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这50首歌,我们想为华语音乐创作说几句话

听完这50首歌,我们想为华语音乐创作说几句话

i黑马 内地男星 2017-02-16 18:31:10 575


投稿 | 新音乐产业观察(☆☆☆

作者 | 新研室


关于华语音乐,最近出现不少争议,有人说“华语音乐将死”,有人说“中国没有音乐”。对此,新观群友们已经有过深入探讨。(看这里:华语音乐早已经是一潭死水?)简而言之,有一种观点认为,华语流行音乐很烂,就对了。那么,华语音乐到底有多烂呢?我们挑选出了2016年50大金曲,顺便了解下当下华语音乐创作现状。


新研室给自己定了几个标准:


1.词曲创作都必须是华人,歌词是华语(含方言)。

2.尽量多元化,不同音乐风格都听听,摇滚和偶像都挑挑。

3.不要太另类,相对比较容易接受。


结果如下:



挑歌的过程中,新研室最深刻的感受有三:


首先,相对欧美音乐,华语流行音乐确实比较单一,不只是风格的单一,也包括编曲结构和层次的简单化,显得歌曲的可听性略浅。


其次,华语流行音乐显得“单调”的一个原因可能在于节奏变化有限。相对而言,欧美歌手,尤其是黑人歌手的节奏感远远好于华人,所以借由节奏的变化,可以带来不同的创作动机、行进方式和器乐变化。国人的音乐,重歌词和旋律,节奏感偏弱,造成创作的局限。


还有,整体制作水平确实不太高,尤其是把音乐平台上大量所谓独立创作算入的话。


其中有一些问题是根源上的问题,比如节奏感,中国人节奏感就是不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节奏感不强会影响电音和说唱等重节奏的音乐创作;有一些是行业变迁带来的,比如制作水平。个体生产质量必然不如精英生产,自媒体也有同样的问题。


但是我们认为如果因为上述问题存在而全盘否定华语音乐创作就有些偏颇了。需要强调的是,当我们评判当下整体音乐创作质量时,简单粗暴的把传统唱片业时代拿来对比是不对的,时代的变化必然会在行业变迁中体现出来。


对于作品来说,这个时代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两点:


1.个人作品取代精英产品


上面这50首歌,十有八九歌手都参与词曲创作。歌手介入创作,最直接的影响是让歌曲更贴近歌手歌星,更像个人作品,而不是标准化产品。传统唱片业的创作是产品导向,企划、收歌、录制、包装,强调专业化流程,为了保证作品达到行业售卖标准,收歌来源相对固定。下面这个例子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


《Leon Now》黎明


1.Sugar in the Marmalade(词:周耀辉/曲:雷颂德)

2.Prime Donna(词:周耀辉/曲:雷颂德)

3.我爱花香不爱花(词:林夕/曲:雷颂德)

4.从今开始(词:林夕/曲:雷颂德)

5.Be My Girl(词:林夕/曲:雷颂德)

6.酸(词:林夕/曲:雷颂德)

7.透明(词:十方/曲:雷颂德)

8.珍惜(词:黄伟文/曲:雷颂德)

9.Ellie(词:周耀辉/曲:桑田佳佑)

10.知道不知道(词:小兵/曲:小兵)

11.Dawn (曲:雷颂德)

12.Sugar in the Marmalade(词:周耀辉/曲:雷颂德)


上面是一个比较极端的案例,这个情况在传统唱片业并不少见。华语市场上,传统唱片业就是由少数创作精英把持的。精英把持创作,当然可以保证产品质量稳定,但同质化也较严重。也许你会觉得,孙燕姿和张惠妹都很有自己的个性啊?你不知道的是,唱片公司每年要牺牲多少同质化的新人才能捧出一个孙燕姿或张惠妹。


如今最大的不同是,任何人,无论好赖,都有可能吸引到自己的粉丝,形成自己的圈子,为此,个性化作品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年轻一代,但凡有点能力的都更愿意自己写歌,独立发行,好赖是自己的作品。上面50首歌里,绝大多数歌手都有参与创作。


这是一个趋势,产品化转向作品化,个人化,敝帚自珍。从鹿晗到齐一,莫不如此。这就造成一个问题,制作水平参差不齐。条件好的如鹿晗,制作水平相对较高的,条件不好的,如大量民谣、Indie-Pop、古风等,制作水平相对较低。


但新研室认为这是阶段性问题,随着制作工具的不断进步,随着市场竞争促使个体生产者逐渐具备产品意识,加强品控,制作水平会逐渐回升。这里面有一个比较正面的例子是汪苏泷,过去大家都认为他属于网络歌手,被戏称为“QQ音乐三巨头”,但这些年来,汪苏泷的作品制作水平是不断提高的,这就是加强品控的结果。


2.传播的去中心化和圈层化


在前互联网时代,标准化产品加上集中的资源是成功的基础。这意味着唱片公司的风险最低,销售规模化可能性最大。随着标准化产品变成个性化作品,传播从中心化变成碎片化,受众也越来越圈层化,广为传唱的大众金曲和一统天下的大众明星都越来越少。


当前条件下,一首歌要想被尽可能多的人接受,想要实现全渠道传播,真正形成大众狂欢,必须符合两个条件:满足最广大受众的基本审美需求,触动社会情绪。前者的代表是《小苹果》和《成都》,后者是《野子》。《小苹果》和《成都》都属于朗朗上口、简单易学的歌曲,《野子》不好唱,但是好听,而且唱着特别“爽”。


因为圈层化的原因,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局限于已有的圈子里,当我们抱怨听不到好歌的时候,很可能需要跳出自己故有的圈子去主动发现。比如鹿晗的《某时某刻》和《微白城市》我们认为都是好歌,但非鹿晗粉丝的圈子很难get到。实际上,新研室挑的这50首歌也远代表不了谁。因为圈层化的关系,我们的选择也很有局限。但另一方面,广为传唱的好歌会越来越少,代之以不同圈子里传播的分类市场金曲,音乐欣赏会变得越来越个人化和圈子化。


与此同时,新研室发现,国内的音乐平台缺乏有效的帮助用户智能发现新歌的途径,使用国内的音乐流媒体服务,会越来越局限于已有的音乐认知体系中不可自拔。相比之下,Spotify的智能歌单在歌曲推荐上已经有达到很高的水平,这也有助于歌曲的充分传播。


那种能在不同圈子里全渠道传播的歌曲,通常都会被呲之以鼻,《最炫民族风》、《小苹果》、《一万个舍不得》、《董小姐》、《成都》,原因前面提到了,这种歌曲一般审美标准是按全中国人的欣赏水平来平均的。这些年唯一的例外是《野子》,这首歌之所以能红,除了有一定传唱性,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切合了社会情绪,这些年大家都觉得自己活得太憋屈了。


总结:


音乐市场回暖,也就是这两年的事情。之前十年,行业转型带来的市场萎靡,造成内容匮乏,导致现在综艺节目只能更多消费15-20年前的老歌。但是,作为行业眼中的“新乐(lè)观”,我们认为华语歌曲创作并没有那么烂。而且,产品质量跟市场发展是由直接关系,随着音乐市场的继续回暖,市场竞争会促使创作团队更加重视产品质量,加上,版权价格的水涨船高,越来越多的平台、团队和财团愿意把钱投入到新版权生产上,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华语歌曲的整体质量。


* 本文对由“新音乐产业观察”对i黑马投稿,作者新研室。文章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i黑马立场,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




想上市,就看创业家

想融资,就看 i 黑 马



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

商务合作:18515439462(手机)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