打喊杀。


这样的人,依然在当下顺着网线出没。




▽ 点击阅读热门文章 ▽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