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维德读诗:没有谁能像一座孤岛

黄维德读诗:没有谁能像一座孤岛

言几又文化 内地男星 2016-08-04 21:00:58 127







诗人
▽▽▽
约翰·多恩
英国著名诗人,玄学派诗歌的创始人。
英国著名诗人,玄学派诗歌的创始人。其所创作的诗歌摒弃了同时期作品讲究雕饰、意象华丽的诗歌特征,不落窠臼,采用奇特的比喻、多变的格律,使作品激情与推理相融合,简洁有力,语言生动。为艾略特、叶芝等著名诗人极为推崇,也被誉为现代派诗歌的先驱。

·多恩的手写书稿

《没有谁能像一座孤岛》出自约翰·多恩晚年所写的传道文《丧钟为谁而鸣:生死边缘的沉思录》,也被著名作家海明威在其流传最广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中引为序言。与多恩早年激进批判的情爱诗风格迥异,这首诗有种哀伤的平静,从某种角度看也与诗人晚年的教会生活以及所遭受的磨难相关。

·伦敦圣保罗大教堂

当时伦敦瘟疫的暴发使得很多贵族、富商远行他方,而时任伦敦圣保罗大教堂教长的多恩却没有离开自己所爱的土地,立志要与伦敦共存亡。后来他虽不幸感染瘟疫,但还坚持为人们做精神支撑。也正是因为这种共患难的状态,才会使多恩把所有人的命运看作是一个整体,亦是不可分割和息息相关的。
诗歌中多次提到减少之类的意蕴,从海水冲掉一块土地到欧洲失掉一角,都在传达着相同的意思——失去。最后的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为我,也为你,在绝望中也透露着些许豁达。绝望是因为不管谁的死亡都与你的死亡相纠缠,不管是为谁鸣的丧钟也都是为你而鸣;豁达是因为既然大家的命运已经如此相似,那么丧钟为你而鸣或为他而鸣又有什么关系?所有人的生命已经凝成一个整体,那么个体的死亡也就没有什么好畏惧的了。
多恩的这首诗歌在当下许多“紧急时刻”也经常被引用,无论是汶川地震还是天津塘沽爆炸,当一切有关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发生危难时,我们的集体意识便得以最强地体现。正如多恩所说,他们的死也是我的死,这不仅是个体一己的哲学,也是同体大悲之爱,不仅意味着感恩,也更意味着责任。

朗读者
▽▽▽




黄维德
中国台湾著名男演员,影视歌三栖明星。
2000年进入演艺圈,出演《怀玉公主》《青龙好汉》等作品,被称为“民视八点档一哥”。2005年,黄维德转战内地,因民国大戏《京华烟云》而成为内地炙手可热的当红小生。2009年推出个人EP《有口难开》,在“东南劲爆榜”颁奖典礼上获得“全能艺人”和“最受欢迎男歌手”两项大奖。后又出演了《新三国》《飞吧!鸽子》等优秀电影、电视剧。2015年,黄维德在古装传奇大剧《琅琊榜》中扮演机警多谋的“誉王”,令其更加迎来了演艺事业的高峰。
尽管事业有所成就,但黄维德最重视的仍是与亲人、朋友之间的关系,正如同他的人生信条“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没有谁像孤岛一样是独立的,一群人在一起的幸福才是黄维德所追求的。进入演艺圈,是为了让父母与弟弟能有更好的生活;每个时期所拥有的朋友,则是身体中不完整的部分,只有相融在一起,才是幸福;所塑造的那一个个荧幕角色,更像是一副别样的拼图,只有组合在一起,汲取不同的能量,才能融合成一个真正的黄维德。
如今的黄维德已然过上理想中的生活:一座依山而建的房子,父亲有田园可以种菜,母亲有化妆室可以打扮,弟弟弟媳带着三个宝贝,欢笑声不时在山间回荡。清晨鸟鸣百啭,夜晚虫声呢喃。偶尔三五好友相约出游,有人群的相融,也有陪伴的安心。
正如同黄维德自己所说,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能将在意的人联结在一起,只有“小家”安定,“大家”才能幸福。

拍摄那天,从夕阳西下到星辰满天,黄维德一遍遍地诵读着这首约翰·多恩的诗歌。窗外的长安街车水马龙、华灯闪闪,室内的天堂书屋安静古朴、空旷寂然,看似两个相悖的场景,却经由一面面通透的玻璃窗温柔地融和在一起。

的确,在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是独自存在的,也没有一个人,可以脱离人群而单独地生活。所有的部分都在千丝万缕的关系中融合成一个整体,所有的小爱也都在滴滴汇聚中成为了深沉的大爱,于是有了一撇一捺相互支撑的“人”,继而有了人群,也有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与国家。



本文内容由言几又合作方「诗集生活馆 (ID:sjpoems)」 原创


-END-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